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尧都区重镇之一,和70年前相比,如今的刘村镇早已旧貌换新颜,309国道庞大的车流量也让镇上变得繁华起来。行走在镇上附近的村里,记者看到,这里的住户都相继建起了新房,唯独处于该镇刘北村和刘南村的几处老院落,却显得格外清静庄严,据尧都区党史办主任李砚珠介绍,这些老院落都是革命遗址。
1937年11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八路军学兵大队迁驻临汾时就是驻在刘村,当时的临汾一度成为宣传抗战的中心、造就抗日干部的摇篮。从五同丰大院、徐家大院、秦家大院到火戏庙,处处印刻着抗战的记忆,如同一座座红色丰碑、一串串记忆浪花,一层层岁月年轮凝铸而成的历史画卷,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进步人士为追求国家独立的峥嵘岁月,是中国抗战史长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五同丰大院——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
7月14日,在刘村镇副镇长徐咏娟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刘村镇刘北村最东头的五同丰大院。徐咏娟介绍:“据说当年史家有弟兄5个,取五子同心、五谷丰登之意,在高大的门楼上镶嵌了‘五同丰’3个砖雕大字。”现今大门、围墙及宽敞的前院已被几家现代农舍所代替,仅存二门及其后院的原有建筑。
在尧都区党史办提供的《尧都革命遗址纵览》一书中,记者了解到,1937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迁到刘村镇,驻扎在五同丰大院,西院是北方局首长的住处,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住东房,副书记杨尚昆住西房,北方是会议室兼灶房,南房住着房东史希杰一家。记者看到,如今西院的东、西、北房依然闲置,而南房住着史希杰的三儿子史太虎,他告诉记者:“那三处房子都是首长们住过的,留下来是个纪念,我们后代脸上也有光。”在驻扎到五同丰大院后,刘少奇、杨尚昆等人研究制定了“华北今后对日寇的主要斗争形式,应由‘七七事变’前的非武装斗争,迅速转变为大规模的人民武装斗争”的基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提出了“广泛组织领导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尽快发展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把八路军扩大到数十万人、枪的集团,独立自主地坚持华北抗战”的中心任务。北方局驻刘村期间,还为中共山西省委举办了3期党员干部训练班。
1938年年初,由杨尚昆主持,五同丰大院召开了“临汾会议”。会上,刘少奇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作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发展与新任务》的报告。“临汾会议”后,烽烟四起,捷报频传,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迅速建立起近千支游击武装,配合八路军展开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开辟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26日,临汾沦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撤离刘村。
徐家大院——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驻地
“当时我就4岁左右吧,只记得我家西屋住着一个大个子的首长,有一次他还送了我一颗子弹头,不懂事的我就吞到肚子里了,后来首长隔天就问我子弹头的事……”在刘北村的徐家大院内,82岁的徐廼毅向记者回忆着当年的零星片段。
徐廼毅父亲徐桐荫,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开明绅士。1937年11月14日,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随北方局一起进驻刘村镇后就住在徐家。如今徐廼毅仍然记得,当时他们一家住在北方的东屋,“八办”主任彭雪枫住在西屋,南房住的警卫人员,大门后面的一个小屋里有部电台。
据史料记载,“八办”驻刘村不久,朱德总司令从西安去八路军总部,途经临汾就住在这里。为协调兵员补充和物资供给,彭德怀副总司令、贺龙师长、杨勇将军都曾先后来过这里,并挑走了一批又一批经过学兵大队培训的学员。
“八办”驻刘村期间,对报名参军的每个人,彭雪枫总是热情接待,与之畅谈,招待吃饭,发给军装,送到部队去。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有1000多人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为了提高民众的军事素质,彭雪枫还在刘村办了一个30余人的游击战术训练班,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后来开赴抗日战场的刘村自卫队,就是以这批军事骨干为基础组建起来的。
临汾沦陷前夕,“八办”奉命撤销,彭雪枫带领一大批学兵大队学员开赴抗日第一线。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彭雪枫不幸光荣牺牲。
秦家大院——八路军学兵大队驻地
“我打算把爷爷留下来的院子按照原样翻修一下,因为很多房屋已经坍塌,虽然现在不住了,但是个纪念。”在位于刘村镇刘南村的秦家大院,38岁的秦永挺向记者介绍,学兵大队在这个院里驻扎是他爷爷辈的事了。
“以前学兵大队都是在南房上课的,因为里面宽敞适合上课。”秦永挺告诉记者,这都是父亲告诉他的。1937年11月,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刘村创办了八路军学兵大队,大队就设在秦家大院里。创办学兵大队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南迁前夕,在太原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定下来的,是根据周恩来副主席“到临汾以后,把积极要求抗日的流亡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习当一名抗日的八路军战士”的提议起的名字。
学兵大队成立的消息不胫而走,东北、平津流亡临汾街头的大学生、中学生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报名,总人数近千人。学习课程有《马列主义基础》《唯物辩证法初步》《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抗日救国的有关论述。刘少奇讲的是《抗日时局和方针》,杨尚昆讲的是《游击战争中的政治工作》。
学兵大队的学制不是固定的,视前方需要,有来的也有走的。杨勇将军第一个来这里挑走了20名学员。贺龙师长不久挑走了10名学员,还想带走大队长何以祥。最后一批学员,在临汾沦陷前夕,西渡黄河去了陕北。
火戏庙——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诞生地
火戏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刘村镇北卧口村,是民间组织的7个村共同集资修建的。据徐咏娟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十二,附近村民都在此集会,因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放焰火,所以叫做火戏庙会。
1937年9月,中央军委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和作战的需要,决定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调总部作战科长、炮兵主任、朝鲜籍的传奇人物—— —武亭,与总部特务团政委邱创成共同负责筹建。
1938年1月28日,在纪念淞沪抗日战斗“一·二八”6周年之际,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刘村镇北卧口村的火戏庙内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全团兵员来自铁路工人、农民和部分青年学生,还有从汾阳游击队调拨来的4个建制连队,以总部炮兵为基础,组成炮兵1营、3营和一个观测连、1个特务连,全团共有12门山炮,一架德式炮队镜和一些破旧的炮兵器材。
炮兵团成立之日,当地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们在炮兵团团部门前用松枝和鲜花搭起彩门,在会场的正面舞台上面悬挂写着:“庆祝八路军炮兵团成立大会”的横幅。大会由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主持。他首先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决定组建八路军炮兵团、任命武亭同志为团长,邱创成同志为政治委员,袁邦光同志为政治处主任。1938年2月25日,炮兵团西渡黄河向延安进发。至此,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结束了在临汾的初创时期,开始走向新的征途。(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