临汾新闻网讯 33年来,面对微薄的收入、市场经济的诱惑和家庭困境的重压,她不弃不离,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为山村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她就是吉县柏山寺九年制学校教师杨万芳。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
杨万芳刚开始在吉县临黄乡耀角小学任教,条件十分艰苦。离学校3里路的石家庄村有4个孩子走读,她担心路上出现意外,每天放学后,都步行将孩子们送到村口,这一送就是三年,风雨无阻。
1986年到2000年,杨万芳先后到耀角、匣院、东石泉小学任教。无论到哪所学校代哪个班级,她都勤奋工作,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当年临时代课教师每月报酬只有39元。随着改革开放步步深入,眼看着农村许多同龄人钱包一天天鼓起来,亲友劝她说:“万芳,看你辛辛苦苦一个月,只能挣一袋面钱,干脆辞掉算啦!”万芳确实有过动摇,但一看到孩子们那天真质朴的脸庞、渴求知识的眼神,她就坚定了信念:孩子们需要我,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
“孩子们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
2001年9月,杨万芳从隰县师范修业期满,回到柏山寺乡,以临时代教的身份担任了柏山寺小学负责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她把学校从土窑洞搬到了瓦房里,改善了教学条件;她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行为习惯,把学校管理得有条不紊;她与老师们一起搞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向课堂要效益,向教改要质量;她既管理学校全面工作,又代四年级班的课程,起早贪黑,忘我工作,在全县抽考中荣获4个“百分之百”。
2006年8月,杨万芳参加了全县教师招聘考试,转为公办教师。虽然身份变了,但她爱生如子的情怀没有变。她代的一年级班,有个学生叫陈胜利(化名),家住大户岭,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沉默寡言。孩子穿得又脏又破,性格内向,不和同学交流。杨万芳从生活细节入手,送给孩子干净的衣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给孩子洗脸、洗手、洗脚、洗衣服,替孩子申请贫困补助,一字一句引导孩子说话、交流。孩子有了很大变化,个人讲卫生了,衣服穿得整洁了,说话、表达也能让人听懂了,还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五年级期末测试取得了全班第五名。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杨老师,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妈妈。我会更加努力,成为您最出色的学生!”
“我要守在这里干一辈子”
杨万芳生活在一个特殊的8口之家,她是全家的顶梁柱。她家离学校有20多里路,每周放假她把家务收拾好,周日下午就来到了学校。她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代两个年级语文、一个年级品德课,还兼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组长,每天废寝忘食,辛勤工作。每天早上,她第一个工作地点就是学生的宿舍,看孩子们起床没有,收拾好被褥没有,洗漱干净没有,吃过早饭没有……早读开始后,她总是坚守在讲台前,批作业,检查孩子们背课文,引导孩子们预习,和孩子们谈心,从来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课下,孩子们总会围在她身边,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晚上,她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常常忙到十一二点才熄灯。
33年里,杨万芳因过度劳累和压力患过几次大病,尤其是“甲亢”常常折磨得她痛苦难忍。有一次,她连续上了两节语文课,十分疲劳,“甲亢”又发作了,讲话的声音也越来越沙哑,握粉笔的手也在发抖,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上滚落下来。看到她痛苦的神情,同学们都劝她休息,她却忍着四肢无力的痛苦,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33年的教学生涯中,那厚厚的一沓获奖证书是对她职业生涯最好的褒奖。不过,最让她在意的收获,还是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杨老师,您是我心中崇高无上的女神……”此生足矣!(刘党生 张立忠 毛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