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护士给孩子进行PICC冲管维护
临汾新闻网讯 7月11日15时30分许,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简称NICU),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霍州市某医院,一名剖宫产足月男婴,体重3150克,患有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急需转院……”病情就是命令,医生柳丽娜和护士祝琳迅速行动,乘急救转运车,奔赴抢救生命一线。
16时30分许,急救车到达霍州某医院。此时,孩子全身发青,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危在旦夕。柳丽娜和祝琳立即给新生儿上了CPAP呼吸机,简单和当地医院的大夫进行交接后,马不停蹄地往回赶。
17时50分许,急救转运车呼啸而至。两个多小时前,刚呱呱坠地的小生命,被迅速送进重症监护室。
“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活性剂……上呼吸机……严密观察呼吸改善情况……”NICU抢救室内,医生焦微红、护士长郜芝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救治。在办公区,刚办完交接手续的随车护士祝琳一边整理刚才转运时的车载保温箱,一边告诉记者:“幸亏我们及时赶到,否则孩子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医院的急救转运车是全市唯一的移动‘NICU’,随行大夫在车上就可以进行一切必要的抢救工作,为患儿的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从接诊到出诊再到全力以赴实施抢救,这就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日常工作,刚才的情景只是他们平时工作的一个缩影。
市妇幼保健院是我市唯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也是我市唯一危重新生儿急救中心,还是我市唯一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和转运的医疗单位,承担着全市17个县(市、区)的危重新生儿急救和转运等任务。
该院的新生儿科是我市重点学科之一,而重症监护室更是新生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症监护室内,一个个保温箱犹如一张张特制的小病床,里面都有一个正在治疗的小生命。“来到这里的新生儿大多是早产儿,还有的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畸形儿等。”郜芝华介绍,“这个是上周从外地转运来的超早产儿,孩子来时体重仅有980克,胎龄28周,患有肺透明膜病……正在接受脐静脉置管技术治疗,需要将一根细管通过婴儿的脐静脉血管,一直插到离心脏最近的一根大静脉上,该技术要求极高。”
目前,该院开展的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综合管理技术、呼吸支持技术、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技术、神经重症监护技术(全身及头部亚低温疗法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ICC)等新生儿救治和护理技术,已经改变了多年来我市新生儿患者病情急、变化快、极危重以及转运过程中极易发生危险,甚至致死的局面。
除了在医院对危重新生儿进行抢救外,转运也是十分危险的阶段之一。有时候,病情突然加重,转运车上就得进行和重症监护室一样的操作。
医生张雪清楚地记得,去年十一月的一天,她和郜芝华去翼城县转运一名因生产窒息的重症婴儿,返程途中,由于大雾天气,能见度极低,他们只能放慢速度。可是孩子的病情突然加重,他们立即在行进中实施抢救。偏偏行驶到下高速的岔口时,前方突发一起交通事故,司机一脚急刹车,正在专心救治的她们猝不及防摔倒在车厢。幸亏转运车上的保温箱和其内的孩子是用胶带和绑带固定的,孩子毫发无损。“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爬起来先看孩子受伤了没。就这样,我们还是一路不停地捏复苏囊,帮助孩子人工呼吸,将孩子安全送回了医院……回家后才发现膝盖和胳膊肘都磕破了。”张雪回忆说。
7月12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市妇幼保健院,见到了该院副院长、新生儿科主任刘国华。“经过亚低温治疗等一系列措施的抢救,昨天下午霍州转来的那个孩子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目前正在进行视频脑功能监测,孩子的生命体征平稳。”刘国华说。
刘国华介绍,近两年来,随着两孩政策放开,产科压力陡增,新生儿科诊疗病例数也随之增长。相比以往,新生儿疑难杂症明显增加。翻阅病史,妈妈是高龄妊娠者不在少数。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2000克的新生儿算大的,最小的仅有760克;孕周出生28周的新生儿算晚的,最小胎龄仅有26周;新生儿危重疑难程度可见一斑。诊治每名“迷你宝宝”,都要耗费医护人员的巨大心血。从方案制定、用药剂量,再到护理,每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医护人员的精神无时无刻不保持着高度集中。尤其是出生时才1000多克的早产儿,呼吸、循环都需仪器辅助,医生按照治疗方案,为这些婴儿插好管子、装好监护仪器,每个步骤都需要细巧的技术和极大的耐心。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门口看到,前一日下午救治的孩子的爸爸正在激动地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恰在此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市区某医院,刚出生的早产儿呼吸困难……”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们为了又一个家庭的新生,再度紧张忙碌起来……
记者 郝海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