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就绪”顺利实现 芝河水质明显改观
永和召开“百日清河”行动第三次例会
永和打响“百日清河”行动大会战
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督查城区河道清理进度
3月15日,永和县河道清洁百日行动第三次工作例会在县宾馆四楼会议室召开。县委书记高永贤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安排了河道清洁百日行动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牛永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连青,县政协主席宋新亮等县领导,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县委常委、副县长马健主持会议,并就全县河道清洁百日行动第二次例会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自3月2日“百日清河”行动第二次会战打响以来,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精心部署、靠前指挥、现场督战,各参战单位共同努力。至3月15日,“八个清零,八个就绪”目标顺利实现,一些单位已经率先向纵深推进。芝河水质显著改善,从劣V类上升为Ⅲ类,达到省、市考核要求,污染指标持续走低。
城乡沿河污染厕所、城乡污水直排、城乡沿河及河道非法占地、城乡河道垃圾、城区化粪池排查清理、城乡河床疏通、非法屠宰小企业、缺位的垃圾桶垃圾池垃圾倾倒点等全部清零。 城乡绿化苗木规划、河床水草规划种植、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等岗位“回头看”、沿河养殖场搬迁、城区巡河员及环境监管员上岗、城区个户厕所改造公厕建设、不宜在城区经营的企业摸排并限期搬迁通知、沿河非法建筑限期拆除告知等全部就绪。
截至目前,已拆除污染厕所118个,城区规划公厕24处;污水直排已接入管网69个;清理河道非法占地242块,约50余亩;清理河道垃圾2500余方;清理69座化粪池,新建化粪池5座;疏通河道65812平方米;取缔非法屠宰企业5个;重新配置垃圾桶111个;城乡绿化规划已完成;七个乡镇都已经制定出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等岗位“回头看”方案,芝河已全部上岗;沿河养殖场已搬迁4处;个户规划设计改造8个;不宜在城区经营的企业摸排、限期搬迁通知下发完成,后续督导其搬迁;沿河非法建筑拆迁8处。
会议强调,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芝河水质有了明显改观,“百日清河”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短板依然突出,仍需要各级各部门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乱搭乱建、违法占地等问题,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开展河道清洁百日行动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党组织践行“两个维护”的集中体现。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盯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松劲,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把各项工作引向深入,切实做到标准不减、力度不减。
会议指出,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要坚持整治重点再突出、工作标准再提高、保障措施再强化,要围绕重点事件、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抓好各项工作,要在完成好“百日清河”行动上一阶段“八个清零、八个就绪”目标的同时,持续推进本阶段“一纵、两横、三个推进、五个清零”工作,即一纵:纵深推进,总攻违建;两横:封山禁牧,增植增绿;三个推进:污水处理厂管理完善,户厕公厕改建,监管体制完善;五个清零:沿河养殖场所、城区污染经营场所、不作为监管人员、可视范围垃圾和非无害化厕所、临时建筑清零。
各战区领导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靠前指挥调度、现场督促检查、积极研究解决问题。
相关部门要切实扛起责任,认真研究谋划工作推进,强化联动配合、协同作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真督严督,重点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为、慢作为、不敢动真碰硬的人和事进行督查。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到河道清洁百日行动中来,让群众知道党委、政府在抓什么事情,要抓到什么程度,由谁来落实,从而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维护整治工作的浓厚氛围。
要在常态化治理、长效化管理方面下功夫,引导城乡群众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百日清河”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会议强调,当前正值春耕农忙时节,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抓好秸秆禁烧、护林防火等工作,用好“护林员”、村级“林长”及“三支队伍”,努力做到“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要统筹抓好清洁取暖、餐饮油烟管控、扬尘治理、柴油货车整治等工作,确保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坡头乡:真抓实干 统筹推进
全县“百日清河”行动开展以来,坡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河道治理以及河道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八个清零、八个就绪”的工作要求,真抓实干,统筹推进。
坡头地处芝河源头,治理效果影响着整个芝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此,坡头乡党委、政府注重源头治理,大力排查河流沿线隐患;全面摸排,因地制宜制订整治方案,采取清理河道垃圾、河道底泥疏浚等多种方式推进河道整治;又将河道清洁和沿岸卫生整治有机结合,“治水先治岸”,大力开展沿河违建拆除,同时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等工作,从源头切断污染源。乡、村两级干部迅速对乡域内的污染厕所、污水直排口、河道占地、河道违规建筑、河道垃圾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确保不漏一处。截至目前,共计摸排彩钢房6处,残垣断壁6家,废旧窑洞、旧砖瓦房6家,垃圾池3处,乱堆乱放15家,废弃猪圈4处、羊场1处,直排厕所11处,河道清理40公里。随即开始拆除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彩钢房拆除4处,残垣断壁已清理3家,拆除废旧窑洞、旧砖瓦房6家,拆除垃圾池2处,清理乱堆乱放15家,清理废弃猪圈4处,羊场1处,拆除直排厕所9处,河道已清理10余公里。
在开展摸排整治工作的同时,乡党委、政府协调推进春耕备耕、封山禁牧、护林防火等各项工作,组织“三支队伍”通过发放告知书、张贴公告、播放广播等多种途径对在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意识到河道清洁、沿线生态环境治理、禁烧秸秆、封山禁牧等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耐心劝导,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守政府下发的各项规定,保持好户内外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截至目前,共发放告知书1500余份,张贴公示50余份,通告30余份,悬挂各类宣传条幅20余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巩固治理成果,加强后续基础建设,统一重新规划新建公厕26处、垃圾中装站4处,目前正在紧张实施中;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在壮大河道清理工作队伍的同时,完善管理办法,加强队伍管理,重新划分责任区域;建立考核机制,组织专职督导组加强监督指导,明确奖惩措施,对河道巡查员、护林员、保洁员等按照考核办法进行奖惩;研究制定绿化方案,加强后续绿化工作,计划在河道沿线栽植爬山虎40万株,柳树6万株,油松2万株,实现绿化全覆盖。
“百日清河”当久久为功
王小庚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永和地处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就更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而建设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植树造林绝对是首当其冲的基础工程。
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今年以来,永和县委、县政府以“百日清河”行动为抓手,纵向深化横向拓展,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特别是抓住春季时节狠抓植树绿化,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建设上趟出了“出实招、求实效”的永和路径。与之同步,县城路域环境、拆非治违、“三容三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都取得明显突破。
俗话说得好,植树要“三埋两踩一提拔,饱浇一遍就发芽”。要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成一棵。同理,“百日清河”行动也切忌视之为一项阶段性工作,不能满足于雨过地皮湿,而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好的成果巩固好,好的做法推广好,好的机制落实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唯有这样,永和举全县之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的发展路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守望家园 守望绿色
守望家园也守望着绿色。
3月15日,“百日清河”行动第三次会战正式打响。县委书记高永贤,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带头参加植树劳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连青、县政协主席宋新亮亲自上阵行动起来,各乡镇、县直各单位集结力量,迅速行动,扎实深入开展全县植树绿化工作。这是县委、县政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的重要举措之一。此次绿化的重点为沿河沿路沿村,绿化原则是乔灌草三结合、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国槐、油松、山桃;爬山虎、连翘、黄刺梅等品种。在城区“见缝插绿”;河岸柳林守护,河边灌木布满,河床水草丰茂。最终实现一城绿荫一村花,一路诗画到天涯。
到现在为止,全县各乡镇、各村委发挥生态补偿金的效益,特别注重带贫益贫机制,据统计,全县平均每天上工人数在400人左右,已调回乔木8万余株,灌木46万余株。至20日统计,已栽植乔木51565株,灌木 205100株。芝河镇、坡头乡走在全县前列。
县委、县政府要求,利用有限时间,再掀植树高潮,坚持“两个重点、一个机制”:即沿河沿路沿村是重点,黄河一号公路两侧是重点;要充分发挥带贫益贫机制,增加群众收入,提高脱贫成色。
交口乡“百日清河”行动现场
桑壁镇“百日清河”行动初见成效
永和财政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截至3月18日,永和县财政收入累计入库5574万元,占到全年任务的29.96%,超额完成923万元,提前实现首季开门红。
今年以来,永和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严密防控疫情的基础上,陆续启动黄河一号公路主题公园、城中村改造、芝河治理、天然气下游产业、“一村一品一主体”、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28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82.67亿元,年度投资25.47亿元。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涵养新的税收增长点,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红军
马毅杰
倘若没有来过屹立在吕梁山中、黄河岸畔的这座“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你根本想不到这个偏僻之地,竟然会保存有这么丰厚且珍贵的红色记忆。
岁月如轮,转过春夏秋冬,八十多年过去了。走进晋西永和黄河岸畔,问起当年红军东征经过这里时的情形,乡亲们都会如数家珍地给你讲述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管那段难忘的历史叫过红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到达了陕北苏区,当时,面对日寇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的狼子野心,以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对陕北苏区重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为“打通抗日路线”,巩固和扩大现有根据地。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战略决策。
1936年2月20日,东征战役正式打响,从北起绥德沟口,南到清涧河口的一百多公里长的滚滚黄河上,东征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渡黄河天堑,东进山西。阎锡山“固若金汤”的防共第一线被冲破了。
为配合渡河先遣部队的作战行动,确保侧翼安全,红军黄河游击师攻占古渡口永和关,紧接着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某部在聂荣臻、程子华的指挥下,迅速渡河,开进了永和境内。
“过红军了——”“过红军了——”
这一消息好似一阵飓风,迅速传遍了永和县的所有村庄。一时间,当地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不到一夜工夫,便躲藏得无踪无影了,许多村庄变得空无一人。
那天,我们来到黄河岸畔一个叫于家咀的小村,听老支书于山承讲述当年的情形:红军没过河之前,村里人谁也没见过红军,老百姓对红军的第一“印象”,都来自阎锡山的反动宣传,什么“红军个个长的红头发,绿眼睛”,什么“红军杀人如割草,无论贫富皆难逃”,什么“共产还要共妻”,听到这些,老百姓能不恐惧吗?在阎锡山的统治下,沿黄这一带本来就匪患猖獗,兵燹不断,老百姓饱受蹂躏,早已是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听他们这么一宣传,红军似乎更可怕,乡亲们能不躲藏得比山兔还要快吗?
“村里人都藏到哪儿去了?”我问。
老支书有意表现出一副神秘的表情:“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走,俺领你们看看去!”
烈日当头,酷暑难耐,老支书领着我们走在了那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一路跨沟迈坎,一路爬坡攀崖,一路步履维艰,费了好大的周折,流着满身的大汗,总算靠近了那个神秘之地。
一面峭壁巉岩的石崖,足有几十丈高,石崖的半山腰有一处经过岁月风蚀凹入的山洞,在崖体上绕了数十米长,这里危石林立,阴冷潮湿,地势险要,偏远隐蔽,人迹难至。于是,便成了几代于家咀人秘而不宣,经常躲避山匪,躲藏兵燹的唯一去处。置身此地,你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全村人搀老抱幼、跌跌撞撞,大哭小叫,心急火燎赶往此处的情形。多少次啊,正因为有这样的藏身之处,那些土匪也望而却步。可万万没料到的是,就是这么难寻的地方,却被东渡黄河的红军给找见了,倘若没有一片诚心和决心,岂能找到?
记得那天,当几个扛枪的红军战士爬上峭壁,突然出现在崖洞前的时候,全村人都惊呆了,绝望了,以为再也躲不过这一劫了。
这时,一位身穿破旧军装,背着枪的红军排长说话了,他面带微笑,语气温暖:“乡亲们,让大家受惊了!我们是红军,是咱穷苦人的队伍,这么寒冷的天,刮这么大的风,大伙还是赶紧回家吧,要不然会生病的!”
这难道就是“那些人”说的“红头发,绿眼睛”的红军?这就是“杀人如割草”的红军?
回到村里。大伙的心里依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老人们隔着窗户看,妇女们透过门缝瞧,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看到红军将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个个和气的像亲人。一有空儿就帮着村里人干活:扫院、劈柴、垫路、补墙,啥活儿都干。了解到乡亲们平日全靠下雨天积在旱井里那苦涩的“天水”过日子,吃水是困扰全村人的最大难题,留守下来的战士,便漫山遍野在沟沟岔岔里找水源,他们终于在一面大石沟的山崖下找到了一处汩汩涌动的泉眼,战士们喜出望外,立即动手,挖淤泥,垒石墙,用了两天的工夫,将一口像模像样的水井交付给乡亲们使用。于家咀人终于能喝上清凌凌、甜津津的泉水了,再不用为吃水犯愁了。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世上还真有一支队伍是咱穷苦人的,这样仁义的队伍以前谁见过?便纷纷提着红枣核桃,扛着米面,还有妇女们连夜赶做的布鞋来给战士们送,家家腾出窑洞让部队用,并要把自己的儿子、丈夫送到部队上,为咱穷人打天下去。就连十二三岁的孩子,和四五十岁的羊工都踊跃报了名。就这样,于家咀的人还觉得落后了,因为不远处有一个叫兰家沟的小村,仅有20户人家,就有7人参加了红军。
如今,那口红军井,乡亲们依然使用着,那天,我蹲在“红军井”旁,双手掬起清凉凉的井水,放在嘴边喝下,真甜……
(未完待续)
稿件、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永和新闻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