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王崇德:“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2019-09-10 09:13: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王崇德,乡宁县人,1971年在临汾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当工人;1978年考入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分配至经委,历任浮山县政府县长助理、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等职。2006年任临汾市委政法委副书记;2011年任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2014年退休。

  “那时候从乡宁到临汾,坐轿子车得整整一天……”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初到临汾的场景,王崇德至今记忆犹新。

  1970年,17岁的王崇德,初中毕业后背着铺盖来临汾。他回忆,那是他第一次来临汾,坐车坐了整整一天,一下车,临汾的街道还是有点让他傻眼儿。“街道挺乱的,就一个广场,两条路,解放路和红卫路,几个红绿灯,车非常少。”

  当时,解放路没有铺油路,鼓楼也没有修复,塌了半截。从新开路到市区就叫进城了,那时出门一般都是步行,街上连自行车都没有。

  王崇德的第一份工作是临汾地区建筑公司,“我是二级泥瓦工,一个月工资37.84元,一年下来能攒百八十块钱,还能存点粮票,给家里换点白面。吃不完的棒子面可以换大米,三斤棒子面可以换一斤大米。”那时虽然苦,但也算过得比较“富裕”。

  每逢节假日,王崇德喜欢去汾河滩逛一逛,或是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或是花一毛钱去人民公园,看老虎、狮子、猴子……一逛就是多半天。那会儿工人洗澡发澡票,扁担巷有个新兴澡堂,搓澡只要五分钱。王崇德笑着说:“我在军分区服务部买了一把指甲剪,上面的盖子是有花纹的有机玻璃,非常稀罕,我用了很多年。”

  说起当时的吃的,王崇德的回忆,人们会去食品店里买“好吃的”,当时的糕点、糖果面包、饼干,就算是稀罕的美食了,“买不起也想去看看,让眼先过过瘾。”“发了工资,我们就去鼓楼下馆子,吃炒面,手工面条素的一毛五,肉的两毛五。”鼓楼西南角有个农民饭店,就像现在的大排档,经济实惠。早上天还没亮去城里干活(掏茅粪)的农民,自己带上几个窝窝,去农民饭店点一碗烩菜,粉条、白菜、豆腐、土豆……大烩菜配窝窝特别香。“那时候解放路没几个饭店,有时候我们请客就去东关大十字的一家饺子店,用3两粮票外加5毛钱,打半斤饺子、2两散酒,一份花生米,就能吃得美滋滋的。”

  1975年,王崇德托关系花174元买了一辆当时最时髦的凤凰18型自行车,“那会儿买自行车也得有票。买下车子之后,我就骑着去五交化门市部买锁子,一群人围观我的车子,那会儿的自行车好比现在的奔驰、宝马。” 王崇德回忆,当时一位老军人拉着他说:“小伙子,你这车子多少钱买的?我多给你一百块钱,能不能把你车子卖给我?”原来,老人的儿子马上要结婚了,准儿媳妇非要一辆这个型号的自行车才肯结婚,可“没点关系”还真买不到。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家里人给王崇德打电话让他报考,可他觉得很久没有学习了,恐怕报了名也考不上,便没有报名,但是弟弟报了名,“我弟弟复习了两个月竟然考上了。”这让他信心大增。第二年,他舅舅给了他一份高考复习大纲自学。那时的王崇德已经是钳工了,他白天上班、晚上在宿舍看书,每天学习到半夜一两点,“整整复习了两个月,我考了336分,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那以后,王崇德开始了他难忘的大学生涯。

  1982年,王崇德分配到当时的经委,一干就是10年。据他回忆,从1982年到现在,临汾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卫路拓宽改造、修建平阳大桥、解放路立交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临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他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照片由王崇德提供)

  记者 贠红安 白洁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