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追寻五千年血脉之根 感受中华精神之魂

2018-07-12 09:13: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大槐树景区根雕大门

  临汾新闻网讯 上下五千年,溯源论古今。华夏民族的文明火种薪火相传、绵延赓续、生生不息,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博大厚重、浩若烟海、璀璨夺目。

  承蒙上天的厚爱与眷顾, 古老而肥沃的临汾盆地,成了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

  在这里,每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在这里,每一处历史遗存都或许是一个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在这里,每一个传承遗产都与根祖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

  踏上临汾这片古老的土地,你就会被当地文化的传奇色彩和根祖元素环绕包围。你会发现这里遍地是宝,老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的文化瑰宝,悠久的历史更是为这块山川秀美的土地平添了太多太多风貌各异、大放异彩的文物古迹。

  这里有10万年前的丁村遗址、5000年前的帝尧文明、2600年前的晋国古都、600年前的大槐树移民……这里是华夏第一都,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这里的陶寺观象台曾经升起过中国早期文明的第一轮朝阳,这里的丁村古文化遗址证明汾河一带远在10余万年前即有人类居住,这里有比西安兵马俑早600年、两度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曲沃晋国博物馆车马坑……

  近日,记者一行深入我市精心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中线根祖文化游进行实地探访,力图用游客的视角和脚步的丈量,全方位审视解读“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这一趟寻根之旅、回家之旅的特殊魅力。

  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余个县市。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时至今日,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

  6月25日上午,在斜风细雨中记者走进大槐树景区,暂时远离了仲夏的燥热,感觉甚是惬意。一旁陪同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师希敏介绍,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板块组成,拥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祭祖堂”“一代大槐树(仿)”“古大槐树处”“二三代槐树”“石经幢” 等文化景点60余处,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被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现如今已成功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大槐树后裔回乡祭祖。

  为使更多的大槐树后裔能够慕名前来认祖归宗探本溯源,景区从1991年起每年的4月1日至10日都要举办大型的洪洞大槐树文化节,而清明节当天则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举办日。

  文化节期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大槐树后裔纷纷回老家祭祖,祈求先祖保佑。让人惊叹的是,每年的大槐树文化节期间都会从四面八方飞来许多小鸟,现已成为文化节祭祖大典的一大奇观。解说员告诉记者,传说这些小鸟系大槐树移民先祖英魂所变,他们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作鸟也要飞回故乡,看看老家的变化。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无不以虔诚的心态缅怀先祖,而达成这种情愫最好的形式就是祭祀。师希敏告诉记者,他们遵从传统民俗,结合时代特点,量身定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槐树祭祖模式。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周遍天下”周氏宗亲祭祖、公祭中华羊氏列祖列宗大典等祭祖活动和中华三主粮华夏祭祖等大型祭祀仪式,同时也设立了祭祖体验活动,受到了移民后裔的一致好评。

  互动体验性十足的实景演出绝对是大槐树景区的一大特色。在景区大门口的巨型根雕前,旭日东升鼓乐悠扬,明代的县太爷代表老家人为游客亲手披上槐巾、敬杯老酒;身着古装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诚挚欢迎远道而来的寻根同胞。来到一代大槐树(仿)景点,一场《大槐树移民》的实景演出正在进行,远赴他乡的恋恋不舍,生离死别的肝肠寸断,命运抗争的悲戚无奈……这一幕幕场景被演绎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游客对于那段大槐树下强制移民的历史情节和先祖被迫背井离乡的悲壮情节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受。

  在民俗村广场,由经典大槐树移民故事《打锅刘》改编演绎而成的《铁锅记》实景演出也当真不容错过。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洪武年间,洪洞槐家庄刘家三兄弟应朝廷诏命迁徙屯垦,离别之际,将自家的铁锅砸破一分为三,作为日后回乡相认的凭据。20年后,刘家人按照约定,在大槐树下对锅相认回乡团聚。

尧帝陵景区国祖殿 刘凯杰 摄

  文明始祖 民师帝范

  探寻历史根源,拜祭帝尧先祖。

  早在上古尧时,晋南一带地肥水美、人杰地灵。在尧王的带领下,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4300多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格局。

  尧被尊为“五帝”之一,是炎黄之后华夏上古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

  6月27日上午10时,暑意渐浓时,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临汾城南4公里处、素有“国祖庙”之誉的尧庙景区。尧庙是中国首座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庙”。

  景区导游杨莹告诉记者,山西的旅游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晋北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代表性景区有云冈石窟和五台山;晋中是以晋商(大院)文化为主,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七座大院无一例外都分布于晋中;而晋南是以根祖文化为主,代表性景区就是洪洞大槐树和尧庙、尧陵等景区。

  “那么对游客来说,这样一次寻根之旅又会有什么收获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杨莹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我的理解就是,无论游客来自何方,只要来到临汾来到尧庙,首当其冲就是要寻找血脉之根。尧的母亲是炎帝部落的,父亲是黄帝部落的,尧是正宗的第一位炎黄子孙。由此而来,尧、舜、禹及辅臣繁衍出的姓氏涵盖了百家姓的80%;其二是寻找精神之根,这具体体现在尧王首设‘诽谤木’,实行‘禅让制’,首开民主政治的先河;第三是探寻文明之根。4000多年前尧定都于平阳,之后很多文化包括最早的诗歌《击壤歌》、围棋、华表、戏曲等都在这里产生。”

  始建于西晋的尧庙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5000年文明史的国祖庙。尧庙,殿宇重叠、金碧辉煌,古柏蓊郁参天、庄严巍峨。

  广运殿是尧庙的核心建筑。殿前彩楼西旁悬有“民无能名”四个大字,意思是帝尧功德无量,民众简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殿正中神龛下为尧及四大臣铜铸像。

  祭祖堂内供奉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400余个,均为大姓且占到全国人口比例约80%。如今尧舜禹的后裔遍布四海,近年来海外华人纷纷回国来尧庙祭拜三圣,追寻5000年血脉之根。此外,尧庙还有五凤楼、尧井、“龙凤之脉”、围棋广场等多处景观。

  尧陵,相传是安葬尧的地方。楼阁耸峙,松柏苍翠,在三皇五帝陵寝中最为巍峨高大。

  6月11日,举世瞩目的首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在刚落成不久的尧帝陵景区祭祀广场举行。与此同时,身为尧帝陵景区祭祀区的标志性建筑,国祖圣殿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寻根祭祖之圣殿,尧陵景区国祖殿。

  总建筑面积19360平方米的国祖圣殿主体坐北朝南,为仿汉高台组群建筑形式。尧帝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五帝之一。国祖殿有帝王所应有的规格和气势,大殿采用高台式仿汉建筑风格。依山就势建于高台之上,坐北朝南,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使得这一礼制建筑彰显出帝王的权势和威望。整体形象庄严肃穆、气势雄浑,象征了尧帝天下一家、王权永固的帝王风范。

  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展现帝尧功绩的尧王访贤、命官授时、平治水土、惩治四凶、举舜禅让、划定九州等石刻浮雕。

  大殿由下部高台和上部仿古建筑构成,四面有回廊环绕,景观视线通透。上部主体建筑为五凤楼形式,寓意尧帝及其四贤臣“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中间为大殿,正方形重檐四阿顶建筑。殿外两旁环列廊庑。前部左右各设计一座四阿顶配殿。后设两层望楼,四阿重檐。下部高台内设展厅、休息厅及接待厅等,以满足祭祀膜拜、旅游接待、展览展示等功能要求。整体建筑以灰色、黄色、红色为主,建筑墙体整体外包浅红色花岗岩,象征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尧火德为帝的历史史实。屋面采用传统金黄色琉璃瓦覆顶,象征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尧帝“其仁如天”的高尚品德。整组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礼制建筑特点。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姑射山风景区位于临汾城正西吕梁山南麓,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树木蓊郁、地貌奇特,风光秀丽。这里还是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一洞房。相传上古时帝尧巡视,路遇鹿仙女,二人一见钟情,在此山洞成亲。成婚当夜,对面的蜡烛峰红光辉映,留下了洞房花烛的美好典故。洞房成亲也由此开启了婚俗文明的新时期。

  4700多年前,尧建都临汾,统一华夏,开启上古社会文明之门。为昭示帝尧创始文明之功,展现中华历史渊源,尧都区人民政府创建了大型纪念建筑——华门。华门,亦称华夏文明之门,正面三门鼎立,象征尧舜禹文明先祖。

陶寺观象台 邱小林

  帝尧之都 最初中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历经四十载沉浮,2017年12月8日,中华文明探源陶寺遗址考古终于登上了世界考古论坛的领奖台,获得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的“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

  早在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务院新闻中心就举行了“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了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收获,展示了近40年来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果;2017年12月2日,一个更大的喜讯传来,国家文物局批准将陶寺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说,临汾陶寺就是尧的都城,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近些年,有关“最早中国”“最初中国”的讨论逐渐成为相关研究中虽歧义纷呈却绕不开的一个热点。

  “‘最早’和‘最初’二者虽然都是探讨‘中国’开始形成或最早出现的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最早中国’更偏重于时间节点,‘最初中国’强调的是一种最初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领队高江涛告诉记者,“我个人以为称其为‘最初中国’要更合适一些。”

  随着近些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与实施,对作为重要中心性都邑的陶寺遗址给予了重点的聚落布局考察,确定了中期大城、宫殿区及宫城、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中期大型墓地及中期小城内的观象台基址,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使得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出来。

  在高江涛看来,陶寺遗址近四十年的考古发现表明,以陶寺为代表的陶寺文化时期其社会已经进入了国家阶段,而陶寺正是当时的都城所在。陶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特别是与之后的二里头国家形态相比,陶寺的国家形态显然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如果将“最初中国”比拟成一个人的话,公元前4000年仰韶时代各史前文化区都在文化母体中孕育“中国”;至龙山文化晚期,以陶寺为代表的陶寺文化社会形成了“最初的中国”;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此时的“中国”已是十多岁的“儿童”,是成长起来的“中国”。因此,陶寺应为“最初中国”之都。

  记者了解到,陶寺遗址自1978年经由中国社科院考古队会同当地考古人员发掘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第一步发掘出古墓群,以及规模较大的王者大幕,由此传导出阶层分化、国家初创的可能性。经碳十四测定,基本与帝尧时期吻合,使帝尧走出虚幻的传说,进入信史。第二部发掘出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以及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由此实证城市初具规模,尧都平阳确凿无疑。第三部发掘出世界最早的观象台,证实了《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也证实了指导我国农业耕种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在那时已初步形成。2016年11月,联合国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将我国的“四大发明”拓展为“五大发明”。

  最重要的是,从陶寺遗址发掘的成果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最早的国家初步形成,国家文明的曙光在尧都平阳升起。

  因发现距今十多万年古人类的三枚牙齿和一块右顶骨化石而命名为“丁村人”;发现石制品1万余件,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类型而命名为“丁村文化”;发现更新世时期典型哺乳动物化石近三十种,是我国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襄汾丁村是目前我国少有的一村拥有两处国保单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1961年,丁村遗址(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丁村民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丁村文化陈列馆里,保存的实物、图片和文字等宝贵资料,系统地展出了丁村遗址发现、发掘,以及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向游客展示了古人类生活的更新世时期的气候、地层、动植物变迁、演变发展的过程。

晋国三晋字牌楼

  晋唐故地 三晋源头

  山西,特别是晋南,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独立起源、绵延不断的核心地区之一。从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丁村文化到新石器时代的枣园文化、陶寺文化,再到曲村——天马时期,经过了长达一百多万年的衍生、成长、融合,晋文化就是在这片深厚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晋园,途经108国道,距离18公里,大约用时25分钟;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途经京昆高速,距离88公里,大约用时1小时20分……”这是源自晋国博物馆一声温馨提示和友情链接——景区内设有醒目的周边景点导览提示牌,图文并茂精准清晰地标注出曲沃本地和周边地市16个推荐景区的路书信息和自驾用时。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与禁锢,坚持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景区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晋文化的源头是晋国文化,那么这个立国660余年,历经38位国君,在春秋时期一度雄霸中原的泱泱大国,文化源头又在哪里?在晋侯墓地被发现之前,始终都是一个谜团。”晋国博物馆工作人员陈晶敏告诉记者,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邹衡、李伯谦等考古学家的主持下,才在今天曲沃的曲村——天马遗址开始了大规模的正式发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晋侯墓地浮出水面,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了从晋国第一代国君燮父开始的九代晋国早期晋侯及夫人墓,从而揭开尘封了3000年的古晋国的神秘面纱。晋侯墓地出土的九组十九座晋侯及夫人墓,十座车马坑,以及青铜器、玉器、骨器等1万余件珍贵文物,为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实证,同时也证实了曲沃及其周边就是晋国早期都城所在,是名副其实的三晋之源。1992年至1993年,晋侯墓地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1年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备受世人关注。

  山川有灵,大地有性,湮没千年的晋国始封地和早期都城之谜随着晋侯墓地的逐步发掘而得以揭开,三晋大地的历史源头与文化的血脉也自此清晰起来。

  “三千年岁月峥嵘,晋国,这个曾经驰骋于中原大地的大国,已经在历史的尘烟中消隐了。然而这些精美绝伦的晋国奇珍、规模庞大的墓葬遗迹、气势恢宏的车马坑,却让我们在3000年后的今天得以一窥古人风貌,回望那段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历史,感受璀璨的古代文明。”晋国博物馆馆长孙永和动情地对记者说。

  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兴建的晋国博物馆,是我省首座遗址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晋文化专题博物馆,于2014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晋国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93平方米,展厅面积共8985平方米,分为晋国历史文化展厅、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厅和晋侯墓地遗址展厅,其基本陈列“唐风晋韵——晋国历史文化及晋侯墓地遗址展”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2017年12月,晋国博物馆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说到晋侯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鸟尊”“晋侯稣编钟”“玉组配”和“车马坑”。这些令人称奇的珍贵文物和遗迹,默默见证了古晋国的繁盛,无声诉说着古老的历史。

  鸟尊出土于晋侯墓地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墓葬,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在凤鸟的背上,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成为鸟尊器盖的捉手。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凤鸟的双足构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像装饰,鸟尊整体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尤其是在鸟尊的盖内和腹底内部的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了墓主人就是改唐为晋、开创晋国历史的第一代国君燮父。

  晋献侯稣陪祀车马坑是晋国博物馆遗址展示大厅的核心。记者了解到,车马殉葬制度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地位越高的人,随葬的车马器越多。而晋献侯苏的陪祀车马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5米,陪葬车辆48辆,有战车、辎重车、礼仪用车、生活用车几种类型,几乎囊括了西周时期所有的车辆类型,陪葬战马至少105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

  与秦始皇兵马俑的陶马、陶俑不同的是,这里的车、马均为真车、真马,而且比秦始皇兵马俑的年代要早600多年。晋献侯稣陪祀车马坑是西周车马殉葬制度的集中体现,也说明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贵和当时晋国国力的强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景区提供)

  记者 王小庚 李卫红


  只需两天半 玩转根祖游

  对头一次造访临汾的游客朋友而言,如何在确保出游体验的同时,遴选一条省时、省力、省心的根祖游游玩线路,就成了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小编不才,费尽思量,为读者朋友奉上一份简易版非专业的临汾根祖游旅游攻略,仅供参考,切莫较真。

  DAY1:大槐树、华门尧庙一日游

  自驾游方案:从临汾市区出发,沿滨河东路一直往北行进约30公里即可抵达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公交出行方案:洪洞县城至临汾市区的301路纯电动公交车现已开通,其中复古造型的“铛铛车”重磅推荐。

  建议游玩时间:走马观花的话两个小时足矣,如果不想错过景区内的例行演出,可以再顺延一到两个小时。

  特色美食推荐:洪洞饽糕 洪洞麻托 洪洞酥肉面

  吃饱喝足以后返回临汾市区,下午稍事休息后可以在城南的尧庙和华门景区转转,预计用时两个小时。晚上可以大快朵颐品尝一下临汾当地的特色美食——牛肉丸子面。

  DAY2:晋国博物馆、陶寺丁村一日游

  自驾游方案:驱车上大运高速转陵侯高速,或全程G108到达。时间大概为1小时15分钟。

  晋国博物馆建议游玩时间两个小时,参观完毕后可以返回曲沃县城饱餐一顿或者直接开赴襄汾县城解决午饭。

  特色美食推荐:襄汾油粉饭 襄汾羊肉锅子 曲沃羊汤 曲沃饸饹面

  下午赴襄汾陶寺遗址和丁村遗址(包含民居)参观,用时两个小时。参观完毕后沿滨河东路襄汾段返回临汾市区,用时半个小时左右。

  DAY3:尧陵半日游

  尧陵景区距离市区超过30公里,自驾游大约需要1个小时左右。目前尧陵景区一期、二期都已对公众开放,建议游玩时间4个小时。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