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不松劲 奋力奔小康 ——写在临汾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

2020-02-29 08:59: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月27日,省政府发布了批准广灵等16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我市永和、大宁、汾西3县位列其中。至此,我市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标志着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2014年以来,永和、大宁、汾西3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加大资金投入,狠抓产业发展,着力补齐短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永和县、大宁县、汾西县贫困发生率均大幅低于2%的退出标准。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7%),贫困村退出率、农村低保入保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均为100%。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山西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经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和省委督导组评价、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和社会公示,永和县、大宁县、汾西县均达到贫困县退出的相关指标,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经省政府研究,批准我市永和、大宁、汾西3县退出贫困县。

  临汾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作来抓,坚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重大部署,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统筹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持续强力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凝聚各方力量攻坚深度贫困,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是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永和县围绕抓党建促脱贫、促乡村改革、促乡村振兴“一抓三促”总体思路,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进干部驻村帮扶“六大行动”,深入开展到乡进村入户“必问必看必查必纠必知”、干部进村入户“十帮扶”、主要领导干部驻村深度剖析研判等活动,着力补齐短板、完善薄弱环节、夯实工作基础。78个贫困村县级领导包联“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第一书记”78名、79支驻村工作队(包括非贫困村新乡村)、257名驻村队员,以及全县3326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支队伍”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每月17日统筹开展“永和扶贫日”“主题党日”“党建共建日”三位一体活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了脱贫攻坚战线上的精锐力量。

  改革创新是攻坚深度贫困的特色路径。作为深度贫困县,面对生态环境差、自然资源缺、贫困人口多的县域实情,大宁县委、县政府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变压力为动力,创造性地实施购买式造林,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使改善生态环境与脱贫攻坚实现有机地融合,创造了生态扶贫的大宁模式,成为改造荒山、改良生态、改变贫困人群命运的最有效方式,走出了一条靠“改革创新”攻坚深度贫困的大宁特色路径,探索出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资产化管护、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探索建立森林市场等9条有效实现途径。购买式造林这一创新举措,破除了体制机制的弊端,突破了利益固化的藩篱,活化了农村资源要素,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村民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不仅提高了群众植绿护绿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绿化成效,增加了百姓收入,赢得了群众认可,绿了荒山,美了村庄,富了农民。

  产业支撑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汾西县结合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生态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按照“1+X”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肉鸡、核桃、玉露香梨、光伏、“一村一品一主体”等产业。以肉鸡产业为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洪昌养殖有限公司,累计建成肉鸡养殖大棚373个,肉鸡年出栏5000万只,产值13.5亿元,纯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190元。带动贫困户直接务工107人,带动1万余人参与养殖、防疫、运输、屠宰等工作。以其他产业为补充。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县核桃总面积19.6万亩,挂果8万亩,年产值6000万元,纯收入5280万元。紧跟生态转型的发展要求,建设户用、村级、联村和企业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全县光伏总装机容量186.7兆瓦,实现贫困村村级光伏全覆盖;光伏产业年收益2.2亿元,扶贫收益6300万元,惠及全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37元。大力扶持玉露香梨产业发展,全县共发展玉露香梨1.2万亩,挂果面积4000亩,年产值3200万元,纯收入2000万元;制定《汾西县“一村一品一主体”特色产业项目巩固、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采取书记县长亲自决策定方向,分管领导具体制导定方法,乡村主导调研考察定项目,部门联审严格政策定扶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做产业“四定一做”的办法,使产业扶贫工作迅速推进。目前全县共发展黄粉虫、食用菌、小杂粮、苦荞等“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项目92个,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累计分红522万元,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帮扶”的目标。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完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扣全市脱贫攻坚“交好一本总账,突出三大重点,抓好六项工作,打造三大亮点”的工作思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同时,通过统筹各类资源,精准帮扶,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等措施,坚决打好剩余贫困人口“歼灭战”,确保实现决战完胜。

  在2月13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董一兵指出,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已有战果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尽锐出战,攻坚深度贫困,攻克最后堡垒,确保实现决战完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云峰要求,要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重点抓好产业扶贫、“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整改、边缘户脱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工作,让农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疫情之下,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为此,我市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举措,确保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脱贫攻坚战。

  2月28日,我市脱贫攻坚领导组出台[2020]1号文件,要求各县(市、区)脱贫攻坚领导组、市脱贫攻坚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部署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组织实施好《临汾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措施》。资金补贴是其中的有力举措。补贴惠及众多助贫益贫项目,旨在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助贫益贫产业复工复产等,确保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

  记者 乔卫东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