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张东胜:手到病除的“钢铁侠”

2019-05-20 22:52: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太铁侯马北工务段乃至整个太原铁路工务系统,提起“张大师”,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太铁侯马北工务段清涧线路车间副主任张东胜。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这是张东胜的座右铭。多年来,他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探索出了钢轨修理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标准,累计修理钢轨200公里、道岔400多组,节支近千万余元,成为了局内外知名的“钢轨打磨专家”。2018年11月,东胜打磨工作室”在侯马北工务段挂牌成立。

    潜心钻研 打磨技术获认可

    张东胜探索钢轨打磨技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其担任工长的实际作业中,看到铁路线路病害长期根除不了,线路晃车、车载病害重复发生,翻浆冒泥处所不断出现,今天清挖了,过不了三天,又开始翻浆。面对反复出现的设备病害,张东胜心里很不甘心、不服气,非要弄明白原因,找出良方进行根治。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自己掏腰包买书,挑灯钻研。有些很专业的书籍,本地买不到,他就托人到北京、西安等地购买,潜心研究,无数次深入现场对钢轨肥边、压溃接头细致观察,寻求解决办法。

    在探索研究钢轨打磨中,有许多艰辛和不易。许多人觉得更换轨件省时省力,要比修理轨件更方便,说他“瞎琢磨”。但是,张东胜认为,日常综合整修一组道岔只用3天时间,从线路基础到钢轨轨面全面达标,列车通过顺畅,对道岔设备破坏力明显减少,啥病害也不出。事实证明,钢轨打磨工作还是有成效的。

    2013年,在支援大秦线集中修施工中,张东胜展开轨件修理作业。在20天的施工中,他和一名助手始终保持每天修理一组道岔的记录。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第18天的时候,他的腰疼得彻底站不起来。但是,他强忍着疼痛指导助手干。正是这一次援外集中修施工,张东胜的钢轨修理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17年11月份,瓦日线两万吨列车实验前的一次抢修经历,张东胜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瓦日线高家垣隧道内连续出现多处钢轨顶面擦伤,氛围长15米,深度2毫米,已经达到重伤标准。这种擦伤病害,通常采取换轨的方式来处理,但是,刚开通的瓦日线备用轨料还未到位,更换伤损钢轨至少要等到一周以后。两天后,铁路总公司要在该线进行两万吨列车通过实验,如果病害不及时处理,实验时很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现场技术人员经过论证后,决定修理钢轨解决难题。当张东胜拿到病害照片时,肯定地回复道:可以修复,无需换轨。”在赶往瓦日线的路上,他对12台打磨机的打磨位置、角度、打磨量进行了精确计算,确保每台打磨机状态良好。经过对擦伤钢轨数百回往复打磨后,最终解决了难题,确保了瓦日线两万吨列车实验顺利进行。

    悉心指导 毫无保留授技艺

    如今,张东胜钢轨打磨技术取得了实际效果,并大范围进行推广。在钢轨打磨推广进程中,他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让大家掌握熟悉钢轨修理技术,让更多的人学会学通钢轨修理技术。张东胜说:“教会更多的人钢轨打磨技术是我的一个心愿,我会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从2012年开始,张东胜就开始抓后备力量的培养,坚持每周组织车间工班长和青年职工集中学习,布置实践课题,帮助他们迅速补齐短板。张东胜讲课十分有耐心,只要车间邀请,基本是有求必应。

    2017年,成都铁路局组织技术人员在清涧线路车间学习了两个多月。2018年3月25日,张东胜受邀到某钢轨打磨作业现场教学,他细心指导每位职工,一会儿在打磨机左侧,一会儿又到右侧,一会儿对打磨处所进行指点,一会儿又亲自执机示范。对于技术含量高,难于掌握的叉心、尖轨等关键部位,反复讲解,反复示范。

    几年来,张东胜的培训课件先后被多家铁路局和铁路工务系统拷贝,作为职工的培训课程。从一个班组发展到一个车间,从一个车间发展推广全段并走向全国铁路部门。他将自己多年来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钢轨修理与现场病害的整治》,先后在各种场合进行技术培训,为铁路系统培养了一批人才。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什么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成果。张东胜就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成就了他的“张大师”称号。他多次荣获太原铁路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称号,两次荣获“太铁之星”荣誉。

    刘征学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