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梦想今实现 尧都残疾人刘红刚倒立登泰山

2019-08-19 09:17: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只要敢走出去,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倒立登顶泰山归来后,“80后”小伙刘红刚激动地说。8月9日上午,在市肢残协会组织的励志自强报告会上,下肢残疾的“励志小伙”刘红刚带来的“10小时倒立登泰山”故事感动了现场每个人。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上个月。于刘红刚而言,这一个月他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离开老家尧都区河底乡东安村;第一次坐轮椅、改变了“以手代足”的出行方式;第一次坐大巴、高铁,辗转到了山东省泰安市;第一次登上了心心念念的“五岳之首”——泰山,看了日出;第一次实打实地体会到了“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梦,就大胆去追”的人生信念……刘红刚说:“9岁开始练就的倒立,为我19岁做的登泰山梦奠定了基础,让我在32岁这年圆了梦!”

  听着刘红刚的故事,看着他戴着蓝色的胶质手套、用手倒立登泰山时录制的视频:7月15日7时,在攀登泰山的人群中,只见刘红刚穿着背心、露出结实的双臂倒立行走,每一步都非常稳当,与其他游客走路速度保持一致,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刘红刚此次攀登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几个节点:泰山山脚红门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南天门大雨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坚定攀爬十八盘的信念背后藏着这么多年来对命运不公的不甘、玉皇顶上的那声呐喊亦是唤醒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冉冉升起的太阳则代表着心中不灭的梦想。

  由于家乡山路崎岖,“坐轮椅不如倒立走快”的现实磨练了刘红刚的意志,因此这么多年来他从没坐过轮椅。临去泰山时,考虑到为避免与他人发生碰撞等,置办了平生第一把轮椅。在姐姐和妹妹的帮助下,刘红刚坐轮椅来到泰山脚下红门,将轮椅放在了寄存处,戴上胶皮手套,开始了“倒立之旅”。与老家的山路相比,泰山的台阶则平整规则,尽管不会出现荆棘刺手的现象,但是长时间的倒立攀登还是会有手掌摩擦的疼痛。

  考虑到出行携带问题,刘红刚特意购买了四副胶质手套。“我平时在家用的是一副用车内胎卷成筒状固定在手上的‘手套’,虽然厚实耐磨,长时间倒立撑地行走不够灵活,也不好携带,相比之下胶质手套灵活轻巧,但比较薄,长时间手掌与石阶接触会导致掌心被磨得通红。”刘红刚回忆道,从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学会倒立走之后,他几乎走遍了家乡的沟沟坎坎,加上经常帮家人干农活练就了结实的臂力,所以在体力上不成问题,但是像这次这么长时间的“行走”还是头一回。

  克服重重困难,刘红刚一行三人继续向上攀登,走到南天门时天空突降大雨,这让本就倒立行走时只能看到3米远的刘红刚的视线范围更加狭窄。为安全起见,在姐姐和妹妹的建议下,刘红刚找地方避雨等待。

  雨虽然停了,但台阶湿滑,刘红刚上山的速度逐渐变慢,“有热心游客提醒我哥,泰山十八盘地段山坡陡峭难行,可以乘坐缆车上去,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坚定地认为,唯有依靠自己,才算挑战成功。进入十八盘,台阶明显高度增加,山坡也更陡,倒立撑上台阶耗费的体力变得更大,但哥哥始终坚持着,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周边的人,不时有过往的游客为他拍照、鼓劲儿。”妹妹刘婷婷说。

  最终,刘红刚强忍着手掌红肿疼痛,花费10小时登上了泰山之巅玉皇顶,“我的梦想实现了!”刘红刚仍然难掩兴奋之情。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他单手倒立撑地,姐姐和妹妹用相机帮他记录下了这一精彩瞬间。当天晚上,刘红刚在山上住了一宿。

  “看着天空被即将升起的太阳渲染得红彤彤的,我的心里也暖洋洋的!”次日一早,刘红刚开始倒立下山。“我自己倒立着走上去,再走下来,才是一个圆满挑战泰山的过程。”

  经过7个小时的坚持努力,刘红刚于7月16日下午3点多成功回到山脚下,此时他身上携带的四副胶质手套已经磨坏了两副,但心中的豪迈之情却丝毫未减。

  刘红刚坚定地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倒立攀登更多的名山,不断挑战自我。同时,我还想学些手工艺制作回报父母,减轻家人的负担!”

  记者感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看看,首先得走出家门,但对有些残疾人来说,这件事儿困难重重。

  通过几次与残疾人士的接触,怕给别人添麻烦、怕被人看不起等自卑心理,是许多残疾人将自己与健全人隔离开来、不主动融入社会的原因。其次,无障碍设施不健全或未发挥应有作用,也是导致很多残疾人不敢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让残疾人走出孤独,充分体会到尊重、理解与关爱?除了家庭环境、自身因素外,城市管理也要跟上,应综合考虑残疾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