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汾西县团柏乡堡后村,听“第一书记”刘英华讲当地的产业规划,很有“嚼头”。初到村里时困难重重,找到“病症”后重点突破,务实兴业并步步做强……村子以前如何、现在怎样、未来何去,这些在刘英华的讲解下格外清晰。他的语速很快,采访时,大家都说刘书记“啥时候都有激情”。
那么,堡后村是如何务实兴业步步做强呢?12月21日,记者前往堡后村记录那里的“振兴故事”。
刘英华说话快,工作节奏也快,带动村子的发展速度更快。还记得2018年底,受市应急管理局委派,刘英华来到了堡后村扛起“脱贫担子”,他用一周时间全盘吃透整村的工作,并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堡后村基础建设做得好,先医好村里的‘顽疾’,同步发展乡村产业。”
村里的“顽疾”是啥?700亩的土地撂荒原因是先前土地修整不妥,导致地面坑洼不平,村民无法耕种而撂荒。这事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要想民心齐,就得为村民办实事。”刘英华办事干脆利落,他和驻村工作队长郭文富合力,用一个月的时间协调相关部门顺利实现700亩地平整后的集体流转。眼瞅着刘英华办了件大事。村民打心底里佩服这“第一书记”是个实干家。
紧接着,刘英华又开始研究,村里常住人口多是老弱病残,啥产业适应村里的发展?凭借着在吉县驻村工作的经验,他最先想到了发展芦花鸡养殖。可现实“阻力”来了,村里完成易地搬迁后,各家的院子都不大,芦花鸡仅能在家少量养殖,很难形成规模。
话说,挣钱靠积累,捎带养殖总能贴补家用。刘英华6月中旬提出养殖芦花鸡,7月份就联系公司运来鸡苗。为彻底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他跟公司谈妥,由企业提供鸡苗发放村民,6个月传统养殖出栏后自行销售,销售不了企业回收,最后村民再支付鸡苗成本。
村民兴奋地领回鸡苗后,刘英华又开始寻思更有持久力的发展项目。没承想,一碗白皮面吃出了产业的雏形。
去年秋天,刘英华常态化加班后,错过了饭点,他随手在厨房拿了一包挂面下锅,眼看没有下饭的菜,他便去村里的超市买了一包油泼尖椒拌面。此时的他早已饿得发慌,几口囫囵一吞,一大碗面就吃完了。他随手拿起油泼辣椒看包装厂址居然是邻省的一个县。他兴奋地拍着桌子,“别人能发展的产业,咱也能干成。”
隔天中午,在村委帮灶的贫困户候申梅炒了一锅自制的酸菜,飘着葱花辣椒的酸菜香惹得大家伙直流口水。刘英华站在一旁顿时来了想法,“咱村发展酸菜试试,这原材料芥菜,自家地里能种,投资小、易操作、风险还低。大家伙谁干?我负责对接销路!”
说干就干,刘英华立下“兜底状”,候申梅积极带头创办汾西县雪梅堡后酱菜厂。这回,酱菜厂的创办引来年过七旬的打工者。从芥菜采集、加工到腌制入缸,所有环节都有全村贫困户参与完成。74岁的张海香万万没有想到,这把年纪还能领上工资,是驻村工作队给了他们快乐的晚年生活。
酱菜厂的创办,不止生产酸菜,还有西红柿酱也是主打产品。
可计划远赶不上变化,本以为50缸酸菜趁着春节期间销售,没想到一场疫情打破整体发展思路。酸菜、西红柿酱滞销了!
这次,刘英华兑现诺言,决定自掏腰包全部“兜底”,亏损自行承担。考虑到疫情期间买菜难,他将酸菜分装挨家挨户发到村民手中。同时,还将西红柿酱、酸菜各1500箱捐赠市传染病医院。此时的村民也齐上阵,义务跟着刘英华一起干,将酸菜产业支撑下去。
有了年初的教训,刘英华的酸菜发展思路更稳了。他决定从深加工上入手,升级酸菜制作手法,并提前对接好销路。
今年秋收后,候申梅和村民早早开始准备,在自家地里种上芥菜以备厂里使用。现下,他们在产品的研发上,狠下功夫,稳抓酸菜品质。
12月19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刘英华跟永辉超市初步达成了合作协议。待加工产审批手续全部完成,预计2021年1月底,110缸酸菜原材料正式上线投入生产。
为更好实现产业发展,村里成立了山西省汾西县晋垣酸菜加工专业合作社。眼下,堡后村的三年富民目标已在酸菜厂里亮相:“全村产销十万件酸菜、养千只繁殖母牛。”刘英华脱口而出,下一步全村的产业规划,以酸菜加工为引领,发展母牛养殖,同时实现土地调产,春种玉米、秋种芥菜,进而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发展持续向好的堡后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有效辐射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村里也明确定了产业扶贫的思路,培育成熟的产业参与扶贫攻坚。
如今,堡后村产业扶贫路子更宽了,特色产业扶贫路子在全村铺开。该村在扶贫事业中成功地用“小产业”撬动“大扶贫”的蝴蝶效应已经形成,在扶贫产业的作用下,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等不得、致富盼不来,必须把激情倾注在土地上,把热情奉献给乡亲们。
现在的堡后村,短板补齐了、基础打牢了、干劲上来了,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换来幸福生活。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