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用一颗初心守一份情怀致中国医师节

2019-08-20 09:20: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医乃仁术、厚德笃行”。医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他们秉承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用行动践行着中国医师誓言,护佑着生命的尊严。

  因为热爱,他们面对非议从不放弃,面对失败从不气馁,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为勇敢,他们与死神抗争从不退缩,向体能挑战不知疲倦,向极限宣战忘我工作;因为付出,他们一台接一台做手术,面对与死神赛跑的急诊急救,不能像常人一样休息,没有节假日、没有完整的休息日,24小时为生命守候。他们也想对年迈的父母尽孝,也想做称职的父母,也想让自己的另一半感到疲惫和无力的时候,给予温暖和力量……

  “弘扬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国。”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之际,本刊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名长年奋斗在一线的医师们,用镜头和笔记录他们和患者之间的感人瞬间,并向全市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广大医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

  “您是我的定心丸”

  十三年,浮山县李宝贵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临汾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邓俊萍的手机号码。13年间,他因心脏病住过5次院,主治大夫都是邓俊萍。

  十三年,邓俊萍的手机号不曾变过。13年间,她接到李宝贵的电话无数,每次都能让他“安心”。

  2006年,李宝贵开始出现发作性心悸,伴气短、胸憋、胸痛,到临汾市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当时他的主治医生就是邓俊萍。从住院到出院,所有的手续都是邓俊萍领着办下来的,只这一次,他就认定了这个医生,这一认就是13年。

  李宝贵说:“邓俊萍就是我的定心丸,哪里不舒服了,打个电话问问;哪里有疑虑了,也要打个电话问问。”

  邓俊萍说,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拥有精湛医术,为病人制订最好的医疗方案,更要学会体恤患者心理和安抚患者的沟通方法,解病人心病。

  9年前李宝贵因“阵发性心房颤动” 需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听说这药能引发脑出血,他就赶紧给邓俊萍打电话。接到电话,邓俊萍告诉他,如果不服药可能引发脑血栓,后果更严重。邓俊萍给他讲解了药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安全性,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

  两年前李宝贵转为持续性房颤,今年7月29日因心悸、气短无法入睡再次住院,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达不到治疗效果,需房颤射频消融术才能根治房颤。面对李宝贵的犹豫,邓俊萍耐心地从各个角度给他做思想工作,直到李宝贵能从思想上接受先进的医疗技术。

  8月8日,术后第十天,李宝贵身体的各种症状已经明显消失。出院前,邓俊萍反复叮嘱李宝贵,术后3个月有啥别心慌,随时打电话……

  “见见您,我放心!”

  现在每两个月,高学峰都会带上媳妇从40公里外的浮山赶到翼城县人民医院,找风湿免疫科主任张艳华复查一下,拿点儿药。一年多来不曾中断。

  他们之间的故事应该从2018年初说起。

  被反复的腰胯疼痛折磨了好几年的大车司机高学峰,去过很多医院的骨科门诊,医生考虑是股骨头坏死,但不能确诊。病情发作时他都要在床上度过,作为家庭支柱不能开车,养家糊口也变成了奢望。

  “翼城县人民医院有个专家叫张艳华,挺有名,你去看看……”朋友的话,给高学峰带来了希望。2018年3月,高学峰带着一沓厚厚的检查报告找到了张艳华。

  “普通百姓对风湿病认识不足,理解仅限于腰腿痛和关节痛,这些误区使得风湿病误诊、误治现象极为严重。”张艳华说,高学峰单纯地认为,胯疼是骨头有毛病。科室没找对,直接影响医生对他的诊断和治疗。

  高学峰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是风湿免疫病。10天口服药物治疗,病情明显减轻。之后,每两个月定期复查,高学峰妻子因更年期症状明显,也经常找张艳华,这样一来一回,他们之间成了朋友。

  如今,高学峰生活恢复了正常,也跑起了长途运输,每两个月还去一次翼城医院。每次见到张艳华他总是那句老话,“我又过来报到了,见见您我放心!”

  “这病三分靠吃药,七分靠锻炼。”每次来,张艳华总要问高学峰有没有坚持做操。开大车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对病情非常不利。游泳是最好的锻炼,但条件达不到,广播体操简单易做成为高学峰的最佳选择。

  今年春节,高学峰媳妇为张艳华做了一双绣花鞋,这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谢意,更像是亲人间的感情传递。而这双绣花鞋也一直被张艳华珍藏。

范彩霞为患者做胃镜。记者 闫晏宏

  沟通要再多一次

  37岁的范彩霞是临汾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擅长于消化道早癌筛查及治疗,急诊内镜下止血、异物取出术、消化道梗阻支架置入等内镜手术。作为早癌筛查医生,她说,沟通是他们最好的武器。沟通一次,再沟通一次,多说一句话,有时可以改变患者的一生。

  今年1月份,有一名洪洞患者,让范彩霞印象深刻。当同事把患者的胃镜检查报告发给范彩霞时,她正在北京学习,报告显示食管黏膜下隆起、胃黏膜病变,也就是食管有肿物、胃底可能有癌

  变,由于患者做胃镜时不配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内镜精细检查确诊。她马上联系患者家属,但家属在电话中说食管是老毛病了,在其他医院也做过胃镜,没说过胃底有问题,对再次做检查十分抗拒。

  第二天,范彩霞给患者家属打电话,被拒绝了;过了几天,范彩霞一直放不下这个患者,生怕延误了患者的病情,又拿起了电话……面对一个素未谋面的患者,范彩霞在电话里向家属详细介绍了胃癌的危害、治疗方案、预后等知识。

  过了一周,患者和家属终于来到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胃镜中心,并且点名让范彩霞来做超声胃镜和精细胃镜检查。为了让患者更加舒适、配合做检查,范彩霞与麻醉医生、护士一起,为患者做了无痛胃镜。这一次的精细检查,除提示食管黏膜下隆起外,还清晰地显示胃底黏膜明显增厚,考虑早期胃癌,待病理检查确诊。三天后,病理结果显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疑癌变,是癌症,但幸运的是早癌。对于这种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是最佳的选择,诊断性切除有可能根治,而且可以保留胃的完整。

  “范大夫一直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才来做检查的,你说怎么治,咱们就怎么治,我们都听你的!”这一次,家属放下了戒备,完全信任范彩霞。

  患者的信任给了范彩霞很大的鼓舞,镜下切除手术十分顺利,手术病理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黏膜内癌,四周及基地切缘阴性,也就是说,患者的胃早癌治愈了。

  范彩霞说,胃癌发现越早、预后越好,为了帮助群众树立早癌筛查意识,他们愿意一遍又一遍地科普,一遍又一遍地宣教。

  疾控战线的勇敢卫士

  “人生如同写书,翻过写满的一页,是全新篇章。愿你们写出强健的民族体魄,人民生活得更长久;愿你们写出欢乐的心灵,在山花烂漫的原野,同胞在歌唱。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担起最无私的职业,无穷的乐趣,陪伴你远航。”这是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科长梁红云摘录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

  “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担起最无私的职业,履行人民健康卫士的职责!”这是梁红云的座右铭。从事疾控工作23年来,梁红云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努力做一个勇敢的人,去履行人民健康卫士的职责。

  “你好,我们这里发现3例疑似曼陀罗中毒病例,请派人协助开展调查处置工作……”2017年5月27日,刚刚处理完一起疑似诺如病毒疫情的梁红云接到尧都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报告。她来不及歇息,便立即带着科室人员赶赴医院,投入到对曼陀罗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直至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处置,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此时已是午夜时分,暂作休息,又在台灯下撰写调查报告,以便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这就是梁红云普通而又真实的工作写照。

  针对全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特点,为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中来,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梁红云带领科室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学校,深入厂矿、乡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耐心而细致地为老百姓宣讲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为全面建设健康临汾添砖加瓦。

  平凡的工作岗位彰显疾控工作者无私的奉献,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疾控人冲在第一线,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疾控人默默无闻的执著和奉献,而当硝烟渐渐散去,疾控人悄然而退,又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

  做一个认真的聆听者

  李彬是临汾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依赖、强迫症以及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等多种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李彬对患者的服务理念是“首先要做一个认真的聆听者、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然后才是一个有效的临床医生”。

  2018年4月1日下午,李彬接诊了一位青年女性患者。患者进入诊室时表情痛苦而焦虑、情绪激动,言语中夹杂着悲观厌世,反复说要自杀。李彬首先安抚患者情绪,经详细询问,得知两年前患者曾患抑郁症,半个月前因家庭矛盾而遭遇家暴,之后出现情绪低落、无助无望等抑郁症状,最近几天患者一个人开车在路上不时产生想要撞人的想法,并于当天中午在市区某加油站购买了5升汽油放于汽车后座,想要自焚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完这些,李彬认为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患者,随时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可能。出于一名精神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他苦口婆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冷静思考对策和突破口,耐心劝说开导,从心理学层面层层突破,终于使患者放弃自杀的想法。经过3个多小时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当他与患者一同将汽油加进油箱的那一刻,才长舒了一口气。临近下班的时候,患者家属来到医院门诊大楼,当看到全家人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李彬感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的价值。

  在十几年的从医生涯中,为许多患者驱除了心魔,让他们重返家庭、重返社会。李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一名医生的职责和担当。

  对患者多一分理解

  今年7月份,吕梁市56岁独居老人张寨英,全身疼痛难忍,生活无法自理,慕名找到临汾市中医院针推科主任王楼珍。

  “大夫,我浑身上下哪儿都疼,7年了我就没有过一天舒坦日子。” 这7年,只要身体疼痛,张寨英就吃止疼药、贴膏药,扛一扛也就过去了。最近吃止疼药也不管用了,听说王楼珍能治她这病,就想来试试。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检查结果出来了,这是张寨英第一次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么多病也让她思想上一下背上了大“包袱”。

  王楼珍根据她的病情,制订了电针、推拿、中药内服外敷等保守治疗方案。但看到同样治疗两次的病友病情好转,自己的疼痛并没有明显减轻,张寨英心理负担更重了,人也很沮丧。

  张寨英再一次问王楼珍:“是不是我的病太严重,做手术才能好?”推己及人,王楼珍切身体会到患者在治疗期的担忧,为了彻底打消张寨英的顾虑,王楼珍在耐心说服的同时,坚持为她治疗。

  相互多一些理解与信任,也许事情就变简单了。张寨英选择了信任,经过一个月的系统治疗,病好了八九成。

  出院那天,张寨英特别高兴,她握着王楼珍的手不停地说“谢谢!”嘴里反复念叨着近期身体的好转情况,王楼珍则一直微笑着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白荣珍安抚小患儿。记者 郝海军

  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

  “用爱谱写真情,用心呵护生命。”是吉县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白荣珍的座右铭。从医19年来,一切以工作为中心,一切以病人的需要为宗旨,是她一贯坚持的工作理念。

  “今年7岁的梁皓轩,长得虎头虎脑的,每次见了我都开心地喊:医生阿姨好!”白荣珍告诉记者,孩子每次来医院看病都找她,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也习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戚。

  事情还得从7年前,她刚从急诊科转岗到儿科时说起。

  “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2012年1月3日凌晨,梁皓轩的父母哭喊着急速推开了医院值班室的门……

  “当时梁皓轩出生才42天,嘴唇和脸色发青,心率只有50次/分,心音低钝,呼吸微弱……”白荣珍回忆,家属说孩子这几天咳嗽有点痰,她马上判断可能是痰液窒息,为了争取时间,她也顾不得拿纱布覆盖,立即口对口给孩子吸痰、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几分钟后,孩子的脸色逐渐红润,呼吸开始匀称,心率渐渐恢复。

  从孩子到医院,再到一系列的抢救,直至孩子心率恢复,短短几分钟时间,白荣珍将一个垂危的小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谢谢医生!谢谢医生!”孩子的母亲流着泪连声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那一刻,她感到了肩上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和职业的无上光荣。

  选择了医生,就选择了奉献。在儿科工作7年来,白荣珍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除了正常的诊治外,她还先后在医院开展健康育儿知识讲座、推进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绿色治疗,尽最大努力,为每一位患儿解除病痛。

  心系患者14年

  “敬业”“爱钻研”“能干”“经常加班”“为病人随叫随到”……这些词语都是同事贴给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三科主任李汾香(主任医师)的标签。

  在肝病科,经常会遇到“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肝腹水”“肝破裂”等危重急症患者,每遇到这种情况,李汾香和她的团队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救……有时候她为了一个患者,坚持14年为他们寻找方法,为其诊治。

  2005年,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收治了一名病因不明的黄疸患者,经仔细询问病史,得知他的父亲、儿子都皮肤、眼睛发黄……经多方治疗均无效,还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费。李汾香团队经过检查、分析,考虑该患者可能患的是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这种疾病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也不影响生活起居及寿命,但是需要随访观察病情。当时临汾的医疗条件还不足以诊断和治疗这种病。后来,经多方请教国内知名专家,积极联系上级医院,最后才明确诊断为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症。”李汾香说,由于皮肤黄影响美观,所以14年来,她坚持对该患者及家属随访,并时刻关注国内外这方面疾病的诊治进展,以便在有治疗办法的时候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诊治。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诊断基因检测技术日渐成熟,但是资源依旧稀缺,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症等相关病症的治疗价格较贵。今年3月,李汾香又借助学术团体的力量与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段钟平、山西省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张撩云联系,通过肝胆相照平台申请肝炎防治基金会的资金援助,给这个患者进行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了诊断,并免费对这个家族的其他6名成员进行检查,使这个家族7名成员的诊断得以明确。随后,李汾香对该病人及其亲属今后的生活、康复、注意事项、治疗也进行了指导,患者感动不已。最后该患者还赠送了锦旗“情系患者,医德双馨”。

  李汾香曾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荣获“省级二等功”并火线入党,连续多年被评为院级、市级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从医近30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手机24小时开机,患者有需要随叫随到。凭着一腔热血,李汾香推动了该院胃镜诊治、人工肝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医特色治疗、疑难肝病诊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为医院建设和发展、为解除肝病患者疾苦做出了突出贡献。

  “暖心医生”傅鹏

  黎华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提起市妇幼保健院二儿科副主任傅鹏,她一连用“细心、贴心、暖心”三个词来夸奖他。

  她告诉记者,认识傅鹏医生缘于3年前,当时她儿子4岁,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嗓子里全是泡,疼得不能吃不能喝,还发着烧,她心急火燎跑到市妇幼保健院挂了儿科门诊,当时出诊的正好是傅鹏。

  傅鹏态度和蔼,一边缓解她的焦虑情绪,告诉她这种病是病毒性感染,经过治疗很快就会好,不用太担心。一边又耐心叮嘱她,孩子要把药含在嘴里多长时间才能咽,要让孩子多喝温水,多吃新鲜水果及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抵抗力。当时医院生病的孩子特别多,她怕孩子再被传染,要求回家治疗,傅鹏同意了,并把电话号码给她,嘱咐她遇到什么情况要及时沟通。

  在孩子生病的八九天里,因为担心,黎华有时候一天要给傅鹏打好几个电话。不管是白天,还是半夜凌晨,傅鹏的电话总是随拨随接,不厌其烦地回答她的各种问题。

  黎华说,从那以后,她就认准了傅鹏,家里孩子大病小病不时去咨询他。不管多忙多累,傅鹏从来没有掉过脸,不但脾气好、有爱心,医术也非常棒。她家老二经常咳嗽,有一次咳得特别厉害,去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治好,她去找傅鹏,吃药没几天就好了。

  在市妇保健院儿科住院部采访,看到的是傅鹏对孩子和家长的笑脸,听到的是孩子家长对傅鹏医德医术的夸奖。

  2014年大年初二清晨,傅鹏值完夜班正准备回家,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停到医院门口,从大宁转诊过来一个4岁的孩子,当时孩子四肢僵硬,意识昏迷,生命垂危!孩子父母哭喊着:“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傅鹏马上返回急诊室,实施抢救。对瞳刺激后,孩子依然没有反应,实施腰穿手术后,孩子被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傅鹏对症下药,输了抗病毒、营养神经药两天后,孩子慢慢好转,眼睛会转了,上肢会动了,17天后,孩子康复出院,家长执意送来锦旗,一再激动地夸奖傅鹏是一个医德高尚、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采访结束时,傅鹏告诉记者,当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很重要,特别是儿科医生,不但要对患病的孩子耐心,而且也要理解父母的焦虑,要缓解他们的情绪,不但要当好医生还要当好心理师。

  记者 侯秀娟 郝海军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