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苹果之乡”好“丰”景

2022-09-16 09:42: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苹果之乡”好“丰”景

  金秋时节,在吉州大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无论是田园平川、还是山坡沟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稳居第一的支柱产业苹果,给果农们带来“沉甸甸”的幸福,后起之秀花椒也占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一席之地,而今套种、间种、试种花生开始兴起,也有望成为吉县农业发展的第三支力量。苹果、花椒、花生交相辉映,奏响了新时代的“田园欢歌”,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妙音符在吉州大地演绎着华彩的乐章……


处处果飘香 美名传四方

——吉县苹果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秋,是收获的季节。

  眼下,“苹果之乡”吉县的塬面上一派丰收景象——

  一处处果园里,绿叶掩映下的一枚枚苹果坠满了枝头,红扑扑的娇艳欲滴。

  田间地头,采摘工人们的嬉笑声、果农与客商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成为最美的交响乐。

  停靠在果园旁的大货车,刚刚装满一筐筐苹果就轰隆隆地驶上公路,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对于中垛乡三堠村果农曹泽新来说,这样的场景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今年‘嘎啦’套了4万个袋,还有18万袋的‘红将军’。”9月3日上午,正在果园里忙碌的曹泽新估算着自家23亩苹果树的收入,目前“嘎啦”地头价每公斤8块钱,比去年贵了两块多。而“红将军”更是到了10块多钱。两个品种苹果的收成相加,将是一笔让普通人家艳羡的收入。

  正在曹泽新的果园里收购苹果的,是晋城市栖菁园批发市场的商户韩刘记。高企的价格,让他咂舌却并未因此停歇地头收购的脚步,十几年来,年年苹果采摘季他都穿梭于吉县的各个果园里,今年他已经来了第三次。“‘嘎啦’装了6车,一车能有8000多公斤。”韩刘记说,这离他的收购目标相去甚远,所以还得来很多次。

  精明的韩刘记坦言:“吉县这边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苹果含糖高、口感好,果形端正,市场口碑好,在我们那边根本不愁销路。”

  苹果作为吉县的主导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近年来,该县深研市场规律,巧打时间差,大力发展早熟苹果,在中秋节前后,错峰上市,抢占市场先机,为广大果农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据了解,随着“新农红”“嘎啦”“红将军”等早熟苹果的陆续成熟上市,吉县今年早熟苹果总产量和总收入双双创下历年新高,总产量预计达到1.5万余吨,总收入上亿元。

  “苹果之乡”美名远扬、支柱产业致富根基。吉县苹果的好品质、好口碑赢来好年景,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吉县地处世界公认的北纬35°最佳苹果种植生产带。在苹果产业发展上,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久久为功,持续接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亩,年产量突破22万吨,年产值超过12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赢得了“中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华名果”等美誉,吉县还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今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定苹果产业发展信心不动摇,举办了苹果生产托管孵化园启动仪式,积极探索苹果有机旱作生产,打造出临汾市第一个生态智慧果园,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全市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吉县样板”。

  尤其是前不久在四川德阳市举办的吉县苹果品牌战略·城市符号发布暨招商引资大会上,推出了精心打造的吉县超级符号——“吉”,并发布焕然一新的吉县苹果统一品牌、全新包装及专卖店形象。以吉县吉祥如意平安为主题,三个形象IP——红苹果爸爸(吉祥)、黄苹果妈妈(如意)、绿苹果儿子(平安),组成的“全家福”作为具有鲜明吉县特色的城市符号正式亮相。特别是吉县人民政府与浙江东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吉县苹果全产业链发展项目进行现场签约,聘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副所长魏钦平为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席顾问,为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揭牌,开启了苹果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征程,带领吉县驶入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花椒满枝头 百姓有奔头

——吉县花椒迎来丰收季

  初秋时节,吉县柏山寺乡的花椒熟了,香味盈满了黄河岸边的沟沟畔畔。沿着宽阔的大道和美丽的村庄,一座座花椒园里,椒农们采摘、运输、晾晒,忙得不亦乐乎,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花椒熟了红霞满天

  黑秀村位于柏山寺乡西南角,是柏山寺乡发展花椒产业最早的村庄。自2000年起,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黑秀村下辖的黑秀、羊泉岭、驮耀、河头4个自然村开始发展花椒种植,全村5500亩耕地中,花椒面积占到4800亩,平均每户10余亩,年产花椒20余万公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的花椒美得很。”见到黑秀村村民苏广金时,他一边忙着摘花椒,一边高兴地介绍,“去年雨水大,今年土壤墒情好,管理也到位,花椒迎来了大丰收。”苏广金是河头自然村最早开始种花椒的一批椒农。正因为如此,他提前享受到了花椒带来的丰厚回报。“花椒价格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块钱,最高的时候年收入可达10万元。”苏广金说,“盖房子、儿子结婚都是靠花椒带来的收入。”

  十二堆窝是河头自然村的一个地名,也是苏广金正在采摘的其中一个花椒园,这块地中的花椒树已进入丰产期,红色的花椒压弯了枝条。苏广金的儿媳黄福娟及雇用的2名工人正在椒园里忙碌。花椒收获季节,许多椒农忙不过来,大多数椒农都需要雇用工人。苏广金在花椒成熟前就提前联系好了采摘的工人,每采摘1公斤花椒支付5元钱的报酬。

  “昨天摘了不到42公斤,收入200元。”正在地中摘花椒的车城乡赵村村民冯金莲对记者说,“这会儿果园里活儿不多,坐到家里也闲不住,就来采摘花椒了。”冯金莲今年67岁,家中种有16亩果园。每年花椒成熟季节,她会来这里采摘花椒。每到花椒采摘季节,柏山寺乡周边乡镇、吉县县城及邻县的村民会涌入这里采摘花椒,这为众多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

  “我们村是柏山寺乡最早开始花椒种植的村庄,为了带动花椒产业大发展,我们按照柏山寺乡党委、政府的花椒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精品示范园5座,建设500亩山区旱作节水示范园,”黑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苏续章介绍,“通过‘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成立了花椒专业合作社,购买了烘干、筛选等设备,并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同时,还成立了技术推广、园区建设、精深加工、电商营销4个工作组,解决了花椒种植、销售等系列难题,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托管助力提质增效

  数架植保无人机飞上了沟壑纵横的椒园上空,飞手们熟练地操作着遥控器,无人机上下盘旋向椒园喷洒着除虫的薄雾……这是实施花椒托管后,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场景。

  “人工喷洒许多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无人机一会儿就解决了。”实施花椒托管后,椒农们奔走相告,他们由衷地赞叹着科技带来的变化。

  53道梁,36条沟。曾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柏山寺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花椒产业让众多椒农过上了幸福生活。

  以前打药是广大椒农最发愁的事儿。现在圪塔村成为柏山寺乡首个“吃螃蟹”的村,对花椒种植中的喷洒药物环节进行托管,并收到良好成效。

  “花椒树每年得喷洒3次除虫药,一到打药的时候就‘头疼’,坡陡、沟深、路难走,运输水困难,打药更困难。”圪塔村63岁的村民刘耀山说。

  “刚开始使用无人机喷洒作业时,我们也有所怀疑,担心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来到地里一看,就彻底放心了,药效非常好,省时省力还安全!”77岁的圪塔村村民陈小毛坦言。

  花椒托管解决了椒农的打药问题,也解决了花椒修剪的技术难题。

  圪塔村位于柏山寺乡西南方,总面积13500亩,耕地面积5400亩,其中花椒栽种面积4300亩。

  “我们村年共托管花椒2000亩,主要托管项目为药物喷洒,托管效果很好。”圪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建锋介绍,“为我们实施托管的是芮城县花椒协会,通过科学配药、无人机喷洒等,提高了花椒产量和效益,也受到了广大椒农的欢迎。”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花椒已成为柏山寺乡沿黄河的黑秀、南耀、耀角、圪塔、白子原等6个行政村的特色产业。如今,柏山寺乡实行花椒品种改良,大量引进狮子头、无刺椒4号、中椒1号等耐旱优良高产品种,逐步淘汰低劣花椒树种,提高花椒品质。全乡种植面积达2.55万亩,挂椒面积约1.5万亩,年产椒果50余万公斤,年产值约6000余万元。

  日子甜了处处笑颜

  曾经的残垣沟壑,如今是致富山坡。走进柏山寺乡,成片的花椒树,迷人的花椒红,醉人的花椒香……驾车行驶在赏心悦目的美景里,淡淡的椒香里透着蜜一样的味道,那是椒农们幸福的味道。其实,不仅花椒可以卖钱,花椒叶也是“香饽饽”。

  “我今年收购花椒叶30000公斤,按照每公斤1元算,可为当地百姓增加30000元收入。”返乡创业青年冯耀生说,“近年来,柏山寺乡的花椒产业链不断扩大,花椒叶也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35岁的冯耀生是吉县吉昌镇北光村人。2018年,返乡创业的冯耀生从吉县苹果、花椒等土特产品的销售起步,随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农产品研发,花椒叶馍卷就是其中一种。

  近年来,柏山寺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全力扶持花椒龙头企业开展花椒系列产品研发,花椒芽菜、花椒火锅底料、花椒拌面酱、花椒夹馍酱等新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并销售,花椒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形成了育苗、种植、收购、加工、储藏、外销等为一体的产销链条,有力地推动了柏山寺乡花椒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益迈进。

  为了提高花椒收益,柏山寺乡党委、政府加强与县林业局的联系,采取不定期培训、邀请技术专家、组织技术修剪团队进村入户指导等方式,提高椒农的种植和管护技术。设立了5个花椒示范点,成立了2个花椒专业合作社,吸收椒农、脱贫户为社员,为他们提供花椒烘干、花椒筛选、加工等设备,并开发花椒在食用、药用等加工方面的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商对接新模式,建立了花椒市场,培育花椒营销公司、收购网点和销售网点,带动100余人从事花椒营销,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省市。

  “花椒虽然耐干旱,但是遇上特别旱的天气会影响花椒产量。”黑秀村村民冯拴亮说,“之前我们村浇水比较困难,今年引水工程完成后,想啥时候浇就啥时候浇,为花椒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9年开始,为了助力花椒产业发展,柏山寺乡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协调,在吉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黑秀村实施了引水灌溉工程,引入了鄂河水,并为黑秀、羊泉岭、驮耀3个自然村的3000余亩地安装了灌溉设施和智能操作系统,每一块地配有一个水龙头,方便村民们随时浇地。

  如今,随着一项项扶持花椒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力落实,一项项助力花椒产业发展的工程相继实施,柏山寺乡花椒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也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我们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把沿黄6村作为种植花椒主导产业先行先试村,大力发展‘大红袍’‘八月椒’等优良花椒品种,通过扩面积、抓管理、提品质,使花椒种植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柏山寺乡党委书记成华伟介绍,“通过发展花椒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收入,而且成为我们乡继苹果之后发展的又一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广大群众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记者 张春茂 文/图


田园添锦绣 沃野再生金

——吉县花生产业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吉县苹果产业立足优势生长区久久为功,近年来更是通过大力推进有机旱作,使得苹果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当下,依托种植苹果28万亩的优势,吉县特色(林下)种植产业也风生水起,又为吉县增添了一道别致风景。

  “今年试种,我们是在苹果地里套种花生,通过试种确定了适宜的花生品种后,明年花生就会反‘客’为主,我们会在苹果地里大面积推广套种花生。”8月末,记者一行在吉县柏山寺乡采访花生产业时,柏山寺乡东石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良杰的一番话,引来大家一片笑声。

  东石泉村地处吉县西南,为解决苹果树老龄问题,今年通过苹果幼树间作套种花生,推进花生良种基地建设,在果树成熟结果前,使得农户有了收益,确保了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在村民贺广定的苹果园里,贺广定的爱人、66岁的陈根花正在锄草,望着长势喜人的花生,陈根花高兴地告诉记者:“这12亩果园里都是苹果幼苗,在果树结果前,通过套种花生每年都可以有收益,因为我们采取了新技术,果树间距较大,就算是果树长成了,也不影响花生的采光,还可以继续种花生,像我们这样的年龄,伺候好一块地,就能有2份收入,实在是好事啊!”

  “东石泉村以前没有种过花生,贺广定家先行先试,除了眼前这12亩果园,还专门开辟了6亩地,全部种上了花生。作为东石泉村的良种花生种植基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因为有着吉县产业集聚区的吉美御坊粮油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支持,企业会把花生全部收购,不愁销路。在果园试种出来适宜我们本地气候和土壤的优良品种后,明年我们就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了。”虽然苹果套种花生是个新生事物,但望着一垄垄茁壮生长的碧绿花生,即将迎来花生的丰收,让党良杰笑容满面。

  2021年,山西吉美御坊粮油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吉县产业集聚区,正在建设年产10万吨食用油的生产线和配套设施。为了以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形成花生等特色油料作物的全产业链发展,吉县邀请了食用油生产和贸易大省——山东省有关专家,对吉县种植花生进行了专项考察。专家结合吉县的土壤和气候,挑选出了近10个品种,吉县拉开了全面推进良种花生基地建设的序幕,并创新采取果树套种、蔬菜间作花生的生产方式,以土地“搭台”,让作物“唱戏”,以就地种植满足企业原材料所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村集体和农民致富。

  负责给东石泉村提供种植技术支持的吉美御坊公司总工程师刘洪尘说:“东石泉村种植花生虽然有点晚,但是无论是净种花生的基地,还是果树套种的园子,花生都长势不错,没有发生病虫害,丰收在望!”

  吉县各乡镇因地制宜,目前共建设有花生基地近2000亩。与东石泉村不同的是,吉县屯里镇桑峨村选择了在辣椒地里间作花生。“屯里镇的果园都在海拔比较高的山上,缺少水源,所以我们就利用村里种植辣椒比较多的优势,进行了间作试验。”屯里镇副镇长李晓东说。

  吉县阜佳禾牌石碾辣椒酱是“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之一,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生产车间和辣椒种植基地就位于屯里镇桑峨村等处。李晓东表示,依托辣椒产业间作花生,让一块土地产生两份收益,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切实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益。

  在桑峨村,记者看到间作基地里,一行辣椒间种一行花生,年初种植的螺丝椒已经挂满枝头,花生长势郁郁葱葱,田野间作物成熟气息沁人心脾。“保守估计,间作基地一亩地收益在8000元左右,通过基地实实在在的成果,明年就可以带动更多群众增加种植面积,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其他地里套种花生,让庄稼‘搭伙’,农户们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李晓东说。

  吉县车城乡赵村花生良种示范基地,是今年吉县打造的最大一处花生示范基地,今年种植花生130.5亩。“再过不到一个月,这100多亩花生就可以收获了。”望着阳光下的无限绿意延伸到远处,赵村党支部书记苏瑞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我们准备收获花生时,在田间地头进行直播,展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传递丰收喜悦,让更多人欣赏到吉县物华天宝的自然美景,为吉县的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记者 郑红卫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