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红时“霞”满天
金秋时节,是黄河怀抱里的吉县柏山寺乡最美的季节。
花椒熟了,树连树,坡连坡,一片一片映红了农家人的笑脸;花椒收获了,庄连庄,村连村,一沟一沟像彩霞降落,映射在这块沟壑纵横的大地上,异常美丽而壮观。湛蓝湛蓝的天空下,香气盈满了一个个美丽的村庄,压弯枝头的花椒园里,笑容绽放在一个个椒农幸福的脸上。
驾车行驶在柏山寺乡宽敞的公路上,入眼最多的花椒树,色彩最美的是花椒红,味道最浓的是花椒香。花椒丰收了,在赏心悦目的美景里,记者探访柏山寺乡蓬勃发展的花椒产业。
喜获丰收椒农喜笑颜开
走进柏山寺乡黑秀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三晋花椒第一村”的高大标识牌。多年来,作为柏山寺乡最早开始大规模发展花椒种植的村子,黑秀村花椒产业给广大椒农带来了良好的收益。走进黑秀村,房前屋后、旮旯角落处处是丰收的花椒“红”,三五成群的采摘人手提着竹篮、肩挎着背篓忙碌地采摘着花椒,忙碌的花椒园里,欢乐的笑声不断地传递着椒农的喜悦。
“今年花椒长得好,摘回去晒干,陕西那边的客商就收走了。”在黑秀村河头自然村的一片坡地上,椒农刘纲英高兴地介绍。
刘纲英家的这块地是一块坡地,花椒树一棵棵地沿着山坡错落起伏。地面的杂草被勤劳的刘纲英及家人收拾得干干净净,正在盛果期的花椒树上一串串红玛瑙一样的花椒挂满了枝头。
“最忙的时候需要雇七八个人一起摘,今天来摘的是我们自己家的人。”跟刘纲英一起摘花椒的是她的大儿子、儿媳,二儿子及出嫁后专门回来帮忙的女儿。刘纲英及家人们每人提一个竹挎篮,竹篮上有一个钢筋做成的铁钩,铁钩一头固定在竹篮上,一头的挂钩用来挂在要摘的花椒树枝条上,摘完一枝再摘下一枝。经过十几年的花椒种植,跟许多椒农一样,刘纲英积累了采摘经验,摘花椒速度比常人快很多。
刘纲英是黑秀村的一个普通农民。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数年来,在国家多项政策的帮扶下,她家依靠花椒种植,逐渐摆脱了贫困,生活有了很大的好转。
花椒是刘纲英家脱贫增收的重要保障。成功脱贫后,乡、村两级干部又开始琢磨着如何利用花椒种植帮她走上致富路。通过聘请专家对刘纲英及家人提供上门的花椒种植技术指导外,还通过电话及远程视频指导等方式,帮助刘纲英解决花椒种植中遇到的难题。在多项帮扶措施的有力落实下,勤劳的刘纲英及家人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
“花椒树树龄长,而且耐旱,收入有保障。”刘纲英表示,“农忙时节忙花椒,农闲时节家人们还可以外出务工干活。”
在黑秀村,跟刘纲英一样,广大村民尝到了花椒种植的甜头。村民苏毅德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60元左右的市场收购价,他家的24亩花椒,可给他带来8万元左右的收入。
黑秀村位于柏山寺乡西南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多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花椒种植,在全村5100亩耕地中,花椒面积占到4400亩,平均每户10余亩,年产花椒10万余公斤,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残垣沟壑变身致富山坡
53道梁,36条沟。曾经,因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柏山寺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贫穷和落后一度是这里的代名词。
“十年九旱,玉米没法种,家家户户都在荒坡地上种小麦。小麦可以收获,但是种困难,收割更困难,全靠镰刀割,肩膀扛,牲口驮。”苏毅德介绍,“发展花椒种植后,效益好了,收入也高了。”
黑秀村的花椒产业是在柏山寺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开始试验种植的。2000年,柏山寺乡党委、政府决定在黑秀村委河头自然村试种花椒,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下,试验种的花椒给村民带来不错的收入。2009年,该乡依托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等项目开始大面积推广花椒种植,受到鼓励的村民开垦闲置荒山荒坡等,大规模发展花椒种植,为后来的花椒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花椒耐旱,修剪技术简单,易学易懂,管理方便。”刘纲英的儿子杨良波介绍,“一些花椒树的管理活儿妇女都能干了,我平常在外边干活儿也不用多操心,只有在收花椒的时候才回来帮忙。”
成活率高、耐旱、管理技术简单、收入高、效益好、不愁销路、群众积极性高等系列因素,是柏山寺乡花椒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靠着花椒种植,黑秀村椒农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跟黑秀村一样依靠花椒致富的还有南耀、耀角、白子原等村。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柏山寺乡花椒种植面积达2.55万亩,挂椒面积约1.5万亩,年产椒果50余万公斤,产值约6000余万元。
如今,不仅花椒可以卖钱,花椒叶也成了“香饽饽”。
“今年我计划再收购花椒叶5000公斤,按照每公斤1元算,可为当地百姓增加20000元收入。”冯耀生说,“近年来,柏山寺乡的花椒产业链不断扩大,花椒叶也能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34岁的冯耀生是吉县吉昌镇北光村人。2018年,返乡创业的冯耀生从吉县苹果、花椒等土特产品的销售起步,随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农产品研发,花椒叶馍卷就是他研发的其中一种。
花椒叶馍是加入花椒叶的馒头,闻着香,吃起来更香。冯耀生抓住这一商机,通过外出找厂家、谈合作,研发出了便于运输、方便携带、保质期长、口感好的花椒叶小馍卷,并精心设计了包装,注册了商标,打造了一款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花椒叶小馍卷。花椒叶小馍卷研发成功并得到市场认可后,冯耀生还精心设计了有“吉县吉祥”“七里香”等内容的包装和注册商标。
近年来,柏山寺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全力扶持花椒龙头企业开展花椒系列产品研发,花椒芽菜、花椒火锅底料、花椒拌面酱、花椒夹馍酱等新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并销售,花椒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形成了育苗、种植、收购、加工、储藏、外销等为一体的产销链条,有力地推动了柏山寺乡花椒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益迈进。
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与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多措并举,大力实施花椒提质增效工程。”柏山寺乡党委书记葛吉平介绍。
村村有技术能手、户户有技术明白人。近年来,柏山寺乡党委政府加强与县林业局的联系,采取不定期培训的方式,对全乡种植花椒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广大椒农熟练掌握土肥管理、品种更新、修剪到病虫防治等方面技术,并给椒农发放有机复合肥。同时,邀请技术专家、组织技术修剪团队进村入户对椒农进行一对一修剪指导。自2016年以来,每年专门聘请陕西韩城市花椒研究所教授云丰民到柏山寺乡进行花椒综合管理培训,为椒农发放《花椒管理培训手册》;组织椒农到韩城参观学习花椒园的综合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花椒产品加工,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柏山寺乡设立了5个花椒示范点,成立了2个花椒专业合作社,吸收椒农、脱贫户为社员,为他们提供可靠的花椒技术指导,花椒采收时的烘干、花椒筛选、加工等设备,开发花椒在食用、药用等加工方面的潜力。鼓励支持花椒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定位调整产品包装,推动向品牌化、精细化转型,形成实用化产品包装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商对接新模式,建立了花椒市场,培育花椒营销公司、收购网点和销售网点,带动100余人从事花椒营销,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省市。
柏山寺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闲置土地、荒山林地的作用,依托荒山造林、水保治理等工程项目不断扩大栽植面积,对土地进行流转,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扩点扩面,持续引导扶持村民扩大栽植面积。与此同时,实行花椒品种改良,大量引进狮子头、无刺椒4号、中椒1号等耐旱优良高产品种,逐步淘汰低劣花椒树种,提高花椒产质。目前,亩产可达25公斤。
“为了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我们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把沿黄6个行政村作为种植花椒主导产业先行先试村,大力发展‘大红袍’‘八月椒’等优良花椒品种,通过扩面积、抓管理、提品质,使花椒种植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葛吉平介绍,“花椒种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收入,而且成为我们乡继苹果之后发展的又一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广大群众的致富路。”
记者 张春茂 文/图
2.8万亩早熟苹果抢“鲜”上市
金秋送爽、层林尽染、硕果飘香,眼下的吉县,果农们正在兴致勃勃地采摘着早熟苹果,从遍布各乡镇的果园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一辆辆满载鲜红苹果的车辆行驶在田间。
在吉县车城乡赵村的苹果园里,一颗颗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树梢,压弯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果农葛建军和10余名果农正忙着采摘、运送“嘎啦”苹果。他家的3亩“嘎啦”苹果全部成熟,果面光洁细腻、颜色红润,果实大小均匀。据葛建军介绍,他家今年的早熟苹果预计可采摘1万余斤,因为采摘前被外地果商全部定购,所以会直接装箱运走。他说:“今年套了3万多袋,受干旱和疫情影响,一斤能卖2.4元,这1万多斤早熟苹果,能卖个3万余元。”
为提前给中秋、国庆双节备货,外地来吉县考察苹果长势和产量的客商,穿梭于郁郁葱葱的果园间。从甘肃赶来的果商李荣说:“我们是专程来吉县订购苹果的,这边的果子在南方卖得好,果子味道甜,果面干净,果形长得也可以,质量有保证,非常受市场欢迎。”
在果农刘振忠的果园里,早熟苹果已采摘完毕,果商正在对他家的苹果进行装箱,眼看着一筐筐红艳艳的苹果搬运装车,老人家难掩满心欢喜、笑容满面。
果商张雪焕是吉县人,她在全县各乡镇收购苹果已经十多年了,每年她都会订购数百万斤苹果销售到全国各地。据介绍,她订购的早熟苹果,主要是销往太原市场和超市,还有内蒙古一带。吉县的苹果在口感、颜色、红度、质量方面,都让客户比较满意,也受到群众的欢迎。今年疫情原因,苹果销售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早熟苹果能够抢“鲜”上市,还能挑动人们的味蕾。优质的吉县苹果在市场上还是比较畅销的,价格也能得到保证。
针对今年的市场情况,早熟苹果集中上市后,吉县各乡镇的村干部千方百计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帮助果农及时销售鲜果,增加群众收入。
“我们党支部着力发挥党建引领生产发展,谋划乡村振兴,先后建立促销技术专班,定期对挂果果园进行技术指导,完善果商进场的服务方式,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考虑到今年农产品终端销售受到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通过招商收购、电商营销、微信直销、团体单位预订等方式,帮助果农销售苹果,终端市场的不利影响得到充分化解,苹果的收购价格有所回升,保证了果农利益,促进果农进一步致富增收。”吉县车城乡赵村党支部书记苏瑞说。
据了解,今年吉县以红“嘎啦”为主的早熟苹果栽植面积约2.8万亩,预计销售收入约4500万元。果农葛建军说:“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为我们果农操碎了心,不但给我们送技术送服务,还联系果商上门收购,我们心里不慌了,有党组织、工作队的关心帮助,我们果农更有底气,干劲更大了!”
晟安/文 郑红卫/图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吉县开展“美丽+”系列评选活动
日前,记者从吉县获悉,为推进“美丽吉县,幸福家园”建设步伐,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将吉县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宜业宜居宜游之地,吉县决定在全县开展“美丽+”系列评选活动。
针对在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工作中暴露出的“短板”,8月25日,由县委书记崔绍民主持召开的县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组织开展“美丽+”系列评选活动等方案。会议强调,开展“美丽+”系列评选活动是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会议要求各乡镇、相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系列评选活动,做到亮点鲜明、特色突出、典型示范,促进形成崇尚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良好风尚。
据悉,2021年度吉县“美丽+”系列评选活动包括“美丽乡村(社区)”“美丽家庭”“最美吉州人”三项,活动为期一个月,分为宣传动员、典型评选推荐、综合评审、表彰4个阶段。其中,综合评审工作将由社会各界代表通过实地走访进行打分和核实,在综合评定和投票后,于9月底前由县委、县政府组织表彰和挂牌。为保持活动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效果,今后将在每年9月1日-30日进行复核审查,对往届评选的先进典型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复核中存在问题的,在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或存在评选标准所列“一票否决”情形的一律撤销荣誉称号。对“最美吉州人”所列“一票否决”情形的,随时撤销荣誉称号。对年度评选周期内达到评选标准的,按每年10%的比例递增,以此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美丽+”系列评选活动的辐射力、影响力。(记者 郑红卫)
“五个到位”夯实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基础
吉县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村(社区)“两委”换届部署要求,在坚持“五个到位”上下功夫,为村(社区)“两委”换届顺利进行夯基垒台。
强化培训宣传,确保思想引导到位。制定《换届选举工作手册》和换届选举各阶段流程图,分级对400余名换届选举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统一开展“学政策强党性、守初心助换届”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村(社区)党组织张贴海报400幅、观看干板宣传脱口秀、发放“十五条负面清单”宣传手册和《换届政策口袋书》3000本、悬挂横幅标语270余条,大力宣传换届的目的意义、法规政策和程序步骤,引导党员群众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精准分析研判,确保选情掌握到位。县委主要领导全覆盖走访7个乡镇和重难点村,带动32名县级领导干部深入73个村(社区)进行分析研判,形成“一村一台账”“一村一报告”,做到基本情况、班子运转、党员现状、人选储备、群众诉求、风险隐患“6个清楚”,摸排中累计走访党员群众699户、1831口人,召开座谈会73次,发现重点村难点村11个,目前正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集中整治。
提前调整优化,确保人选储备到位。采取从现任“两委”干部中“留”、从后备干部中“用”、从致富能手中“请”、从在外创业人员中“引”、从县乡机关中“派”等方式,重点对“带头人”队伍进行优化提升。目前,68个村(社区)制定人事调整方案,全部拟实行“一肩挑”,撤换调整村(社区)“两委”主干38人,已提前任职13人,为优化班子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深入谈心谈话,确保思想稳控到位。对484名“两委”干部进行“分层谈话”,引导其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形成“上”“下”听从组织安排、“在位1分钟、干好60秒”的良好思想氛围。通过谈话,全县484名“两委”干部中,拟不再提名干部149人,转岗干部97人。
及时介入跟进,确保纪律监督到位。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联乡包村制度,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分别包联一个乡镇、2个重难点村(社区),其余干部分别包联1个村(社区),通过提前介入、跟进监督,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放《致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的一封信》,提出“五带头、八不准”要求,严禁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影响、干扰、甚至妨碍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刘龙龙 葛林明)
文明之花绽放璀璨“生态”果
——吉县林业局创建市级文明标兵单位纪实
近年来,吉县林业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奋勇争先创优,稳步推进市级文明标兵单位的创建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文明创建高效“反哺”全县林业建设发展,两年完成营造林任务8万余亩。
吉县林业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标兵单位创建的“四梁八柱”作用,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完善了机关群团组织机构,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将文明创建与林业发展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制定了创建方案、计划,将创建责任一一落实到站室、人头。
文明重在实践。吉县林业局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设立以来,紧紧围绕“文明实践,铸魂育人”主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图书阅览室,周一至周五对干部职工开放。建立了植物标本室,对广大青少年开放。为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表现形式更为多元,更加全面,也更立体,该局充分利用楼道文化、宣传报、Led屏等有形载体和空间场所,让标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字、图像、音频等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此外组建起以班子成员、股站级干部为主的宣讲团,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典型先进事迹,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筑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营造培育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让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鲜明呈现。
吉县林业局切实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和弘扬文明新风活动,积极推荐身边好人。扎实推进“十个一”文明创建活动,即“一堂”“一队”“一榜”“一节”“一桌”“一礼”“一信”“一游”“一诵”“一传播”。今年,吉县林业局共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次,主题有“学雷锋、防疫情、促发展”“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绿色家园”“保护母亲河添绿三角洲、共建青年林”“爱国卫生季大扫除”“资助贫困学生”“扶贫帮困”“春华秋实”文化旅游活动、“五一劳动节,携手齐参与、志愿植树服务、共建幸福家园”等。同时,着力培育“绿色助学行动”关爱慰问贫困学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不断提升服务项目的精细化程度、专业化水平。这一项目开展7年来,共为贫困学生扶助救学金 3万余元。
吉县林业局坚持将文明标兵创建工作与林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扎实推进林业工作发展,两年完成造林任务8万余亩,目前吉县森林覆盖率达43.48%,吉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吉县林业局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10余项,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山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临汾市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连续四十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件,森林防火、林业生产、种苗建设、行政执法等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刘京健 卫国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