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拔穷根 凝聚力量奔小康
——浮山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县委书记乔飞鸿等县领导参加扶贫日活动
县委副书记、县长栗俊昌同养殖户细算收入账
扶贫日各乡镇设置展台向过往群众介绍特色农副产品
长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在用全自动烘干机烘干辣椒
玉米喜获丰收
核心阅读
2014年至今,浮山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330户214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8%,减贫效果明显。2018年底,该县光荣“摘帽”,退出贫困县行列。
六年来,浮山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加速织就,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
立足“交总账”
高位推动形成合力
三级党委负总责。脱贫攻坚以来,浮山县、乡、村三级党政班子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推动、亲自挂牌督战,及时解决问题,督促工作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实行了脱贫攻坚网格化管理,县、乡领导干部包村,村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包户,确保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网格管理干部与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形成攻坚合力,一体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部门单位齐帮扶。全县各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行本部门脱贫攻坚职责,合力推进巩固提升工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行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情况,了解最新的政策要求,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及时落地。各帮扶单位积极主动参与包联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出谋划策。
“三支队伍”细落实。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组成的“三支队伍”是脱贫攻坚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脱贫攻坚以来,浮山县坚持硬派人、派硬人的原则,累计派驻4批次603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目前,全县共派驻了78支驻村工作队238人,其中:市派11支、县派67支,“第一书记”72人。为强化对帮扶干部的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全县驻村工作队长月例会,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下一步安排;建立三方督查体系,县级3个调研组进行常态化突查夜查,各乡镇成立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开展抽查,各派出单位每周进行自查,对帮扶能力弱不能胜任工作的及时调整,确保驻村帮扶干部在岗驻村,履职尽责。在关心关爱帮扶干部上,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驻村干部生活交通补贴;严格落实关心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相关规定,提拔重用驻村帮扶干部45人,先后推荐2人受到省级表彰、5人受到市级表彰、40人受到县级表彰,极大调动了各级帮扶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稳定实现脱贫目标
加大投入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2014年以来,浮山县累计投入5.16亿元实施水利工程,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中:投入4.25亿元实施了引沁入汾浮山供水工程和臣南河水库建设,有效破解了浮山水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投入4722万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发展灌溉面积3.3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年增加农业经济效益1000万元;投入802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改建饮水工程261处,建设水塔37座、蓄水池180座,全面提升了9个乡镇10万余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县农村常住户全部喝上了放心水,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
精准施策实现住房安全“全覆盖”。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动态保障、静态清零”,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1.36亿元用于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累计投入1.18亿元,通过集中安置和就近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贫困群众应搬尽搬,分年度有序搬迁953户2811人,已全部入住。同时浮山县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危房改造方面,投资1800余万元实施危房改造924户、居住环境提升420户,做到了农民住房安全“静态清零、动态保障”。住房安全鉴定方面,浮山县聘请专业机构,对全县7362户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安全鉴定,贫困群众安全住房率达到100%,实现了“安居梦”。
不落一人实现教育扶贫“全覆盖”。脱贫攻坚以来,浮山县累计投入6024.41万元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硬件提升方面,投入3922万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32所学校新建、修缮校舍,购置教育教学设备;投入677万元实施二次薄弱学校改造与能力提升项目,为26所学校配备体育器材、一键报警装置、智慧黑板等设备;投资425.23万元,实施了中小学集中改厕、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资助方面,累计发放各类资助金608.24万元,惠及建档立卡学生10253人次;开展“雨露计划”帮扶工作,发放补贴276.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中、高职学生1025人次,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同时,浮山县还投入114.74万元实施了营养餐改善计划,3582名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多措并举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自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浮山县连续三年为6.42万人次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费用2869.6万元,实现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截至目前,有6291人次享受了县域内“先治疗、后付费”的“一站式”结算服务,切实减轻了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13412人次享受住院五重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保险、政府兜底、医疗救助),综合报销金额1.24亿元,比例达到93.3%,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医疗保障。同时,浮山县还投入85.56万元为贫困患者家庭每户发放限盐勺、生熟砧板等健康实用工具,受益人数达4635户10854人,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社保兜底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2014年以来,浮山县按照应保尽保、分类保障、动态管理的原则,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014年的1968元提高到2020年的5300元,每年低保标准均超过国家脱贫标准。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有8055人次享受农村低保,发放低保金1655.7万元。同时,先后为5776人次的特殊人群发放各类补贴1887.97万元,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73人次享受特困集中供养,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34.3万元;2422人次享受特困分散供养,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550.4万元;899人次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资金44.79万元;2204人次享受重度残疾护理补贴,发放资金100.8万元;共有78人次享受孤儿待遇,发放低保金57.68万元。另外,从2018年起,政府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贫困人口代缴养老保险费400.28万元,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着力“强产业”
巩固拓宽增收路径
特色产业带贫增收。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浮山县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山西省农科院签署了“院县共建”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省农科院7个研究所的16名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种植养殖技术。2014年以来,浮山县累计投入1.27亿元,聚焦蔬菜、杂粮、干鲜果、中药材和畜牧五大产业,与省农科院对接了32个项目,创建了32个产业示范点、50个示范片。全县设施蔬菜和露地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000亩和2.7万亩;新发展有机谷子、专用高粱等杂粮3.5万余亩;发展玉露香梨、苹果、九九桃王1万余亩,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4万亩;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连翘2.6万亩,发展其他药材0.55万亩。牛存栏4000头、羊存栏4万只、猪存栏4.5万头。支持专业合作社40家,带动68个村集体增收,带动农户7900余户,其中贫困户4000余户,每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浮山县坚持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光伏产业稳定增收,投资3269.01万元,建设村级电站45座,总规模4.55MW,截至2020年8月底,光伏收益累计930.7万元。利用光伏收益,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发放生产生活补贴等形式,发放到户 503.79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470人次,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稳岗拓岗就业增收。近年来,浮山县通过就业培训、岗位开发等多项措施,切实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脱贫。2014年以来,先后开办家政、护工、剪纸、果树栽培等技能培训班140余期,累计培训近70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00余人。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招聘会10余次,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900余人。落实就业扶贫政策,设置贫困户公益岗位972个,认定10家企业及合作社为扶贫车间,吸纳1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为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12.21万元,惠及贫困劳动力355人次。
生态扶贫增绿增收。浮山县狠抓生态扶贫,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实现增收又增绿。退耕还林方面,贫困户退耕还林8311.28亩,涉及8个乡镇、77个行政村、16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962名贫困人口,发放资金662万元。森林生态保护方面,一线天保公益林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596人次,月均管护劳务费600元。未成林管护,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员154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全县共成立11个造林合作社,吸收贫困人口530人,带动贫困户增收800余万元。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涉及贫困户核桃面积4652亩,涉及贫困户268户815 人,户均投资3000元以上。同时,核桃服务队带动26名贫困人口通过技术服务实现增收,人均年工资收入5000元以上。
资产收益普惠增收。浮山县建立“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机制,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除光伏发电收益分配惠及贫困人口3470 人次以外,浮山县使用统筹整合资金1500余万元投入到徐民牧业、昱同养殖合作社、卜德印养牛合作社等龙头企业,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通过股份分红,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增收;采取债权投资的方式,投入到威盛达通、中道圣大、尧田醋业、汉中洋四家企业2620万元,年分红收益172.2万元,通过收益分配惠及贫困户1700余户;投入统筹整合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建设养殖场、农产品储存加工项目、购置新型农机具,作为村集体资产租赁或承包给经营户,年收益200余万元,收益分配惠及贫困户3000余户。
坚持“强基础”
全面提升脱贫成色
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为高标准完成贫困村脱贫任务,浮山县对标贫困村退出13项考核指标,累计投入资金2.16亿元实施了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截至目前,工程已先后完成投资1.9576亿元,为95个行政村(贫困村78个、非贫困村17个)实施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其中:改造乡村道路70万㎡,新建卫生室44座、改造12座,建设文化活动广场1.5万㎡、文化墙0.49万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370盏,密植绿化0.99万㎡,栽植行道树2万株,新建卫生厕所2900座、生活污水处理站1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6个,铺设污水管网4.1万米,拆除残垣断壁3400m2,配置垃圾转运车辆17辆、垃圾桶690个、乡村电动保洁车31辆、抽粪车9辆。通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的实施,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全方位提升,不仅达到贫困村脱贫指标要求,更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全面提升道路交通。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设施。脱贫攻坚以来,浮山县累计完成投资5.39亿元,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其中: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4条507.434公里,改造农村旅游公路36公里,形成了全县“一纵一横、两个大循环、四个小循环”的农村公路网格体系。全县9个乡镇185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硬化路,185个行政村全部开通班车,彻底消除了制约全县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支撑。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提升上,累计投入1754.933万元实施了医疗卫生基础工程,其中:投入1245余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01个、改建46个,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投入424.373万元为村卫生室配备了各类医疗设施、办公设备和防护设备,全面提升了乡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和服务能力,更加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用电保障全面提升,累计投入1.16亿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8项,全县654个自然村中除5个无人居住外,其余649个自然村全部达到通动力电标准要求。网络通信全面覆盖,投入1378万元实施村级通网工程,全县185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全覆盖,通过无线发射、有线网络、直播卫星等形式,实现电视信号654个自然村全覆盖。文化设施建设上,新建和扩建文体广场85处,为96个行政村配套了健身路径器材,全县每个行政村文化活动面积均超过300㎡。同时,还为每个村配置了电子阅览大功率无线WIFI,完善了电子阅览电脑、投影仪、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设施器材,提供了葫芦丝、笛子、二胡、锣鼓等文体设备,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众志成城拔穷根,凝聚力量奔小康。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的浮山,正全力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带领贫困人口迈向小康社会。(李军 卫琦)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