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薛戌申一家正在打晒药材种籽
临汾新闻网讯 “中药材致富变主业,水气路改造得民心。”襄汾县赵康镇薛家庄村过去是一个基础建设差、产业单一、常年上访的后进村,如今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7月10日,记者走进薛家庄村探索乡村振兴的“密码”。
记者刚进村就碰见养殖户薛志荣,他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悠哉地喂着羊。自5月份开始,村里24小时供应自来水,他终于结束了20年来起早贪黑开三轮车到邻村拉水喂羊的日子,进城办事再也不用掰指头算日子。
原先,村里的生活饮水完全没有保障。家家户户都有蓄水池,一个月集中供水一次,喝水必须精打细算,早上洗脸水放到中午回来擦汗用,再留到晚上洗脚。生活用水尚且如此,农田灌溉更无法保障,要想有好收成,完全得靠天气。
正是因为用水这档子事,搞得民心涣散,村民不相信村委会,连年上访成了家常便饭。没有活水水源、没有增收产业,缺水、缺产业就像一条铁链,禁锢了全村的发展。
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人才。“换干部”是当年赵康镇党委政府放出的第一招,镇上的干部通过察民风、调民情、谋产业等举措,找准制约薛家庄村发展的“痛点”。2016年5月,镇党委委派了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到村任党支部书记。这回,薛家庄村是否有了真正的“带头人”,村民虽质疑却更拭目以待,大家期盼家乡能蜕变。
乡村要繁荣还得靠产业。啥产业能致富?新的村“两委”走出去、引进来决定先“试水”发展黄芩、远志、柴胡等中药材种植,让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学会技术、稳了收益。如此一来,靠产业振兴的路子才能走稳走实。
49岁的王英俊是2016年首批种植中药材的村民。当年秋天种植远志9.6亩,2017年远志籽收益2万元、2018年收益增至7万元,2018年冬天,远志根收益10万元。眼瞅着王英俊种植药材两年半收益19万元,且种植难度低、管理又方便。村“两委”干部看准种植中药材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这一年,全村1357亩耕地,中药材种植总量就超过了80%。全村但凡有劳力的村民都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如今,67岁的张苏林也成了药材种植新生军,心劲可大了。他在地头一边用机器吸远志籽,一边跟记者唠嗑:“我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方便,现在村子发展中药材,干活轻松收益还稳。去年8月份种植远志3亩,到现在远志籽已经卖了一万元了。”站在一旁的薛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高麦生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中药材种植不管是前期整理土地、移栽、除草,还是后期管护、丰收挖掘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可以为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在村中心广场上,村民薛戌申一家正在打晒药材种籽,问起收成如何,他高兴地说,2018年7月种植远志4余亩,今年光籽就卖了3万元。
如今在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下,中药材产业已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彻底解决了村民种植中药材的后顾之忧。
村民生活美还得基建好。“今年4月初,通过半个月的动员,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全村的水网、煤气入户改造,给便民生活‘添柴加力’。”高麦生说,“把道理讲透,把愿景讲明,把政策讲清。大伙儿心不堵了,人心齐了,劲往一处使,才能办成事。”
村里水通了、燃气通了、路灯亮了,村民赵永军一家换上了燃气灶,干净整洁又方便,他拍手叫好,点赞村“两委”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今,站在田埂上,满目的中药材如画一般;走在乡村路上,现代化的基础建设令人耳目一新。透过薛志荣、王英俊的生活,观察薛家庄村的变化,不难发现: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而来。
记者 祁欣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