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肩负使命召唤 依法履职尽责

2016-10-11 09:59: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肩负使命召唤 依法履职尽责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殷殷期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临汾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走过了春华秋实的五年。

  这五年,在中共临汾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在应对挑战中发展、推进转型中前行,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我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法治临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折射出市三届人大常委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次次专题调研的开展,一条条代表建议的办理,浇灌出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知责奋进的丰硕成果……这五年,平阳大地激荡着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铿锵足音;这五年,平阳百姓感受着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推动省委、市委重大决策实施和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着力点,依法履职、科学履职、主动履职,把人大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赞美汾河的诗句传诵千年。汾河,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亘古荣光,也寄托着三晋儿女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梦想。

  大美汾河看临汾。仲秋时节,漫步于临汾百里汾河的长廊之上,仿佛置身于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河岸宽广、绿树成荫,亭台楼榭,灯火阑珊……“以前的汾河滩,河道脏臭,现如今清波荡漾,节假日来转转,感觉心情格外舒畅。”在汾河岸边生活的人们谈起这里的变化,禁不住喜上眉梢,言语间满是今朝远胜昔日的感慨唏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立市、环境当先是建设美丽临汾的思想引领,也是“两山论”指导下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载体,更是市委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鲜明路径。2011年,市委作出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的重大决策,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把监督和支持这一宏大工程建设作为三届人大工作的重点,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便审议通过了监督检查实施方案。五年来,常委会始终高度关注,持续监督推动,先后8次组织组成人员、省市人大代表深入开展视察、调研,4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就规划编制、园区建设、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重点工作提出审议意见。自2013年起,坚持每季一督查、每次有主题,就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旅游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开展督查,监督推动工程建设。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2015年,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又作出《关于设立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的决议》,使“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汾河生态资源永续保护、持续发展、造福子孙,为推动决议实施,常委会听取审议保护区机构设置、规划编制等专项工作报告,就保护区生态绿化、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和大气环境治理进行督查,提出意见建议50多条,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保护区依法有序健康发展。

  “胜日寻芳汾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今天的汾河,恰似一条剔透晶莹的玉带环绕在城市中心,河岸两侧数不胜数的秀丽景观见证着汾河的“华丽转身”,也见证着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在推动“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和“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建设中的不懈努力。

  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全市经济发展走势,坚持定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支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连续五年听取审议计划、预决算、审计及查出问题整改报告,提出进一步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意见,要求市政府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振兴和民营经济发展“三个突破”,是破解要素制约、激发发展活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举措。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先后听取审议金融振兴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实地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并以督办代表建议为抓手,提出要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加快资本市场发展;要破解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困难、发展环境欠优等瓶颈制约,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推动煤炭资源整合、重点工程项目、公路交通建设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组成多个专题询问组,进企业、到工地、看园区,在深入开展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加强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有力推动了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

  以人为本 民生优先 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城市越来越靓丽了,道路越来越宽阔了,空气越来越清新了,好转了……”现如今,在临汾市民的眼中,这样的好消息接踵而来,而这种幸福的感觉,离不开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强力实施,亦离不开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心系百姓”的情怀担当。

  “邦以民为本,万事民为先”。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致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做到民有呼、我有应,民有需、我有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出行难、停车难成为广大市民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地对市区交通道路管理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审议通过了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并成立市区道路交通整治督查组,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深入市区拥堵路段实地调研,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分析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下,市区主要交通路口拥堵问题得到有所缓解,人车混行现象有效遏制,违章违规行为得到治理,交警队伍管理和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食药监局等9个部门开展调研,并深入24个基层单位了解情况,通过深入开展重点场所食品安全、滥用食品添加剂、肉蛋奶等重点食品的专项整治,全社会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普遍提高,部门监管力度明显加大,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入园难、入园贵是影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市人大代表连续多年提出建议,市三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强力推动解决。

  通过持续跟踪关注,跨年监督问效,“入园难、入园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更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环保治理,重点推动全市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市区空气综合质量指数、PM2.5浓度同比明显下降,二级以上天数同比增加;全市自来水PH值及相关指标符合国标要求,人民群众喝的是安全放心的水。

  不辱使命 依法履职 推进法治临汾建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法治临汾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推动法治成为全社会最大公约数。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2016年1月20日上午,在临汾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的会场上,6名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面对国徽,向宪法庄严宣誓。这是临汾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新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过程中的一个剪影。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根据全国、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决定和实施办法,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新任命的53名国家工作人员公开向宪法宣誓。通过庄严的仪式化表达,激励新任命人员更加尊崇和敬畏宪法,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宪法的忠实信仰者、自觉实践者和坚定捍卫者。

  2015年3月,全国人大根据中央精神就《立法法》作出修改,将地方立法权扩至所有设区的市。市三届人大常委会随即把申请地方立法权作为当年工作重点,有序开展立法权申报、机构筹建、人才摸底、立法知识培训及立法需求调研等工作,并顺利通过立法评估。立法权与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一起,标志着我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更加完备、法治临汾建设取得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认真执行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决定》,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着力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对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42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保证了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

  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源于公正,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基础,司法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司法公正。常委会开展对司法公开的重点监督,以司法公开倒逼法官素质提升,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开展对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强化法律监督”情况的重点监督,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监督—反馈—整改”的方式,依法督促检察机关从案件入手,努力解决影响司法行为规范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法律执行监督,听取审议公检法部门专项报告,提出审议意见,强调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完善机制 优化服务 全力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认真督办代表建议,代表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强化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完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机制,着力在建议“提得好、交得准、办得成”上下工夫,从采取集中交办、重点督办、对口催办等措施到实施“三公开两见面”办法,使代表建议办理力度逐年加大,质量显著提高,实效明显增强。

  五年来,常委会共办理代表意见、建议741件,重点督办70件,使代表的真知灼见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推动解决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等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基固本 提升能力 全面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好人大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把抓好自身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强化素质、规范运行、正风肃纪、凝心聚力为抓手,推动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人大机构有效加强,县乡人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逐步健全,人大干部活力不断增强,为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了组织保障。

  扎实开展思想教育。市三届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确保人大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市三届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前提,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和“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夯实人大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着力加强对县(市、区)、乡人大工作指导。市三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县乡人大工作,组织召开了制度建设乡宁座谈会,推动全市17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配齐了专门的常委会会议室,全部采用电子表决系统,彻底改变了举手表决的现状;加强对县乡人大工作的业务指导、法律监督和工作联系。2015年,常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精神,召开了市、县、乡三级人大座谈会,提出了加强县乡人大工作的措施。中共临汾市委转发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全市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县乡人大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回首过去,成果辉煌;展望明天,任重道远。临汾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397名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一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把我市人大工作和法制临汾建设推向前进,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新业绩、铸就新辉煌!

  记者 邱睿 景文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