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全力打造“最初中国”研学旅行第一县
行走襄汾 溯源“中国”
在唐人居民居艺术非遗文化研学营地观看藤编艺术。
陶寺古中国研学营地
在山西光大工业旅游研学营地参观学习
8月11日上午,在千年古城文化研学营地——汾城,襄汾县委副书记、县长白建成为“最初中国”研学旅行营地推介直播活动揭幕。由襄汾县文化旅游局、教科局、广播电视台、中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暑期研学营地推介直播活动启动。
9天、10场直播,10个研学营地通过“看点直播”“抖音直播”等平台走进公众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最初中国”、感悟先祖智慧、弘扬和合思想。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襄汾县助力研学旅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举措。
襄汾,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人类起源、国家起源及三晋文化重要承载地。10万年前的丁村古人在这里繁衍,4300多年前的仁君帝尧在这里定都,鼓乐、民歌、文字、家具在这里发端,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00多件馆藏文物在这里积淀。
凭借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资源价值禀赋,2018年,襄汾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最早中国”研学旅行第一县的发展目标。
根据中央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襄汾县研学旅行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模式,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原则,先后举办了研学旅行招商引资推介会,将研学旅行列入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组建了中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专事研学旅行业务;开发出管理规范、服务贴心、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的研学管理体系;出台了发展研学旅行的利好政策,为研学产业的发展助力;在营地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以安徽工程大学体验产业学院为技术支撑和合作伙伴,共建“最早中国”研学旅行营地产业研究院;特聘考古专家、大学教授、博物馆研究人员、非遗传承人、专业人才等为研学旅行导师。
截至目前,襄汾县已精心打造了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研学营地,连续集中举办了两季研学旅行活动,一个课程高端、师资雄厚、营地多元、体验多样的研学旅行格局正在形成。
陶寺古中国研学营地
寻根溯源 传承文化
4300多年前,尧舜两代帝王在这里制礼作乐、观象授时,建立起“地中之都、中土之国”,这就是最早的“中国”。星移斗转,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光辉,依旧影响着每一代华夏子孙。
“4300年前,这个地方是当时的都城,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学博士高江涛娓娓述说着这片土地的伟大与神奇。“从太阳刚出地平线到太阳升起,切这个山脊线,这几分钟,你站在这个点,通过这个缝隙,能看到这个神奇现象的时候,就是一个节气。”
丰富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但这还不够,在古中国研学营地还有一大“福利”,那就是体验考古工作。考古人员给大家讲解、示范如何使用洛阳铲后,学生们便开始轮流体验。一张张青春的脸上虽汗水密布,却还是藏不住收获新知识的喜悦。
在古中国研学营地,学生们参观陶寺遗址、学习观象知识,还能体验考古工作,既增长了见识,也收获了欢乐。学生王传博说,“我们先去了观象台,感觉古人的智慧非常高;看到微观陶寺,感觉非常震撼,同时自己也增加了一些知识。”
在千年古城文化研学营地参加拜师礼
在古晋国研学营地了解晋国历史
在林乡四季晋南农耕文化研学营地探索自然之谜
丁村古人类考古与民居艺术研学营地
探寻人类文明 感受民俗风情
丁村,汾河岸畔一个不大的村落,拥有着“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10万年人类文明、500载明清民居”而闻名中外。漫步在蓝天下,徜徉在小巷中,深藏在汾河边的文化密码静待解锁。
丁村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我国专家发掘、研究的重要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旧石器考古学的里程碑。在琳琅满目的丁村文化陈列馆里,学生们一边观看挖掘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一边听研学导师周倜介绍着这些重大发现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枕骨的存在是中国古人类的特征,这个就是枕骨发现的重要意义。”
与陈列馆相隔不远的丁村民俗博物馆,几十座明清院落展示了晋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建筑雕饰、独特的墙体形式、丰富的匾额艺术,无一不让学生们惊叹。“古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包含着古代人对生活的追求理念,在装饰当中都可以(体现)。”研学导师张东适时地为学生们做着讲解。
走出民俗博物馆,街边的土布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研学导师告诉他们,丁村土布从明代发展而来,每一匹布都要历经轧花、弹花、搓条、纺线等72道工序,完全由手工制作。学生公彦淇忍不住上前体验了一把,“以前都是在课本上学棉花是如何变成布的过程,但是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这个过程,这次来到丁村,体验了这个过程,我感觉非常有意义。”
古老的丁村,还有一项不得不说的民间工艺——木版年画。它集题材、线条、色彩与木版雕刻为一体,始于隋唐,兴于宋金,盛于元明,主要分为刻制木版、染色套色、印刷三个环节。“抹的时候一定要抹到位,摁的时候也一定要摁到位。”研学导师在台上耐心地教,学生们在台下认真地学。实际操作过后,学生梁宇轩感慨良多,“从先抹墨,然后再把宣纸放到上面之后,然后轻轻地刷,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成品出来之后,我感到特别高兴、兴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去。”
在丁村考古发现犀牛骨架的地方,研学的学生们还了解了丁村石器的用法,体验了钻木取火,动手搭建了窝棚,在考古发掘的模拟现场挖掘了“宝藏”。不一样的体验,让学生们收获满满。
千年古城文化研学营地
畅游千年古镇 带回太平吉祥
汾城,历史上的太平县治所。历经千年的风尘,至今,这里仍保留有县衙大堂、城隍庙、文庙、关帝庙等建筑。这些“国宝”建筑曾被赋予礼制的思想,帮助官员教化子民、维持稳定。而今畅游在这千年古镇中,便可与历史交流、与古人对话。
重视科举、崇尚文化是太平古邑流传千年的传统。而今的汾城不仅保留着崇文庙,还有供学子们科举应试、入仕进阶的试院。在试院里,学子们不仅可以解锁汉服穿搭技巧,还可以一起走进国学课堂、学习国学经典、参加科举考试。
走出试院,经过棂星门和泮池,便来到了大成殿。古时儿童初次入学的时候,由家长陪同先拜孔夫子像,再拜老师。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语所言“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而今,尊师重教依然是国之根本。
在大成殿里,前来研学的学子们就参加了一场极为庄重的拜师礼,献礼、拜师、训诫、敬茶一个环节都不少,满满的仪式感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理解了尊师重教的真谛。
参加过拜师礼的张艺砾说,“这次来到汾城古镇,参观文庙,学习了拜师礼,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人对老师的敬重,从今以后,我要向老师好好学习,尊师重教,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古晋国研学营地
领略千年故绛 感受古晋风韵
赵康曾是晋国的都城——故绛。2000多年前,晋文公重耳在这里灭强国、拓疆土。这片土地与晋文公一道历经辉煌而又悲壮的80年。浩浩历史长河掩盖了曾经的光彩,但那彪炳史册、口口相传的历史传奇却深深烙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头。
在保存比较好的古晋国北城墙,研学导师给学生们讲述着晋国的辉煌。“这座城池的城墙全长8480米,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的话,我们是修不起这么大的城的。”昔日强盛的城墙虽已斑驳,但仍在诉说那段百年称霸的历史。
探秘了古城遗址,前行路上经过的扬威村和史威村,是晋文公城濮之战凯旋时,检阅上、中、下三军的兵营;习礼村,是晋大夫朝见国君前学习礼仪的殿堂;牛席村则是晋国储备粮草、饲养牲畜的地方。点将台旧址仿佛让学生们看到了晋文公点将出征的威武画面。
在无人机航空研学营地学习航模知识
在古中国研学营地参观宫城微观复原图
山西光大工业旅游研学营地
探寻工业文明 体验能源转换
2019年12月20日,隶属于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的工业旅游示范园区,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这标志着全省乃至全国有了第一家焦化行业AAA级工业旅游景区。
把焦化厂区变成旅游景区、把冷工厂变成生态园林工厂的光大焦化,已经迎接了众多游客。前来研学的学生们,甫一进入厂区,就被雨中的红花绿草,以及大规模的绿化面积折服了。深感震撼的刘怡宁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前见过的都是,哪里都是黑,哪里都是灰,刮的风都是很呛人,黑烟囱冒着黑烟,但是现在很干净,到处都是绿化,每个园区井井有条、很规整,也充满着很现代化的感觉。”
花园式的企业环境让学生们身心愉悦,独特的工业魅力则让他们大开眼界。煤炭如何转化为焦炭、化工产品、电力、热能等其他能源、煤炭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现在焦化的生产主要靠人工还是机械等问题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全封闭的原料库、创意感十足的文化小广场、自动化的生产线,无一不让学生们感到新奇。刘怡宁说:“我想象中,电视上演的也是好几个工人拿着铁锹在那里卖力地工作,现在看到机器在那里工作,让我觉得很不一样、很新奇。这些也在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0万年文明看丁村,5000年文明看陶寺,2000年文明看赵康,1000年文明看汾城,500年文明看丁村民宅。屹立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脉络在襄汾完整呈现。走进襄汾,就是走进历史、走进文化。参加研学的王璟琦说,“这次研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行天地之间,读万卷之书,让我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家乡的风采。”
襄汾县还有林乡四季晋南农耕文化研学营地、东岭户外健康运动研学营地、红色小延安盘道村研学营地、道德关村美丽乡村研学营地、唐人居民居艺术非遗文化研学营地、尧京红酒艺术与健康生活研学营地、无人机航空研学营地等。
这些营地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将“教学作”三者有机合一,鼓励学生在生活能力、生存技能、生态意识、生命价值等教育体系中进一步体验和领悟体能素质训练、德育教育,致力引导学生的生命个性健康成长。
行走襄汾、研学“中国”。在农事活动中感悟观天授时的奇妙,在铿锵鼓乐中领会礼仪之邦的含义,在古老建筑里感受营造法式的魅力,在榫卯拼接中体会华夏先祖的智慧。新时代的襄汾正秉承着先祖奋力拼搏的精神,全力打造“最初中国研学旅行第一县”文化品牌、努力开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郭帆)
图片由襄汾新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