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在哪里!”
——记全市首届“最美社区干部”尧都区汾河办事处盘龙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张志坚
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区汾河办事处盘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兼社区主任张志坚的理解中,社区干部是“总管家”,是“大家长”,也是“小保姆”。
在这个岗位7年,张志坚基本没有过双休日。家人眼里,他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整天早出晚归,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的门,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回的家;同事眼里,他像是一团火,言必行、行必果,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群众眼里,他是贴心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找他帮忙。
●让“老大难”不再难
2012年,年逾不惑的张志坚因为在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成绩突出,被组织选任为尧都区汾河街道盘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兼社区主任。“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在哪里。”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张志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奉献本色。
尽管预想过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看到眼前的场景,张志坚蒙了。
“啥也没有。”这就是当时的现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办公设备,没有办公经费。“就是个‘三无’社区嘛。”张志坚打趣着说,“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系,越是看上去难解决的问题,我越是来劲儿,越是想去把它做好。”在土坯房里,张志坚坐在借来的桌子前,开始了第一天的办公。
“通过实地走访,翻看以前的资料,才发现不仅仅是办公环境,我们整个社区都‘家底薄’。”张志坚所说的“家底薄”是指辖区居民住宅破旧、道路狭窄、配套设施不全的问题,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张志坚说:“盘龙社区所辖地在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进行‘城中村’改造是必然趋势,也是我们首要的工作。”
“城中村”改造必然涉及拆迁、还迁问题,稍有差池,就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这也导致“城中村”改造工作步履维艰。
“透明、公正。”这四个字是张志坚在改造过程中秉承的原则。“很多时候老百姓不满意,为啥不满意呢?我觉得是我们基层干部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遮遮掩掩、藏藏躲躲,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3.3万平方米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是个浩大的工程,张志坚挨家挨户讲政策、讲道理,过程竟出人意料的顺利。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老百姓对我知根知底,他们对我的信任度比较高,这是我的天然优势。”张志坚说,“在这里居住的人大多数是来打工的外来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只要基层干部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他们就会感受到温暖,也就愿意支持我们的工作。”
三年时间,张志坚坚持按照政策拆迁、依靠真情还迁,圆满完成了263户、1115口人的还迁安置任务,并且做到了无一户上访,无一户因为拆迁、还迁红过脸,在“城中村”改造中创造了奇迹。
2018年,张志坚又抢抓国家有关新建小区配建社区服务场所的政策机遇,通过共驻共建,争取到3790平方米社区活动场所,建成了集便民服务大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矛盾调解室、社区红娘工作室等16大功能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场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大跨越。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采访间隙,张志坚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而他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接电话,回复居民提出的问题。“一个电话也不敢耽误,总是想着万一是社区居民有急事,我没给处理好,这就伤了老百姓的心,辜负他们的信任了!”
电话那头的郭大姐是为她的爱人询问再就业问题的。“郭大姐的爱人是同世达的下岗工人,近一年都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离不了人,希望能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张志坚对社区大小事都门儿清:“前段时间未来城物业上需要招聘一些人,起初我是想让郭大姐的爱人去那里谋一份差事,但最近他们的人员招够了,我要跟她解释清楚情况,再帮她想其他办法。”张志坚说在农村工作时,他是一个管理者,而现在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服务者。
为什么张志坚能对社区的事情这么一清二楚呢?这就需要说起盘龙社区探索的“411”工作法。
2018年,张志坚通过走访调研,在辖区建立双向认领、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了四个清单,即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人才清单,通过一季度一推进、一年一考核,将社区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三方资源共融共享、共联共建。简单讲,这个机制就是了解社区企业、居民等需要什么,社区有什么资源、能提供怎样的帮助。
“我们这个地方,东部有南北贯穿的滨河公路,中部有东西贯穿的309国道,西部有南北贯穿的大运高速公路,是个事故高发区。”张志坚介绍,“‘411’工作法建立之后,我们调动了社区的资源,特邀驻辖区交警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进社区普及活动,对居民进行交通安全培训,大大减少了事故发生率。”张志坚说这只是“411”发挥作用的实例之一。“411”工作法是社区实现全方位服务的基础。
●“老街坊”式服务全方位覆盖
说起社区服务,张志坚常说信息要公开透明,服务要有人情味,在盘龙社区,人情味体现在社区服务的方方面面。
盘龙社区的青壮年大都在附近企业打工,而孤寡老人的照料问题就成了一个群体性问题。“壮劳力腾不出时间为老人准备午饭,很多孤寡老人中午都吃不上一口热饭,谁看了都难受啊。”张志坚毅然决定,从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入手,致力打造“老街坊”养老品牌,为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经济实惠的午餐。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工作的推进却并不顺利。“没有合适的人手,我们去外面找了厨子,自收自支,社区来承担水电费。即使这样,日间照料中心还是难以为继,要么是老人对饭菜、服务不满意,要么就是亏损太大,招来的人手干不下去了。”
思前想后,张志坚想到了一个人,同世达的下岗后厨、社区居民郭俊红,附近居民对他身份的认可度较高,也能同时解决他的就业问题。将日间照料中心外包给郭俊红两口之后,社区老人显然满意多了。“这都是左邻右舍的,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满足老人的需求。”郭俊红笑着说,“我特别感谢能有这个再就业的机会,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以前拿着死工资,现在只要自己多下点功夫,挣的钱也比原来多了,咱有啥理由不把这些老人照看好。”
光是一顿饭显然还不够,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张志坚完善了活动室,让老年人能在这里习书法、玩棋牌、唱红歌、做健身,他用无限的爱心让孤寡老人在社区找到了“家”。
张志坚对社区老人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汾河小区曾一度无物业管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楼道乱堆乱放,无人问、无人管。2018年供暖开始后,主管道大面积漏水,瘫痪在床的居民王建中家中积水不断上涨,接到楼下居民的电话,张志坚一马当先,带上水电工迅速赶到现场,与大家一起挽起裤腿,站在冰冷的水里为王建中维修管道、收拾泡了水的东西。说起这件事,王建中依然难掩感激之情。
张志坚就是这样一个热心公益事业,并乐于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基层干部,他以博大的爱心、惊人的气魄、勇于创新的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社区干部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之歌。
记者手记
曾经,张志坚是一名军人,他守卫着祖国的安全;如今,张志坚是一名社区干部,他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不管身在何处,张志坚的军人底色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他直来直往,行事坦荡,从不藏着掖着。正是这样一份光明、一份磊落,让他像一轮太阳,温暖着社区百姓。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