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日报小记者:重温文学经典 争做翩翩少年

2020-03-28 09:56: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请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请抢答……”3月9日、13日、20日,小记者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网络挑战赛的初赛、复赛、决赛先后开启,500多个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成了本次赛事的主考题,挑战赛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进行,答题方式为抢答模式,百余名小记者过五关斩六将进行了一次古代文学常识的挑战之旅。

  初赛重温文学经典

  “中国四大发明分别是?”初赛战鼓刚刚敲响,数名小记者便踊跃按下“申请发言”的抢答键,但勇气可嘉的他们没能回答正确,只能眼看着10分被准备充分的小记者收入囊中,望“屏”兴叹。

  随后,从四书五经到唐宋八大家,从长江三峡到长城三关,从历史朝代歌到四大名著,从二十四节气歌到十天干十二地支,从唐诗宋词到歇后语,小记者们酣畅淋漓地遨游在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长河中,小记者团老师也是做足了准备,每一道题抢答结束后都会做延伸讲解,让小记者们知其一更知其二。

  经过3个小时的抢答和讲解,紧张的两场初赛,35名选手胜出并进入复赛。

  复赛唱响家乡文化

  为了达到比赛效果,小记者团老师将复赛题库进行更新,增加了很多家乡历史文化知识。

  从最早中国到帝尧建都,从春秋晋国再到大汉雄风,从平阳名人到文化城市,都成了复赛题库中的“主角”。让本次挑战赛不仅帮助小记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更能巩固家乡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临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辉煌诗篇,培养临汾少年的家乡荣誉感。

  “中国现存完好的元代戏台一共有7座,其中临汾有多少座?临汾又被称作什么之乡?”问题刚刚抛出,瞬间有20多名小记者在直播平台上申请发言进行抢答。“临汾一共有5座元代戏台,还被称为锣鼓之乡、戏曲之乡、剪纸之乡。”小记者郑雨桐显然是有备而来,不仅答案标准,还胸有成竹。“老师,我还知道,咱们晋南的威风锣鼓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浮山剪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到郑雨桐的回答,直播间其他的小记者也纷纷在屏幕上打出大拇指为她点赞。

  与此同时,小记者团老师为小记者们普及了家乡的文化知识:临汾也被称为戏曲之乡、梅花之乡,而我们的地方戏为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流传于晋南一带,在临汾和运城两地民间更是风靡一时。临汾还是中国地市中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奖殊荣最多的地级市。

  随后,跟着最早龙的雏形,小记者们又经历了一次最早中国演变之旅,跟着晋文公,重温了春秋晋国霸业的雄伟气魄,还在“三百成语出曲沃”的成语之乡进行了“隔空切磋”,可谓收获颇多。

  “老师,一道题我记满了一页的笔记。”隔着屏幕,好学的小记者边听边记,在屏幕上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老师,我没有准备充分,抢答上了却回答错误,以后一定要更加认真学习。”小学二年级的任舒娴经过两场比拼,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有内涵有思想的少年。

  决赛过招招招过瘾

  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拼杀”进入决赛的15名选手,各个身怀绝技。

  “孩子一下网课就扎进古代文学常识题库中刷题,还说有挑战才更刺激。挑战赛的形式更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在切磋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小记者任靖彤妈妈说。

  决赛的题库也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小记者团团长赵玉峰表示,在搜集整理题库时就要多整合、多延伸相关知识,如从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延展到当时的盛唐,从而感知当时盛唐的文化、文明与繁荣;从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延展到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由盛唐转为中唐的那段沧桑历史。希望这样一次历史文化的串联,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古人先贤的风采,也感知朝代发展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古代教育家的语录?问题抛出,小记者们的答案已不仅仅局限于“答案本身”,除了回答“孔子”外,还会告诉老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说的话,这些话全部收录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之中,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决赛场上,选手们已是身经百战,一般文学常识已不在话下,但历史朝代知识与地理知识还稍显薄弱,同时近现代文学常识也有待查缺补漏。如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最长的河,流经哪些省份却难倒了多名小记者。

  “经过这次挑战赛,我才发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吾辈必须努力。”每次考试都位居班级鳌头的小记者范紫妍说,“人的一生都应该是学习的一生。”

  记者 赵俊 实习记者 李晨珊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