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大县担当 争当能源革命“尖兵”
洪洞:全面打响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供热“三大战役”
洪洞县委书记郑步电在万安镇调研煤改电工作。(资料图)
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建军在龙马乡调研煤改气工作。(资料图)
下达作战令
任务重,怎么办?干,就完了!
洪洞县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5万多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涉及12个乡镇、201个村,占全市总任务60%。该县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拿出攻坚劲头,大干快干200天,实现“既要温暖过冬、又要蓝天白云”。
立下军令状
扛下硬任务做好答卷人
清洁取暖改造是硬任务。洪洞将举全县之力,坚决完成目标任务。
●强化领导 提高政治站位
将清洁取暖改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联乡镇、职能部门包村指导、镇村干部包户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措施 分类精准实施
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坚持一镇一策、一村一策,坚持气、热管网先行建设、用电线路先行改造;对海拔600米以上的乡镇,继续实施洁净煤取暖,努力实现全域冬季取暖“清洁化替代”。
●强化督导 严格考核奖惩
树牢决战意识,增强攻坚斗志,进一步宣传引导发动、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坚决打赢打胜蓝天保卫战,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答卷。
吹响冲锋号
紧咬目标不动摇 紧盯问题不放松
落实要求不含糊 压实责任不松懈
洪洞县提前入手,谋划在先,行动在前,于3月19日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全县思想认识,全党动员、全民参战,以海拔600米以下平川区域为主战场,全面打响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供热“三大战役”,提前吹响新一轮作战冲锋号。
成立文工团
算好环保账 算清经济账 把道理讲清 把工作做实
在清洁能源改造中,该县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围绕政策宣传、安全宣传、环保宣传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县融媒体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推动清洁能源改造宣传家喻户晓。
为煤改气点个赞
自古烧饭和取暖,
燃料就是柴和炭,
一日三餐要做饭,
家家户户冒炊烟。
人类生存和繁衍,
光气食水都得全,
雾霾烟尘罩蓝天,
危害健康生弊端。
各行各业在发展,
生存环境遭污染,
基本条件被破坏,
持续发展从何谈。
时代社会在改变,
国家开发新能源,
可燃气体纯天然,
卫生环保又方便。
政府投资千千万,
为咱百姓把事办,
乡村要搞煤改气,
户户再不冒黑烟。
政府号召咱就安,
大势所趋别落单,
别看眼前看长远,
为煤改气点个赞。
甘亭镇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清洁取暖改造工作。该镇离退休干部闫占龙创作的《为煤改气点个赞》洪洞干板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洛宇峰 樊婷)
打响攻坚战
不讲条件、不讲客观、不讲困难,不折不扣完成!
讲究依法、讲究科学、讲究方法,确保连战连胜!
在具体工作中,该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紧扣十项工作重点,以坚定的决心、硬气的态度、科学的办法、一流的能耐克服困难、推进落实,把大事做细、难事做实、好事做好。
●强化组织领导 ●制定专项方案
●强化责任落实 ●细化量化任务
●统筹同步推进 ●加强工作调度
●狠抓督查问效 ●强化宣传动员
●强化要素保障 ●确保安全稳定
打造先锋营
因地制宜 典型带动
在连续4年的清洁能源改造中,洪洞县注重因地制宜、注重试点先行、注重典型引领,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清洁能源改造持续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今年目标,该县要求各乡镇坚持“一镇一策、一村一策”,结合各自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行度高、群众认可的实施方案和专项方案,分片分区分村分户确定改造方式,做到任务清、职责明,有力度、有措施,确保工作有序、扎实推进。
●全域推进打造“甘亭样板”
甘亭镇煤改气施工现场。(资料图)
甘亭镇位于洪洞县融入临汾市“一城三区”的重要接合部。该镇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狠抓组织领导,狠抓宣传引导,狠抓过程管理,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抢时间、赶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成为洪洞县第一个全镇域基本实现清洁取暖的乡镇。
●集中供热创造“洪洞速度”
2019年,洪洞县启动河西新区热源厂建设,在辛村乡和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仅用6个月时间,实现了从开工建设到集中供热。
该项目在5个月内完成投资3.3亿元,采暖季顺利点火。项目建设跑出了“洪洞速度”。
●煤改电探索“万安模式”
万安镇创新采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群众负担小,容易接受,被市委书记董一兵赞为“万安模式”,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今年,该县将结合万安煤改电经验,统筹考虑财政能力、安装费用、群众使用成本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同时,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减低居民取暖成本,确保广大群众改得起、用得好。
着眼于让群众知道“煤改电”是怎么回事、改什么、怎么改等问题,万安镇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考察、座谈交流、宣传推介等活动。图为万安镇“煤改电”产品推介会现场。(资料图)
●煤改气体现“龙马精神”
龙马乡坚持冬病夏治,成立联合执法队和巡查队,紧紧围绕关键环节,双向作战,不断加大“内缴”力度,全面拆除和收缴锅炉、家用炉具、存量散煤、柴火堆;持续加大“外截”力度,严防死守,巡逻管控,杜绝散煤流入辖区。同时,“三管齐下”,坚持清理散煤、取缔炉子、壁挂炉安装三项工作齐头并进,全乡“煤改气”推进迅速,体现了真正的“龙马精神”。(资料图)
洪洞:深耕文旅融合 助力全域发展
开栏语
在3月19日、23日召开的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临汾市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建军向大会汇报了洪洞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经验。
为充分发挥洪洞县示范作用,助力全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从今日起,本版将开辟《全域旅游看洪洞》专栏,多角度、全方位、全领域展示、介绍该县经验做法。
近年来,洪洞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抢抓省、市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历史机遇,着眼“五个深化”,深耕基础、机制、业态、内涵和品牌“五大领域”, 创成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承办第二期全国全域旅游培训班,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全域发展之路。
深化理念融合,开展全域共建。该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四套班子齐抓共促,景区、部门、乡镇协调联动,餐饮、运输、服务全行业互动,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一核四带六大区”发展布局;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省级文明县城”,打造了“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发展格局。
深化职能融合,优化体制机制。健全完善“1+3+N”旅游综合监管和市场执法体系,完成大槐树、广胜寺两大龙头景区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以来,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广胜寺景区、红军八路军纪念馆先后创成国家5A、4A、3A级景区。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要素,创新打造了一座“主客共享”的城市会客厅。
深化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业态。整合全县280余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推出“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农业”“旅游+研学”等复合型、多元化文化旅游业态。以大槐树根祖文化为龙头,开发了300余种文创产品,编创了18场实景演出,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深化人文融合,丰富旅游内涵。梳理全县1075处不可移动文物,融合推动4项国家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展馆;传承开发大槐树文化节、世界赵氏宗亲根祖文化节、“三月三”走亲习俗等各类传统节庆活动,洪洞旅游的外向度、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深化服务融合,擦亮旅游品牌。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了集网络购票、咨询导游、预警发布、厕所定位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大槐树景区6项旅游服务标准被确定为省级标准、4项被确定为市级标准,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服务。
2019年,该县荣获“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称号;全年接待游客1179万人,门票收入1.08亿元,旅游总收入1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6.2%、25.3%;第三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47.6%,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李安安)
洪洞县依托大槐树文化中心——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整合文化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咨询服务中心、演播厅、特色建筑等文旅要素,创新打造了一座集文化活动、旅游咨询、宣传培训、参观演艺于一体的“主客共享”城市会客厅,成为展示“根祖圣地·华人老家”深厚文化底蕴与良好旅游形象的平台。
图为在“助力2018全省旅发大会”期间,该县在“城市会客厅”举办了“向洪洞出发——回家”主题活动月启动仪式暨大型公益歌会。
图为2019年第二期全国全域旅游培训班学员在该县“城市会客厅”——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基地观摩学习。
中国民俗活化石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
图为2015年甘亭镇羊獬村“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现场。
开栏语
洪洞县,承源上古,缘起尧舜,5000年不曾间断的文明传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如著名作家李存葆先生所说:“洪洞,华夏的大半部古文明在你这里浓缩……”
走进洪洞,人类文化、羲皇文化、尧舜文化、根祖文化、农耕文化、水利文化、佛道文化、戏曲文化、移民文化源远流长……
走进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创成3A级旅游景区、韩略村伏击日军观战团“创造了在敌占区伏击战的光辉范例”、“好基地讲好故事”活动已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品牌……
走进洪洞,县图书馆、文化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40家分馆覆盖全县16个乡镇;百年“谁园”焕发生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广泛开展,率先建成全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筑了当代槐乡儿女实施“五大战略”、实现“保优夺魁”的文化自信。
从今日起,本版将推出《洪洞文化魅力》专栏,加大对洪洞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请读者领略洪洞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传,尧在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于舜。当时舜在(今万安镇)历山耕种。于是,羊獬和历山就分别成为娥皇、女英的娘家和婆家。羊獬人称她们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自结亲后,两地人开始了走亲活动。随之,逐渐形成了“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
此项民俗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千多年,是尧舜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当地群众对帝尧的敬仰与尊崇,演绎着中华民族联姻亲情、和谐共处的民情风俗,堪称世界上最古老、最生动的走亲民俗“活化石”。
2008年,该项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安安)
统筹:李安安 摄影:李 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