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张章华:八旬孝媳带出敬老村风

2019-06-10 10:04: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她年过八旬,却步履轻健,头脑清晰,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顾年过百岁的婆婆,她逢人都说,自己幸福极了,都这把岁数了,还能有“妈”叫!

  张章华,襄汾县新城镇柴村人,今年83岁。在村子里,她照顾百岁婆婆,全家相互帮助的幸福故事人尽皆知,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鼓舞着更多家庭向着美好生活砥砺奋进。

  小家有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张章华与柴兴茂自由恋爱了,他们情投意合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从张章华出嫁那天起,她依照着父母的样子照顾公婆和3个小妹。

  “小时候,父母照顾爷爷奶奶就很细心,她还教育我,对爷爷奶奶要恭敬孝顺,不光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还要让他们每天高兴。”张章华如是说。小时候,父母的耳提面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过去父母对爷爷奶奶所做的,就是现在自己要做的,她要跟着丈夫挑起家中的担子让全家“吃饱穿暖”“每天高兴”。

  柴兴茂有3个妹妹,最大12岁,最小的不过5岁。嫁到柴家,张章华夫唱妇随,丈夫在外忙工作,她便挑起全家的担子,早晨去地里出工,晌午回家做饭,到了晚上陪着妹妹们读书。后来,他们孕育了一双聪明伶俐的儿女。家里人口多了,可一家生活更幸福了,他们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没有争吵,尽是欢笑。

  柴月仙排行最小,是柴兴茂的四妹,她回忆从小到大的经历,用一句话概括:“老嫂如母,爱我入骨。”小时候,父母亲为挣工分,在地里起早贪黑的忙,我们姊妹三个基本都是哥嫂照顾长大的,洗衣做饭、缝衣织补都是嫂嫂料理完成。在柴月仙看来,哥嫂的胸襟如海一般。

  即便后来姊妹三个都出嫁了,哥嫂牵挂的心也一直在。“说来也巧,我们三个后来都嫁到周边的村子。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了孩子没人照看。哥嫂又再次挑起大梁,帮我们照看孩子。按理说,我们的孩子应当称呼哥嫂为‘舅舅、舅妈’,可在这个家里,孩子们都喊嫂嫂张章华叫‘亲妈’。”柴月仙说。多少年来,每逢节假日,孩子们都喊着来“亲妈”家。

  有一年夏天的周末,天降暴雨,三个妹妹的孩子都趁着放假赶来看望“亲妈”,张章华知道孩子们都爱吃猫耳朵面,她做过早饭后,就开始和面备午饭。一盆盆面粉倒入缸中,很快,呈大西瓜般的三个大面团子,被逐一分切成如花生豆大小的小面块,再经她一搓,一个猫耳朵成了,可是这一搓就是俩小时。晌午了,一个不大的饭桌上围着8个少年,她们开心地争抢着饭菜,张章华满心欢喜,看着孩子们吃得那么香,她的心里甭提多舒坦。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家中的常态,她更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点滴小爱融集汇成大爱。自打三姐妹出嫁,张章华与柴兴茂把家中仅有的5亩地收成平均分配,只要有收成都会平均分成4份按点送到三个妹妹家中。如今,年过八旬的张章华在大爱的路上畅行着,为孙儿备嫁妆,为家人做零活儿。

  小家有大爱

  今年,张章华已经83岁了,而婆婆张翠娥更是跨越一个繁荣的世纪成为103岁高龄老人。听周围的邻居讲,早在张翠娥15岁时嫁到柴家时,成家后她婆婆身体有病,张翠娥就到处求医问药,近身伺候,熬药喂饭是常事,端屎倒尿是常态,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如今,张章华接过担子传承着“好家风”。

  6年前,张章华的丈夫柴兴茂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了。那一次的生死别离,给了张章华当头一棒,更让当时近百岁的母亲内心受到重创,持续个把月都寝食难安。

  “只有我打起精神,好好活下去,才能让婆婆过得安稳。”于是,她转移注意力,更把心思投入到婆婆的日常照料中,无论从饮食、作息还是休闲娱乐,张章华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柴月仙还告诉记者,嫂嫂照顾母亲特别细心。夏天的时候屋子里蚊子多,嫂嫂会在睡觉前点一支蚊香,一边驱蚊子,一边为母亲扇扇子,等母亲睡下以后自己才睡;早上烧好洗脸水端给母亲,为母亲擦手擦脸;一日三餐,按时按点地做好,端到母亲跟前……“照顾母亲,她从来不懈怠,尽其所能。而我们也把嫂嫂当母亲一样看待,要对她好,让她开心,孝顺她。”柴月仙说道。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现在已经五世同堂的柴家人一个赛一个的孝顺。如今,在她们的影响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学着比孝顺,村里大兴尊老、敬老、爱老之风。

  记者 祁欣

  多年媳妇熬成婆,耄耋老人照顾百岁婆在柴村已然成为最美家风。一家人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没有争吵,尽是欢笑,共同构建幸福生活。张章华用一言一行生动阐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理念,点点滴滴的仁爱正如江水一般贯穿整个大家庭,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也赢得了尊重和赞美,成为当地村民学习的榜样。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