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一纵” 成就大宁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2-12-10 10:15: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一横一纵” 成就大宁乡村振兴新图景

  美丽乡村雏形已现

  沿着黄河,深入山川,在农家田园体验采摘,在晒谷场找寻儿时记忆,在黄河岸边感受“速度与激情”……在临汾市大宁县,这些皆可体验。借力自然优势、人文亮点,大笔擘画发展轴线,以“一横一纵”的沿线布局,依靠黄河文化、特色产业,如今的大宁县正带动乡村向美、向富发展。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是一直悬而未破的困局。如何在“山沟沟”里唱出“致富经”?成为了摆在大宁县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发展困境,大宁人有自己的答案,“沿河我们就靠河发展,临川我们就借川生长。”

  “一横一纵”示意图

  “沿河靠河,临川借川”,在这样朴素的方法论之下,一张事关大宁县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雏形初现。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4个乡镇、16个行政村规划为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一村就是一个旅游景点”的规划目标,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一横一纵”16个美丽乡村,成为大宁县“依靠资源、开发资源”的发展新思路。

  “如今,‘一横’已经建设完成,每到节假日,都能给每个村子带来二三百名游客,老百姓地里头的特产也都不愁卖了。”大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尉林平表示,在打造“一横一纵”两条发展轴线之前,村庄里从没有这样热闹过,如今真真正正给百姓们带来了好收益。

  游客夏天打卡美丽乡村

  谈到“一横一纵”的具体规划,尉林平打开了话匣子,“横线”6个村以产业特色为亮点,“纵线”10个村则以黄河文化为主线。“沿着已经建设好的‘横线’,游客可以在罗曲村体验采摘,在甘棠村看一看‘大宁记忆’甘棠老西沟、黄河人家,还可以在桑峨村与家人一起逛一逛晒谷场……”尉林平列举着沿线可玩可赏的美景,语气难掩骄傲,“总之,沿着一条线路,就能有不同的体验。”

  “横线”已成,“纵线”正奋进。据了解,“纵线”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割麦村黄河仙子文化主题村、大宁模式展馆;岭上村越野线路、大宁黄河英雄路;乐堂村党性教育基地、党员培训中心;云上村苹果产业文旅融合村、苹安嬉乐汽车公园、苹果产业园;川庄村酒产业主题村、酒广场、酿酒工坊;道教村二期乡村数字化工程。

  “在‘纵线’上,最值得期待的是‘黄河英雄路’,很适合专业玩家来体验。”尉林平介绍,“黄河英雄路”位于大宁县太古镇,是沿黄河的户外山地运动线路,包含一条穿越线路和一条专业越野线路,其中越野线路最大环线4.2公里,线路上打造了下长坡、阶梯路、发卡弯、泥潭等障碍体验点多达30多处,专业人士可以在黄河边上感受一把“速度与激情”。

  大宁县沿黄旅游公路成为“致富路”

  “青山绿、碧水长,沿黄战擂击鼓;跨山壑、越昕水,一桥飞越南北……”随着大宁县沿黄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宁县的乡村振兴的规划蓝图上再添一笔亮色。“沿黄旅游公路是一条经济路、致富路、民生路,公路建成后,也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大宁体验风土民情,促进沿线乡村群众增收致富。”谈到大宁县建设美丽乡村的下一步规划,尉林平心中有着清晰的规划图,“如今‘纵线’还有5个村落未完成建设,明年我们将加快建设脚步,在这条‘纵线’上打造关键节点微景观,形成具有大宁特色的沿黄旅游示范区。”

  乡村产业遍地开花,村民端起“生态饭碗”。如今的大宁县,正以“横”为依,“纵”向发力,以好政策、新产业、美村落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图景。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 刘妍


大宁县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连日来,大宁县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新平主持召开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张新平要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真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学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强化责任担当,依法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见效。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室科员安建华说:“我们将认真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服务好人大代表、帮助代表做好履行工作,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县政协主席杨对明主持召开政协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杨对明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系统学、深入研讨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坚定信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组织开展更广泛深入的调研协商、民主监督,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县政协机关科员冯静说:“通过精读、深读、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牢牢把握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判断、新部署、新要求,特别是把对政协提出的新精神融入到各项履职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深刻领会人民政协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全新使命和目标任务,尽职尽责完成好本职工作、履行好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大宁县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贺晓东主持召开政法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贺晓东强调,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依法治国等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忠实履行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使命任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大宁县高质量发展贡献政法力量。县委政法委副书记贺春萍说:“政法委机关作为全县政法系统的‘领头雁’,必须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作表率,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相结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与平安建设相结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决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深入推进平安大宁、法治大宁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婧主持召开县委宣传部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王婧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切实担负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体责任。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举全战线之力,一体推进学习研讨、研究阐释、宣传宣讲和新闻报道,推动全县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宗燕军主持召开县委组织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部务扩大会议。宗燕军强调,要广泛宣传抓学习,把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县委全委会精神的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要结合实际抓落实,在大宁县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体现组工干部的担当作为。要着眼明年抓谋划,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聚焦重点工作,创新举措、狠抓落实,确保明年工作顺利开局、高效推动。

  县委办公室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题会议。会议强调,要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办文、办会、办事能力,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服务保障职能作用,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大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出积极贡献。

  县政府办公室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全体干部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学好用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台阶。县政府办党组成员、党支部书记崔志强说:“下一步,县政府办将继续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持续跟进学、深入系统学,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推动政府办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县纪委监委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会议强调,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坚定,牢记“三个务必”,坚定不移强化政治监督、正风肃纪、惩贪治腐、自身建设等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县委巡察办主任冯晓帆说:“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大宁县纪委监委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大宁,为县委实施八项重点工作,推动大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县委统战部、工商联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强调,全县统战各领域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统战工作的最新要求,深入贯彻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解读、宣讲研讨,迅速掀起学习高潮,不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统一战线各领域落地见效。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郭美娜说:“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任务来抓,准确理解把握新思想、新使命、新要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退役军人冯元明 百姓致富“领头雁”

  冯元明正在和村民一起挑选苹果、装箱待售。

  在大宁县曲峨镇白村,有一位深受村民赞誉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叫冯元明,白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今年38岁, 2001年入伍当兵,13个春秋的摔打和历练,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就了他成熟稳重、勇于担当的品性。2014年退伍回乡后,就认准一条路,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靠特色产业摆脱贫困现状。带着这个执着的信念,几年来,他白手起家,历尽艰辛、经历了失败的阵痛和家人的不理解,大胆创新,更新换代,把原来的苹果树全部嫁接成“宁脆”新品种,在自己发家致富后,带动全村人过上好日子,成为十里八村果农们学习的榜样。

  返乡创业 流转土地栽果树

  2014年5月,冯元明还在部队服役期间,正值村里按照国家政策实行土地流转,他和家人商量承包了80亩老品种苹果树的垣平地,回乡后的第二年又承包了20亩坡地,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就燃起了一辈子坚守基层农村的念头:“我要把家乡的苹果发展起来,让苹果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5年,冯元明带领家人把80亩果园里的2650余株老品种苹果全部嫁接成新品种红富士,紧接着,投资2万余元把后来承包的20亩坡地推平后栽植了660余株红富士苹果树。从此以后,他就扑下身子,起早贪黑开始拉枝修剪、浇水施肥,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果农。

  辛勤劳作 全家付出零回报

  创业之初的艰难超出了冯元明的想象,栽植苹果树的管理和销售都需要亲力亲为。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2018年春夏季节,天气持续干旱到6月中旬左右,果树叶子基本上全变黄了。眼看着投资了几万元的劳动成果将毁于一旦,他心急如焚,立即和妻子一起用三轮车在沟里拉水浇树施肥。当时,他的二女儿只有两岁,大女儿十岁,放在家里不安全,他们就把俩孩子带到地里,在苹果树底下用塑料布搭个小棚子,嘱咐让大女儿照顾小女儿,夫妻俩头顶烈日浇地施肥。

  临近中午,孩子又热又饿,哭喊着要回家,只得让妻子先回去做饭,他稍微在树下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干活。后来,两位老人从县城回来帮忙在树下挖坑,他和妻子拉管子放水,全家人一起干了一个多月才把果园浇完。“苹果好几年不挂果,年年往里投资,债务缠身,举步维艰,看到唉声叹气的老人、日渐憔悴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都跟着自己吃苦受累,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冯元明说着,眼泪不停地打转。

  冯元明的果园从2014年到2020年整整六年时间没有一点收入,每年投资10多万元,自己的积蓄不够用,全靠贷款和找亲戚朋友借钱。2020年他又投资12万元买回了水泵、水管,在沟里把水抽到果园里,修建了小型蓄水池用来浇地。为了节省资金,他从不雇人,全部都是夫妻二人起早贪黑干。林林总总算下来,100亩果园总投资达到100多万元左右。好不容易进入挂果期,但由于市场行情低迷,导致苹果市场的销路不畅,价格持续走低,使他的果园成了村人眼里的“赔本买卖”。此时,他犹如跌入了冰窖,一种前所未有的茫然和无助涌上心头。

  优化升级 “宁脆”结出致富果

  2020年,冯元明向县科技中心请教,多次和妻子跟着他们去陕西考察,了解到陕西一种新品种苹果,这种苹果不仅口感、外形不输红富士,果树更好管理,而且现在市场占有率低,他立马来了兴致,就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嫁接一部分。谁知,他把自己的想法给家里人一提,立即遭到父母和妻子的坚决反对:“眼看着长了三年多的‘红富士’苹果树就要进入盛果期,碗口粗的大枝要被锯掉嫁接,我心里真是舍不得呀!”冯元明的母亲白教珍说。因为在这片果园里,她眼看着儿子儿媳流了多少血汗,受了多少苦,马上就有收获了,儿子却要把大树嫁接成“宁脆”苹果,她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也知道儿子一旦要是决定了事情,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冯元明的妻子冯伟红虽然也不想让丈夫冒这个风险,但经过他的一番劝说并多次跟上外出参观学习,逐步转变了思想观念:“人家的‘宁脆’苹果就是好,不仅上市早、见效快,一年栽树、两年挂果、四年盛果,而且效益也好,市场价每公斤最高能卖到20元左右。”冯伟红说。

  于是,夫妻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先嫁接60亩“宁脆”新品种,其余20亩红富士苹果卖了后作为一家人生活的周转资金,老母亲知道后干脆去了县城,村里人也投来异样的目光,说他简直是在“胡闹”。

  他俩没有理会,立即购买了“宁脆”苹果芽枝,请来技术员在自己地里开始换头嫁接,并天天跟上边干边学,回到家里对照技术资料慢慢揣摩,在短短3天时间就在60亩果园里嫁接了2000余株“宁脆”苹果。

  2021年1月,冯元明被村民一致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年春季,他嫁接的“宁脆”苹果就开始挂果,今年秋季,冯元明的“宁脆”苹果成熟后很快就销售一空,收入16.7万元,每公斤平均卖到18元左右,比普通苹果价格高出3倍多,村里人得知后都十分惊讶,一个个跑来找他取经,冯元明就把技术员赠送的技术资料分发给大家,并指导他们学习嫁接技术。

  作为村民心目中的领头人,冯元明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白村率先发展了92亩矮化密植的“宁脆”苹果示范基地,其中12亩新栽植的“宁脆”苹果明年就可以挂果,以此为基础,他经过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在白村发展“宁脆”苹果353亩,同时,又动员下白村村民放心大量栽植“宁脆”苹果。为了解决一些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村里还成立了“宁脆”苹果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的“宁脆”苹果园实行全程托管服务,今年托管总面积达到192亩左右,在节约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让宁脆苹果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更稳了,村民们蒸蒸日上的生活在科技和劳动中显得愈发灿烂。

  致富不忘乡亲,带领一方百姓发展新品种果树增加收入,冯元明凭着满腔热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展优质新品种“宁脆”苹果,成为大宁县苹果产业致富的排头兵。他用实干创造未来,用汗水浇筑梦想,带领全村群众通过勤劳的双手播种希望,奔向小康,在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乡村振兴的致富硕果!(侯耀强 白小燕 夏敏)


  昕水河大宁县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项目是今年大宁县启动的重点项目之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建设者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项目进度,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有序进行。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保障城区的防洪安全,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王政


防疫、复工两手抓 重点项目建设按下“重启键”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大宁县各项工作正逐步快速有序推进。连日来,受疫情影响的各项重点项目按下了“重启键”,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在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机械引擎轰鸣,工人们有的运输钢材,有的正进行钢梁吊装作业,大家均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按照进度计划和要求施工。

  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白进说:“复工复产后,我们坚决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高效做好工地封闭管理、人员核酸检测、现场消杀、材料点对点运送、工人疫情防控教育、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储备等工作。同时,科学安排施工计划,大干快上,把受疫情影响的施工进度赶上来,确保年度施工任务圆满完成。”

  大宁县第一中学新建项目负责人汪瑞瑞说:“我们将继续严格执行现场人员进出场实名制管理,全体人员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安排专人定时对生活区消杀,加强人员就餐管理,采取分餐分时段就餐,减少人员聚集和近距离接触等防控措施。按照冬季施工方案,根据年前施工计划,积极组织人员、材料、机械,争取把因疫情延迟的工期夺回来,圆满完成本年度施工任务。”

  在大宁县安置小区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正在对场地进行消杀,建设作业区大部分工人已经返岗,大家对照疫情防控各项要求,有序恢复生产作业。(张帅 雷杰 王紫全)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宁县残联扶残助残工作纪实

  “我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县残联帮助我参加果树技术培训,通过精心管理核桃园增加了不少收入,还帮助申请了彩票公益金助学金3000元,真是我们残疾人的贴心人。” 55岁的肢体残疾人冯万云说起大宁县残联帮他发展果树致富的事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大宁县残联积极开展扶残助残工作,扎实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残疾人增收“造血”功能,让全县 3234名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沐浴到爱的暖阳。

  落实帮扶项目 真心帮助残疾人

  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差。市残联分配给大宁县的助残帮扶项目共有40户,每户补助资金6000元,为了将任务落实落细,他们通过和各乡镇及时沟通、多次下乡核实筛选,最终确定了40户帮扶对象,主要帮助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发展种植、养殖、手工、加工业及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残疾人家庭稳定增收的目的。目前,各项助残帮扶项目正在紧张实施之中。针对困难残疾人学习实用技术难的实际情况,他们组织一些残疾人在大宁县星光职业培训学校举办了果树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了他们管理果树的能力和水平,冯万云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32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期间,大宁县残联为残疾人发放辅具30余件,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县中医院为残疾人免费义诊服务30余人次,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提供优质服务 真情温暖残疾人

  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大宁县残联委托大宁县温暖家园养护中心对全县有康复需求的91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支持性服务、功能评估、认知及适应性训练等康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发放燃油补贴工作中,他们在认真核实、公开公示的基础上,对全县符合燃油补贴发放条件的6名车主,按每人260元标准,共计发放1560元,目前已全部发放到位。同时,为各类残疾人配发轮椅、坐便椅、腋仗、手杖、盲杖等辅具100余件,并协调县医院评残医生上门办理残疾证30件,深受群众赞誉。

  严格落实“阳光家园计划”,今年为6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县残联和大宁县温暖家园养护中心签订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合同,他们为每名托养对象每人购买了一份意外伤害险。通过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实现了托养一人,帮扶全家的目标,达到了让政府放心、让残疾人满意的目的。

  感同身受“五个一” 文化熏陶残疾人

  以文化人“换”脑筋,解放思想转观念。大宁县残联委托温暖家园养护中心开展“五个一”活动,组织30名重度残疾人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及参加一次文化活动,让他们开阔视野,接受新生事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今年6月19日, 温暖家园养护中心带领30名残疾人赴隰县参观晋西革命纪念馆时,在车上为他们发放了书籍、太阳帽、T恤衫等,他们还组织残疾人游览隰县堆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在隰州影院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在隰县文化馆参加文化活动等,使大家广泛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受益匪浅。

  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让长期居家的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生活,促进残健融合,使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这只是大宁县残联扶残助残工作的一个缩影,数字虽然是枯燥的,但里面凝结着县残联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如今,随着每个助残项目的实施,一户户残疾家庭摆脱困境,随着助残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个个残疾人倍感温暖,希望与幸福在大宁这片热土上交织。

  “今后,我们将严格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两不愁三保障’,帮助残疾人实现‘整体赶平均,共同奔小康’奋斗目标。”大宁县残联主席冯杰伟说,他们要全力以赴做好残疾人“娘家人”采取有力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做好保障工作,让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越来越好,让残疾人家庭过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侯耀强)

  稿件除署名外由大宁县网络服务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