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蒲县聚焦“六最”“三无”“三可”营商环境目标,在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探索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效能进程中,形成了一大批行之有效、具有示范作用的改革举措,确保了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工作顺利推进。
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开展“五减”专项行动。聚焦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审批材料最简、审批速度最快、审批流程最优”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审批时限、材料、要件、环节在2020年基础上分别压减了32.7%、35.7%、30.6%、31.4%。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出台《蒲县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组织相关单位召开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推进会,严格按照要求对上报清单进行逐一审查,针对疑难复杂事项及时与承办人沟通交流,确保工作的全面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公布可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52项及办事指南。力推“证照分离”改革落实落地。结合实际,出台“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方案。从县直各部门基本职能出发,明确县行政审批局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沟通、会议讨论等方式,统筹协调,了解各相关部门“证照分离”改革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帮助解决困难,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更新了落实措施和办事指南。今年以来,办理告知承诺事项113件,优化审批服务85件。抓好“多证合一”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审核合一”、住所申报登记制企业开办事项改革,企业开办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共核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342个,其中新设内资企业326个、合作社16个,同比增长23.9%,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实行企业开办印章刻制政府统一服务,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时可免费领取一套4枚印章。截至目前,已免费发放印章108套,为企业节省4万余元。按年新开办企业400家测算,每年可为企业减少15万元。刻制印章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到1小时内。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标《2021年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持续优化办事指南。一是由县政府办牵头,安排部署,明确目标,坚持“应梳尽梳、即知即改”原则,对全县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方位、无死角自查自纠、检查核实、查漏补缺。二是专人负责,县行政审批局专人学习研究,县直各有关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具体操作,做到专业的事专门有人做。三是创新推进,做到分批集中整改,采用“一对一”形式,现场答疑并指导,重点对办事材料精简、咨询电话修改、申请表单统一等基本信息予以明确和规范。深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在2020年梳理40件“一件事”主题服务基础上,两次梳理了集成套餐服务,逐步优化办事流程,全面落实。目前,已正式公布第二批、第三批“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累计达到140项集成服务套餐,超额完成年底前100件集成服务事项任务目标,集成办理342件。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召开乡镇便民服务工作专题会议,进行专门培训,转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督促指导乡镇政府梳理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完善办事指南信息,开展日常便民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办事“就近办、一次办”。
积极创新监管方式,“管”出公平和秩序。全面提升审管衔接效率。深刻总结2020年实践经验,行政审批局与监管部门反复讨论,拓展了以纸质文件、微信、电子信箱、电话以及平台建设为基本方式的审管衔接渠道,做到了有效衔接、准确衔接。大力推进审管联动工作。组织划转事项的相关部门,及时梳理编制监管信息,上报上级行政审批部门,为下一步顺利实现联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持续做好“互联网+监管”。作为政治任务,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到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亲自协调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效能评估、考核通报情况,开展自查整改,以评估促整改、抓落实,通过集体学习、专题培训、上门指导、通报督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监管数据汇集,不断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探索优化政务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积极推行政银合作新模式,实现企业准入高效快捷。从蒲县相对国土面积较大、居住分散且群众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中网上操作不够熟练等实际情况出发,县推行“六最”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充分调研,先行与县农商行合作,充分利用农商行基层网点覆盖面大、数量多、服务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优势,在各网点设立企业开办代办点,既服务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开办申请递交,也及早介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要。这一亲密携手,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办理企业开办相关事宜,也为企业能够正常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便利。聘请营商环境督察员,为优化营商环境“清淤排阻”。县推进“六最”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居民群众等层面,经过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公告公示、集体研究、发证确认、培训上岗等程序,聘请了20名优秀代表作为第一批县级营商环境督察员,赋予督察员政策宣传、工作指导、监督落实、问题协调、情况反映、氛围营造等职责,建立“有事请找我”责任担当机制,出台了管理约束激励办法,拓宽了企业群众困难问题反映咨询渠道,完善了监督评价体制,构建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建设监督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全县营商环境持续好转,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群众心坎上。优化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加大工作力度,结合本地实际,出台《蒲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蒲县境内投资兴办、缴纳税费的独立核算企业,给予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奖励返还3年;投资先进设备,1年内投产,奖励先进设备5%的奖励金额;投产后流资给予基准利率贴息;园区内全部“拎包入住”,建设标准地、标准化厂房,给予企业3年免租奖励;企业家、高级人才给予人才公寓“拎包入住”等奖励,创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三无”“三可”发展环境,深受企业好评。2021年,完成签约项目12个,总签约资金47.81亿元。最大力度地优化政策保障,提升引才聚才吸引力。出台《蒲县广聚人才的十条措施》,一是聚焦引才,制定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加大县校合作力度、引进储备优秀青年人才3条措施;二是聚焦“用才”,制定实施“揭榜挂帅”人才项目推进机制、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规范人才工作平台管理、打造人才技术共享基地等4条措施;三是聚焦“留才”,制定健全人才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强人才政治吸纳等3条措施,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做到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建设高标准人才公寓30套,办理入住24套,发放“蒲子英才卡”108个,认定“蒲子名匠”30名。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效”出质量和转型。推行政务服务“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为企业提供便利。出台“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服务范围和职责分工,在县政务大厅设置“领办、代办、专办”导引台,专人负责,建立台账。目前,共办理领办事项170余项,帮办事项130项,代办审批服务事项11项,专办事项41项。大力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工作,服务企业项目审批。实行一本工作台账、一个专职“服务队”、一条龙服务的“三个一”工作机制,为企业“开小灶”排忧解难,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先后为山西中兴、江西电建、创威新能源、山西华玉集团等企业完成备案。全程领办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坚持对项目实行“一条龙”“保姆式”“店小二”服务,分派专人采取领办、帮办、代办等方式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收登记等手续,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引进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9个,总投资80.25亿元,其中投产3个、开工项目4个,办理前期项目2个。全面做好“好差评”工作,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在2020年基础上,全面推广“好差评”工作机制,要求县政务大厅的所有办事窗口开展“好差评”工作。目前,纳入“好差评”工作范围的单位达到62个。同时,强化了评价渠道,加大了宣传力度,评价工作有序开展,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干部办事能力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工作进展。 (张 鹏)
又讯 市校合作“双千工程”启动以来,蒲县创新思路、细化措施,对标市定目标任务,启动实施“双百工程”,以“四个结合”推进县校合作、产才融合。
坚持人才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向发力,围绕打造能源绿色智能化开发利用示范区、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区、黄河流域吕梁山脉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文旅康养休闲度假区、现代陆港型区域物流枢纽目标任务,建立高校院所优势专业分布图、优秀产业人才数据库、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精准引才、做优产业提供导航。借助蒲县籍在外学子信息库,通过一封书记县长署名信、一个“追梦蒲子”宣传片、一张“金政十条”宣传卡的方式,积极向高校推介蒲县,先后同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搭建人才输送直通车。6月以来,达成县校合作项目18个,聘请15名高校教授担任产业顾问。
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建立健全“双招双引”机制,将人才激励纳入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给予100至3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对兴办企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法人,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安家费和30万元、20万元购房补助;推行“四个同步”工作法,即招商推介人才宣传同步跟进,项目洽谈人才部门同步对接,项目审定人才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同步参与,项目落地人才政策同步定制,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打包引进”。成功落地的浙江环球铸造、河南和谐展业等企业,同步引进30余名优秀人才。
坚持人才外培与人才内育相结合。着眼产教融合,强化政府、企业、院校间人才协同培养,实施“引企入教”改革,通过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办学开课、设立实践基地、定向培养人才、定制高端人才班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县职高与山西燃气高级技工学校合建“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招生22人;宏源煤业集团在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开设煤矿智能化开采订单班,培养专业人才40名。依托高校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深入开展“名师高徒”“青蓝工程”。团县委与清华大学“青清携手”,云端培训中学生1800余人次;依托高校专家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开展专题授课、人才沙龙等活动,“裂变孵化”本土人才100余名。
坚持平台打造与环境优化相结合。通过政府搭台、校企联姻的形式,先后在中科宏发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医院等地建成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教学医院等人才平台,通过平台汇聚人才,借力产业培养人才。出台《蒲县广聚人才十条措施》,对县校合作基地最高奖励50万元,对来蒲专家学者给予每天500至2000元工作补助,对未兑现待遇的高级职称人才,一次性给予正高20000元、副高10000元补贴。通过向优秀人才发放“蒲子英才卡”、科研经费、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安家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协调解决资金难题,提供办事“绿色通道”,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李 祥)
又讯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蒲县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思政课程“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聚焦“早、细、实”三个环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建设中、教育教学中,让师生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为提升育人效果增加“新配方”。
聚焦“早”字抓部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校课堂中守正创新。结合全市“开学第一课”活动,蒲县在鹿城小学启动教科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开学第一课”暨“共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讲好一堂课”活动,同时印发了《蒲县教科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突出3条主线,开展贯穿全年的“14+2”活动,运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让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学校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学校思政课建设质量、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促进全县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聚焦“细”字抓学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提标提质。一是建立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各学段遴选思政课教学名师集体备课牵头人进行调研交流,推动建立规范完备的集体备课机制。组建“蒲县思政名师工作室”,建立备课微信群,做到网上教研日常化,提升学段内思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邀请专家,组织各学段牵头人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实现全县中小学生“同上一节思政课”。运用集体智慧共同打造蒲县思政教育的“金课”,各学段组织遴选、打造2至3节创特色、树品牌的市级、县级优质课。二是创新中小学思政课学习方式。开通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中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校升旗仪式、宣传橱窗、校报队刊等德育阵地,推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邀请县委党校马源同志作题为《“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讲座,增强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政治自觉,筑牢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思想意识。
聚焦“活”字抓实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组织开展专项活动。开展“党史教育‘开学第一课’”暨“共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讲好一堂课”活动,全县1.6万余名师生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并开展以党史内容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开展“颂党情、感党恩、跟党走”师生演讲赛,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宣传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抒发师生知党之恩,爱党之情。开展“铭记百年史·奋进新征程”建党10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引领学生深化对党的认识,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开展“颂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五四歌咏赛,通过校级初赛、县级决赛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咏比赛,形成了人人开口唱、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的生动局面。
聚焦“实”抓工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为民服务中走深走实。办好三件实事。一是课后延时服务,学校利用师资特长、社会资源,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组建各类社团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特长培养,提高学生作业完成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家长辅导困难,实现学生上下学不背书包、放学后不进校外培训机构的目标。二是教辅资料免费,投入563万元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各学段免除教辅资料费用,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三是中小学作业减负,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 (张 鹏)
又讯 为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检验各工作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群众防护意识,12月13日,按照全市统一行动安排部署,蒲县组织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员核酸检测实战演练。
此次实战演练对克城镇克城村近1600名群众进行了全员核酸检测。演练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和病毒核酸检测规范操作,依次有序开展封控、人员疏导、测温扫码、信息录入、咽拭子采样运送、医疗废弃物处置、终末消杀等各环节工作。演练现场,各组工作人员团结协作、紧密配合、组织有序,广大群众全力配合,演练流程严谨、规范、快速、高效。( 朱宇翔 摄影报道)
又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均衡为先。12月14日,蒲县举行新建东关小学搬迁入驻暨升旗仪式。
走进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学生和家长们感受着新校园的美好,对新校区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新建东关小学总投资1.38亿元,总占地面积333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79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8个,教职工62名,学生869人。学校秉承“做智慧教师、育快乐学生、建幸福校园”的办学理念,以“构建幸福课程,打造幸福课堂,创办幸福教育学校,享受幸福教育”为办学宗旨,始终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狠抓常规教学管理,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领校、特色强校,努力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考核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每一位师生真正做到“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在教学上,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尺,注重抓好师德师风、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培育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加大优师培养等工作,锻造优质教育生力军。
新起点,新气象。此次蒲县东关小学近千名师生整体入驻新校区,为进一步夯实小学优质内涵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将以优质的硬件设施,过硬的师资队伍、精细的校园管理、高效+特色的课堂,共同打造幸福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优秀学子。(小伟 文斌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