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古县乡:
苹果映红致富路
田间直播
“果”然不凡 马尚喜 摄
寻觅商机
喜庆丰收
苹果姑娘 刘平安 摄
乐在果园 荀 莉 摄
采摘之趣
果王争霸 马尚喜 摄
塬上结出“致富果” 于宏乾 摄
最美金秋,蒲县古县乡塬上的苹果红了!
10月13日,该乡以“果语芬芳 甜到你心”为主题的首届苹果采摘节系列活动在文城村举行。
在人声鼎沸的采摘园里,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轻风拂过,淡淡果香沁人心脾。果树下,年轻妈妈刚刚摘下一颗娇艳欲滴的果子,身旁蹒跚学步的顽童便抱着啃起来,汁水从嘴角流了出来。树影间,貌美的模特一袭汉服衣袂飘飘,摄影师们频频摁动快门留住一个个美好瞬间。最为活跃的要数来自蒲县文旅特产乡村e镇的网络达人们,她们面对手机镜头侃侃而谈,进行着直播带货……红扑扑的苹果映红了每一个人的笑脸。
采摘节最具人气的,还要数“果王争霸赛”!只见22名参赛果农带来了一年的收获,他们的苹果样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展台中央。根据评分规则要求,比赛第一轮由5位专家评委按照品种、甜度、重量、果径、可溶性固形物、口感等指标进行综合打分;第二轮则由参赛选手依据果品外观进行互评。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捧回一等奖的是文城村果农张建平,今年57岁的他已有二十多年的苹果种植经验。“当时在承包地里种过苹果,但因为品种杂、产量小,再加上行情不好,又欠缺技术,所以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张建平回忆,2011年承包到期后他便在自家地里栽种了10亩红富士新品种。凭着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在他精心管护下,2018年果树开始挂果,正常年景能收入七八万元。如今,张建平已是村里的苹果技术带头人,平时除了管护自家果树外,还会向村内外其他果农提供技术指导。
相比张建平的个人经历,文城村苹果产业发展之路更值得称道。位于蒲县北部30公里黄土塬面上的这个小村庄,虽然自然地理条件适宜苹果繁育和生长,但由于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果农单打独斗,管理参差不齐,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效益一般,一直未能做大做强。“可以说,村集体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永强形容彼时的困境。
针对这样的实际,文城村在古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党支部+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农户”的农业生产“果园流转+托管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壮大提质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我们向上级争取210万元持债经营资金,由村党支部牵头入户征求意见,依托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邀请苹果专家对12户村民有意实施流转的100亩果园进行评估,将其流转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方式,开展‘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果园流转+保底’的农业生产模式。”兼任文城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理事长的陈永强介绍,为了解决村内劳动力不足、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联合社根据果树生长规律,将流转果园的管理划分为4个环节23个项目,单环节或全流程与第三方公司签订托管服务合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精细化管理,使苹果品质得到了提升、产量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吸收本地“田秀才”和“土专家”,参与流转果园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引领带动其他果农积极发展苹果产业,提高了果农收入,产业发展势头也得到巩固。今年2月,文城村荣获省乡村振兴局颁发的“2022年度省级特色产业帮扶基地”称号。
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离不开科技赋能。为此,文城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打造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投资190余万元建设集防雹、防倒春寒、水肥智能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果园”,发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标杆示范作用。记者在智慧果园数字监测系统大屏上看到,这套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查看整个果园,而且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情况一目了然,为当地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现如今,文城村完成了“文城侬丰”苹果绿色有机品牌认证,建起了苹果储藏恒温库,并积极对接电商服务平台、抖音带货博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特别是统一销售价格,避免了果农之间压价无序竞争,保证了农户利益和产业发展效益。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富则农村富。先行先试的文城村是古县乡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古县乡党委书记刘红艳介绍,该乡海拔1200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病虫害少,发展优质苹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该乡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以苹果、玉露香梨、核桃为主导的林果业,尤其是以“果园流转+托管经营”模式为主,通过党建引领,统一规划,解决“组织起来,运行起来,规范起来,带动起来,增收起来”的问题,乡党委政府牵头、各党支部主导、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主抓,组建苹果产业联盟“抱团发展”,村集体流转果园“统一经营”。截至目前,全乡6个行政村种植苹果7500余亩,均达到盛产期。
此次采摘节活动的举办,旨在展示蒲县苹果产业的新成果、新技术,培育、打造、推介一批安全、优质、特色的苹果精品,扩大古县乡苹果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继而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 孙宗林
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孙宗林摄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