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闯市场
光伏发电拓富路
蘑菇种植促增收
民俗表演欢乐多
“道德银行”引领乡村新风尚
2018年7月,蒲县率先在全省开展“道德银行”建设,被列入2019年全国扶贫日扶贫论坛典型案例,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道德银行”经验在全市推广;“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2户1109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蒲县坚持精准脱贫、因地施策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生态扶贫项目、教育扶贫工程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农民自主脱贫致富,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效。
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蒲县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指示精神和“六环联动”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打响了一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局部突围战。采取“两靠、四进、五不选”集中安置选址工作法,全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22户11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户1025人;通过组建群众联建委员会,采取统规自建的模式建成薛关镇常家湾村和山中乡白家庄、堡子河、韩家窑、贺家河5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293户。依托乔家湾乡工矿企业集中的优势,在乔家湾乡中心地段永安花苑集中安置29户,有80%贫困户在周边企业就近从业。
光伏扶贫项目。一是“绿色能源”点亮集体经济的“长明灯”。自2015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投资3261.95万元进行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建成2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电费年收入475万元,为助力全县精准扶贫奠定了产业支撑;二是“阳光红利”照亮困难群众的“脱贫路”。蒲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80%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开展公益岗位扶贫,用于“六大员”公益性岗位工资支出,累计开发公益岗位195个。三是“专业运维”织密电站运行“安全网”。制定了《蒲县村级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20年光伏扶贫收益分配促进增收脱贫工作的方案》等方案,为光伏电站规划、建设、并网、融资等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建设标准。为光伏电站的稳定运行、高效收益提供了保障;四是“农光互补”补出贫困群众“致富光”。将光伏发电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光伏板下的闲置土地来种植中药材(牡丹)、土豆、黄花菜、辣椒、苜蓿等低秆农作物,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扶贫项目。蒲县在全面实施林业生态建设进程中,围绕“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战役”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助力脱贫攻坚“五大项目”,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扶贫工作的开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蒲县特色的增绿和增收双赢之路。一是聚力退耕奖补促增收。建立完善延长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的政策措施,延长补助5年,保证贫困户在上一轮补助政策到期后收入不减。二是聚力生态治理促增收。截至目前,全县成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6家,贫困劳动力432人。三是聚力管护就业促增收。依托国家级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未成林造林地各类管护项目,因需设置森林管护岗位,新增管护岗位80%以上由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贫困人口承担,实现了610户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四是聚力提质增效促增收。通过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技术服务队+农户”模式,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任务5.7万亩,对4年至20年树龄核桃树进行综合管理和高接换优。
教育扶贫工程。蒲县紧盯全县脱贫巩固提升任务,面向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教育先行”行动,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为全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贡献教育力量。落实6类12项资助政策,累计拨付免费、资助各类资金3692.38万元,惠及学生1.3万余人次。
内生动力激发扶贫工程。2018年7月,蒲县率先在全省开展“道德银行”建设,通过“存美德、挣积分、取实惠”方式,引导农民群众零存整取“精神财富”,共享“道德红利”,被列入2019年全国扶贫日扶贫论坛典型案例,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道德银行”经验在全市推广。“道德银行”的成功实践,助力蒲县顺利通过贫困县摘帽的第三方验收评估,并被省政府评为“好”的等级,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破解精神贫困难题,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助力环境卫生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公共卫生清理和维护,村风村貌实现了美丽蝶变;三是培育自立自强意识,带动群众致富。“道德银行”将村民自强行为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鼓励村民自立自强,引导村民逐渐形成致富光荣的新风尚。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三治融合”。“道德银行”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将自治、法治、德治统一于“人”这个核心,让农民成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蒲县扶贫办供稿)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