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抓好防汛工作 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霍州市召开防汛工作部署会
日前,霍州市召开防汛工作部署会议。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霍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可新,及各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市直各单位、各条管单位负责人,应急、水利、住建等重点单位班子成员参加会议。
会议安排了该市防汛工作,水利、住建、自然资源、教科等部门及师庄乡、南环路街道负责人就各自承担的防汛工作分别作了表态发言。
会议要求,霍州全市上下要提高站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进入防汛工作临战状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突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市有关工作安排,结合霍州市实际,全面落实防汛各项准备措施,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要加强组织,坚决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机制,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和属地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要以最严的作风、最硬的举措,始终不渝抓好当前防汛工作,为霍州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清严峻形势,思想上保持高度警醒。霍州全市上下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高度来推进落实防汛工作,按照全省防汛抗旱工作视频调度会有关精神抓好落实,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强化想在先的警觉、做在前的责任,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早部署、早派人、早行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坚决守住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底线。要扎实做好防汛准备,措施上务必不折不扣。深入排查隐患,从即日起,霍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包联乡镇(街道)进行认真检查。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安全防范要求,彻底摸清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类型及分布,建立完善地灾隐患信息台账;要全力排险除险,各乡镇、各部门对排查中发现的城市内涝点、地灾隐患点、堤坝薄弱点等要快速处理,及时排除到位。对一时无法消除的,要设立警示标志,拉出警戒线,明确专人盯守,加强日常监测,适时组织除险排险。特别是沿山乡镇,沟多崖多,情况复杂,要加大对山村土崖、土窑洞的巡查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采取治理措施,对短期难以治理的,要做好群众工作,果断组织群众搬迁避让,确保安全;要及时预警预报,密切关注气象、水情雨情变化,持续开展监测预报,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到村、到户、到人,为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赢得时间、赢得主动;要做好应急准备,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本乡镇、本部门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组织好应急队伍和应急演练,落实好应急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要全面压紧压实责任,组织上必须坚强有力。雨情险情就是命令,大雨下在哪里、险情出现在哪里,干部就要在哪里、工作就要前瞻性地做到哪里。各级领导要带好头,四套班子领导要带头落实包联责任,各级干部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组织抢险要到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克服困难、加大投入,为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形成全市“一盘棋”,各乡镇、各部门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全力做好防汛工作,确保霍州全市安全度汛;要全民动员防大汛,宣传部门要经常性、多渠道、高频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避灾意识和防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王剑锋 贺建明)
霍州市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干净宽敞的街道、整齐如一的路灯、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环境幽雅的文化广场……今年以来,霍州市聚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狠抓污染防治。霍州市有效发挥专家团队作用,精准施策、靶向整治,积极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达标综合整治、散煤污染整治等行动,强化低空面源管控,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实现“蓝天常驻”。坚持“五水同治”,即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治理,全面完成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经开区工业污水处理厂、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和3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实施老城区9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巩固沿汾“9+1”污水处理成果,“9”是许村污水处理站、退沙污水处理站、月亮湾污水处理站、东湾村污水处理站、圣佛污水处理站、郭庄村污水处理站、团柏矿污水处理站、辛庄村污水处理站、辛置村污水处理站;“1”是寺庄村管网收集,保障汾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现“绿水长清”。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规范危险废物、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确保土壤环境稳定可控,实现“黄土复净”。
狠抓生态修复。霍州市认真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压实巡查管护责任,筑牢生态保护屏障。着力实施汾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启动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月亮湾湿地、郭庄泉湿地、许村湿地等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转变。严格执行《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全力保障汾河生态基流。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汾河沿岸和环城山体生态绿化,实施7200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荒山造林800亩,退化林修复3000亩。(记者 范韶华)
“霍州年馍”荣获“最具影响力奖”
7月16日至17日,2022年全国“大国农匠·面花”制作大赛在永济市举行,霍州市参赛选手师红兵、朱海丹的作品“霍州年馍”荣获“最具影响力奖”。
本次比赛共分为手工现场制作和作品展示介绍两个环节。来自全国八个省(区)的4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由霍州市师红兵、朱海丹制作的“霍州年馍”主题作品因其文化内涵,得到了大赛专家组的肯定和认可,其中登高、红世、钱串等10种馍品各有寓意,代表着10种祝福,承载着人们对“十全十美”美好生活的愿景。大赛组委会决定授予“霍州年馍”主题作品“最具影响力奖”。 (刘辉)
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启动
7月14日,霍州市举办“纾困解难 助力发展”中小企业服务月启动仪式并召开“助企纾困”政策培训会。
会议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强化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精准聚焦企业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搭建“绿色通道”,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全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帮助企业切实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在随后的“助企纾困”政策培训会上,授课专家就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企业规划管理和财税政策相关内容进行了讲解和辅导。 (刘辉 王剑峰)
改造老小区 旧貌换新颜
改造一新的霍州公安局小区
浅灰的楼外墙、平整的水泥路、整洁的储物棚、洁净的塑钢窗……走进霍州市观坡街深处的霍州公安局小区,目之所及使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楼龄已有30多年的老旧小区。
霍州公安局小区有两栋5层的居民楼,共6个单元80户居民。“1993年盖的楼,我们是1998年入住的。”今年56岁的田建国一边介绍,一边“吐槽”,他是南楼1单元101室的业主,“之前由于年久失修,楼上邻居家的阳台时常掉水泥块,我们一家人整天提心吊胆的。”
令田建国叫苦不迭的还有小区化粪池。“以前一个单元两个化粪池,臭味扑鼻和蚊蝇多不说,天长日久还侵蚀到了楼基,致使家里的墙皮脱落、家具沤烂……”
糟心的远不止田建国一家。“楼顶漏水严重,去年秋汛时漏水最厉害”“小区路面红砖裸露、路基下沉,车辆停靠困难”“小区没院灯,天黑进出就得深一脚浅一脚的”“电线线路老化,隐患重重”……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苦。
抱怨归抱怨,吐槽归吐槽,可是这里毕竟是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又能如何呢?
让田建国和邻居们没有想到的是,4月26日霍州市住建局负责人刘峰在“霍州融媒”上进行了公开承诺,老旧小区改造便是承诺内容之一。
“那段日子里,小区里机声隆隆,住建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天天往工地上跑。”田建国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楼顶做了防水,外墙做了保温,硬化了地面,翻修了储物棚,改造了雨污管道,更换了供电管线,同时还安装了院灯、楼宇门……改造进度很快,5月中旬就竣了工。尤其让他头疼的返潮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改造后,小区做了两个大化粪池。”
“我们居民一分钱没掏,小区就大变了样,党和政府真是做了一件为民、惠民、利民的大好事!”田建国由衷地说。
改造老小区,旧貌换新颜。霍州公安局小区改造是霍州市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因建成年代较早,加之失养失修失管,该市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缺失、设施设备陈旧、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品位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近两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细致了解群众需求,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惠民工程重点加以推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老旧小区品质面貌,美化靓化城市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刘峰介绍,第一批霍州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8个老旧小区,分别是霍州公安局小区、霍州政府家属楼、霍州职业中学小区、霍州机电厂家属小区、霍州税务局小区、霍州医院小区(3号楼)、霍州一中小区、霍州滨河小区(1、2、3号楼),项目总投资1827.6万元,目前已陆续竣工。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包括保险公司家属楼、城建小区、供销公司家属楼、化工小区、建行家属院、人行家属院、瑞祥小区、陶瓷公司家属楼、资源局家属楼9个老旧小区,共涉及23栋楼448户,项目总投资1998.85万元。“目前已办理可研批复,正在办理初设批复,计划8月份完成前期手续、9月份开工。”刘峰如是说。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让群众有更多医疗获得感
——霍州市医疗集团全力推进“千名医生进万家”活动走深走实
义诊现场
贴心检查
望闻问切
7月12日,霍州市医疗集团人民医院组织心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骨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冒雨来到师庄乡,开展“千名医生进万家”义诊活动。
义诊现场,前来咨询和检查的乡亲络绎不绝。活动结束后,义诊团队又兵分三路,对重点人群进行入户服务。乡亲们动情地说:“有这样的医生在身边,我们感到很幸福!”
一个个感人的义诊故事在活动中不断上演。
想患者之所想
“药还坚持吃着吗?”
“没有,活动活动就好了,反正这就是耗人的病,怎么都是个疼。”
……
李雅庄村的老李,已经被骨性关节炎“缠”上十余年,反复的保守治疗效果一般,态度也就比较消极。
“你不坚持吃药,后期关节疼痛还会加重,腿也会变形,以后走路都会成问题。”多年的骨科从医经验使霍州市医疗集团人民医院院长乔亚明清楚,对于这样的老人,首先要给他树立信心。在乔亚明的劝解下,老李了解了持续治疗的重要性,答应今后会坚持治疗。但乔亚明知道,日后的定期督促还是少不了的。
“血压控制得怎么样?”看完关节,乔亚明又为老李量血压。
这时,老李的老伴一瘸一拐地介绍起了自己的症状:“我最近总是屁股痛,有时还会腿麻,想要起来活动一下却发现更痛了,甚至走不了路。以前我自己揉一揉就能好些,你们上门来了能给看一下是个啥病吗?”
“这是梨状肌综合征,就是我们常说的坐骨神经疼痛。”乔亚明检查后,初步做出诊断,“造成梨状肌综合征的因素很多,以后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坚持运动,长期久坐、久站、跷二郎腿这些习惯要改一改。这是我的电话,到医院就跟我联系,检查一下咱自己也放心。”
老李家的门前是个大坡,老李曾抱怨每次出门、回家都很费力。“上坡的时候,膝关节负重基本上就是自身体重。而下坡的时候,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会加大对膝关节的损伤。”即将离开时,乔亚明不忘叮嘱他说,“你以后要缓步慢行,尽量避免上下坡,但也不能不运动……”
急患者之所急
周村的陈奶奶今年74岁,老伴已偏瘫8年,右侧肢体明显萎缩,不能说话也无法起身,右小腿的皮肤已经变得青紫、薄透。前不久,一场大病使陈奶奶的双腿失去了知觉,她虽然还可以说话,但说得不清楚。
面对入户服务的副院长张军丽,陈奶奶的老伴用手势和含糊不清的话语表达着心中的焦急,却因无法发声而黯然流泪。
“每天出来晒太阳时给你父亲脚下垫个凳子,尽快到医院给老人做个复查,来时给我打电话就行。”在给陈奶奶的老伴仔细检查后,张军丽对老两口的女儿说,老人脚上的皮肤已经发紫,如果再不及时治疗就会破溃,需要复查后才能制定康复方案。
对于老人的病,张军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为老人进行上臂拉伸后,又提醒老人的女儿:“老人长期不运动,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帮助老人切忌急于求成,在今后也要做到‘帮而不代’,千万不可让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不利于康复。”
因脑梗使得双下肢停滞在软瘫期的陈奶奶,前几天又因一次意外导致右侧胳膊骨裂。“用书本支在胳膊底下,拿布条挂脖子上,不然你老使劲,影响恢复。”张军丽说,这种情况主要是使用石膏托或者是支具外固定,给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找到了潜在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针对两位老人的问题,张军丽继续嘱咐他们的女儿,应该尽早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加强偏瘫侧及全身活动,增强肌力和协调平衡训练,日常要多给老人晒太阳,加强蛋白质的摄入,以减少钙的流失,增强肌力。
办患者之所需
“早上测血糖了吗?控制得怎么样?”看着体重又增加的张女士,医务处主任李华一边询问,一边为她量血压、测血糖。
张女士今年52岁,患糖尿病已有10余年,经血糖仪测量,她的即刻血糖达到12.4mmol/L。
李华当即叮嘱她要规律饮食、适当锻炼,同时指导她注射胰岛素,特别是饮食方面要做到“三定、三少”,即定时、定质、定量和少盐、少油、少糖。
“不要总是呆在家里,可以打打太极拳、做做八段锦、出去散散步。此外,一日三餐要规律,多吃绿叶蔬菜,控制碳水化合物、主食的量,还要规律睡眠。”李华耐心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同时推荐张女士关注“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程序,多学习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知识。
“你还年轻,一定要规律服药,控制好血糖,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病的几率。”李华语重心长地耐心劝导。
“听李医生这么说,我才知道很多病都是因为糖尿病没控制好导致的。就算是为了孩子,接下来我也得好好控制血糖。”张女士微笑着说。
张女士的丈夫几年前脊柱损伤,经过保守治疗却一直不见好转,近期驼背和腰背部疼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走路走不成,睡觉都不舒服。”即便如此,他依然觉得是自己岁数大了,忍一忍就没事了。
“脊柱的健康关乎全身,驼背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脊柱变形,严重的会造成心肺压迫,引起呼吸困难及心肺疾病,需要到医院检查。”神经内科医师张华丽解释着治疗的必要性,并现场教授了可以缓解病情的头颈部锻炼、腰背肌训练、单杠拉伸等有助于增强脊柱功能的运动,提醒他多晒太阳,戒烟戒酒,注意多摄入牛奶和肉类、豆类等。
“之前要看大医院的专家,不仅路远,还要排很久的队。这几年,人民医院的医生定期来村里服务,我们看病方便多了。”张女士夫妇满意地说。
窥斑见豹,一花知春。这一天的义诊活动是三年来霍州市开展“千名医生进万家”生动实践的缩影,正如夏日里的一场雨水,舒爽之感沁人心脾,无论是感激的泪水还是满意的笑容,都是乡亲们医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真实写照。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地续写!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大山深处的坚守
———记霍州市退沙街道办事处枣洼小学校长张文平
张文平
在灰黄落寞的黄土高原上,有一所学校颇显生机,书声琅琅、歌声飘扬。
只见他停住摩托车,抖落满身的灰尘——张文平,一位年近花甲的校长,在这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地坚守着。他从没想过当校长,更没想过当枣洼小学的校长,可这一当就是八年。
一
枣洼村,霍州市西北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东走3公里跨汾河,西去一面坡到汾西,人口不足500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长期面临着一长一师三学生的教育状况。
学生少、经费少是枣洼小学办学的拦路虎,但最难的是没有老师。现有两个代课教师,一个怀孕即将生产,一个坚持不下去要辞职。张文平当校长后最愁的就是学校没了老师,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学校招生期间,不断有想让孩子在本村上学的家长前来咨询,可是老师的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学校便不敢轻易招生。家长急,作为校长的张文平更是倍感煎熬,他只能不断地发布招聘信息,求熟人、托朋友,找代教。然而,大家一听是到枣洼小学教学,便再也没有回应。
后来,中心校分来了8个年轻老师,经过张文平和领导的反复沟通,最终为枣洼小学争取到让5个主课老师轮流服务一年,三位音、体、美老师每周流动走教的政策。这样一来,老师的问题解决了,枣洼小学不但有了主课老师,多年来音体美无专职老师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新学期,在全村500人的期盼中,枣洼小学如期开课,兵齐将广,势头颇盛,流出的学生也有人返回。大山深处,这僻静的小山村,再一次听到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二
如今,周围的农村学校逐渐谢幕,枣洼小学却依然屹立在大山深处,这是张文平给枣洼村带来的希望。
来到枣洼小学后,张文平投资近万元为学校购置了办公桌椅,配齐了教学仪器,甚至装上了监控设备。
冬季,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枣洼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却还在用土炉取暖。农村出身的张文平永远不会忘记20世纪农村学校取暖的情景,这可是黄土高原大山深处西北风肆虐的地方啊!他实在不忍心让师生们身处寒冷。他先向许村的校长借了两个铁炉子,先行保证了师生在教室的供暖。然后他又向领导反映,找兄弟学校帮忙,东拼西凑为学校安装了暖气。寒风屹立中的枣洼小学60年来第一次有了暖气,张校长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帮助师生抵御了冬天里的寒冷。这个性格腼腆、遇事不求人的人,却又一次为这个学校尽了心、出了力。这里的师生都会铭记:这暖,是张校长“讨”来的。
三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期盼的节日,但枣洼小学的学生早已多年没有感受过儿童节的欢乐。一生从教的张文平校长深知这个节日对孩子们的意义。
“六一”这天,他请来了市局各级领导,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隆重举办了庆祝活动。尽管,活动时间不长,现场布置得也很简单,但对枣洼小学来说却意义重大。到场的家长们看到孩子天真稚嫩的笑脸不禁流下了泪水。他们说,孩子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过节了,村里也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办这样的活动不难,需要的经费也不多,但是,这需要有一份心,一份热心、诚心、爱心,张文平校长做到了。他知道,要想留得住孩子需要什么,山区的孩子物质贫乏,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他不仅为学校添置了图书,还购买了10个葫芦丝、5台电子琴,组建了校园乐队。
晨起暮落,小山村里总会响起清脆的读书声和悠扬的乐器声,这声音是对生活的宣誓,更是对美好心灵的浸润。
四
春华秋实,张文平陪伴枣洼小学走过了7个年头。
一辆摩托,从家到学校15公里,跨汾河、爬长坡,风霜雨雪,他坚持下来了,且仍旧坚持着。
这份大山深处的坚守,也换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2016年冬学段枣洼小学在中心校综合评估中排名第四,2019年英语成绩位居中心校之首。在校学生由原来的7人增加到13人。张文平校长的这份坚守,换来的不只是成绩,更是枣洼人的希望,他们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再也不会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困扰。
时光染白了双鬓,岁月迟钝了腿脚。再过3年,张文平校长也该退休了,可是他放不下,放不下晨昏交替中屹立不倒的学校,放不下学校里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放不下心中对教育的执着和热忱。他说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在校一天,就尽职一天;在任一天,就坚守一天。这份坚守如灯亦如星,照亮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走向未来的路。(讲述者:霍州市教科局 米珊)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