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援疆医生苏卫华:在广袤大地做一粒“种子”

2020-08-15 08:55: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我要用好这一年半的时间,尽我所能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教给第六师医院的医生们,帮助提高呼吸科诊疗水平,为当地百姓带去健康。”今年4月,苏卫华作为省第4批援疆干部人才,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进行医疗援助时说。

  苏卫华,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呼吸重症监护室负责人。

  离开熟悉的生活和工作地,苏卫华积极融入当地,不断提升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

  “4月12日,入疆第3天,一切安好,晚上热。今天看了支气管镜讲座视频,下午把纵隔淋巴结分区学习了一遍,晚上看了丁香园的课程。”

  “4月22日,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需要学习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知识,这是一块短板。”

  “5月15日,今天周五,计划利用双休,把间质病课件做好,对自己也是一个提升,影像是重中之重。”

  ……

  这些援疆初期的工作日志,真实记录了苏卫华如饥似渴地学习、充实自己的情况。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苏卫华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一方面与当地专家进行业务探讨,努力提升医学水平。“入驻第六师医院以来,与两位主任深入交流,分析国内呼吸科发展趋势,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以提升呼吸危重症管理水平、继续开展支气管镜镜下介入治疗,作为科室发展两大引擎,继续提升医疗质量、规范诊疗为科室发展两大主线,开展切实可行的新技术应用。”苏卫华说。

  来到新疆后,苏卫华发现这里气候干燥,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陈旧性肺结核等疾病多发,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于是,他帮助第六师医院呼吸科医生学习掌握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发展呼吸重症亚专业。

  有一位60多岁的病人,胸部CT提示肺纤维化。引起肺纤维化的原因很多,不同病因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医生都建议到上级医院治疗。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病人无法前往乌鲁木齐做进一步诊治。苏卫华与呼吸科同事们经过仔细研究,充分利用现有检查手段,通过支气管镜对患者进行了肺泡盥洗,得到了一些有力证据,并逐一排查可能病因,最后明确诊疗大致方向,制定了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苏卫华医生来到我们医院以后,积极参加医院查房、门诊、义诊、会诊等,利用各种机会向我们传授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帮助我们提高诊疗水平。”第六师医院呼吸二科主任马艳丽说。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是此次援疆的重要使命。苏卫华坚持做好“传帮带”,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科查房,进行床边教学;另一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从临床资料获取到分析病理生理再到治疗方案制定,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的疑问。

  由于新疆和临汾存在时差,苏卫华白天忙于工作,等他下班有空闲时,孩子们一般都熟睡了。“孩子们想爸爸吗?”对于记者的提问,苏卫华的爱人黄艳云给记者讲了一件小事:孩子看到小区附近的鼓楼西大街设了好多围挡,好奇地问妈妈,“这里要修什么呢?”妈妈说:“修桥。”“这桥修到哪儿?”孩子又问。妈妈回答道:“过桥就能到爸爸上班的医院了。”孩子接着就问:“这桥能修到新疆吗?修好我就能过桥去见爸爸了。”童言童趣,让人禁不住泪眼模糊。

  苏卫华将自己看作一粒“种子”,在祖国西部大地上“生根发芽”,传播医疗知识,造福当地百姓。而他只是众多援疆干部中普通的一员,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用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为祖国西部经济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

  记者 郑红卫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