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里拓富路
技术培训全覆盖
农光互补新路径
优质苹果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吉县总面积1777平方公里,辖3镇、5乡,77个行政村、567个自然村,总人口11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
近年来,吉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以及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大力实施“1236”战略,围绕“五个一批”,坚持“六个精准”,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吉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是靠什么来支撑呢?“1+X”产业支撑体系是吉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
“1”即发展苹果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筑牢全县80%以上农民的脱贫致富基石。
吉县是全国苹果优生区,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苹果是吉县的“名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县苹果种植已达28万亩,年产22万吨,产值近10亿元,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7.12亿元。苹果产业累计带动全县8万余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深化产业园区牵动,奠定产业带贫益贫“新基础”,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龙头企业驱动,创新产业带贫益贫“新模式”,引导省级龙头企业吉县壶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家政式”托管,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通过生产托管,实现了“四化四统一”产业发展目标,每亩增加纯收益560元左右,覆盖建档立卡户374户2000余亩。加强代管代销引动,搭建产业带贫益贫“新平台”,创新公司+合作社+代管代销+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模式,帮助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拓展销售网点,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强化示范体系带动,安装产业带贫益贫“加速器”,狠抓示范园区建设,在“1个样板园,10个精品园,100个示范园”的基础上,设立31个果业废弃物回收站点,以奖代补,回收反光膜1100吨,发放奖补资金200余万元,吸纳300余人从事废弃物回收工作,增加了劳务收入。优化技术体系联动,打造产业带贫益贫“生力军”,在创建“1个专家库,8个技术组,80个指导队”的基础上,下派150余名技术人员与630余户建档立卡户结对帮扶,每年组织广大果农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果农1万余人次,实现技术培训全覆盖,解决了生产技术缺乏的困难。
“X”即因户施策、多元发展,帮助剩余20%农民的稳定脱贫。
旅游产业脱贫。以壶口、人祖山为依托,吸纳8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举办“春华秋实”系列活动,带动10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干果经济林脱贫。在西部沿黄乡镇种植花椒2.7万亩,人均增收2600元,带动脱贫2184人;在中部山地栽种核桃5.75万亩,人均增收689元,带动脱贫3800人。
蔬菜小杂粮脱贫。在东部川地发展蔬菜1.4万亩、小杂粮2.2万亩,人均增收2700元,带动脱贫3600人;养殖畜禽36万余头(只),带动脱贫150人。
光伏产业脱贫。全县77个行政村100KW村级光伏发电站全覆盖,建成大型地面光伏电站40MW,年上缴扶贫专项资金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流转土地1570亩,每年获得租赁收益109.9万元,带动脱贫4740人。
生态扶贫。组建了11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达637人,其中造林员454人,贫困户比例达到71.3%,承担造林绿化2.4万亩,投资1570万元,贫困社员户均分配41亩,户均增收9960元,带动增收1295人;2019年,聘用建档立卡护林员464名,发放劳务补助434.6万元,人均年管护劳务补助9366.28元。
务工就业脱贫。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保持3.2万人动态平衡。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已有9216人外出实现稳定就业,按照每天人均120元工资计算,每人每年务工100天可获得劳务收入1.2万元,可带动全县2.7万建档立卡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社会保障脱贫。全县农村低保人口1688户3292人,特困供养390人(含城市特困15人)。2019年,共发放农村低保1689.05万元,特困供养492.31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2.00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6.87万元,大病救助4010人466.24万元,临时救助210.35万元,孤儿救助21.3万元(含2万元助学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13117人1812.15万元,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177.48万元。2019年,吉县为所有建档立卡人口都购买了脱贫(返贫)险,出现返贫风险的全部予以保险扶贫兜底保障,至2020年5月底,已办理赔付6户50895.81万元,正在办理3户,预计赔付金额2.5万元。所有脱贫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吉县扶贫办供稿)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