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翼城县光荣院外,每天早上路过的人们都能看到院内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打太极拳的身影,这位今年已88岁的老人名叫常金屏,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军人,并获得过抗日英雄的光荣称号。8月11日,记者刚走进光荣院常金屏的宿舍内,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最令他自豪的军装和勋章。
由于老人的身体原因,不能开风扇和空调的宿舍里格外闷热,然而常金屏老人执意要穿上军装接受采访:“每次穿上这身军装,戴上勋章,我就感觉回到了战场。”1928年2月,常金屏出生在唐兴镇城内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3年2月,15岁的他参加了革命,成为同蒲铁路游击大队的一名战士。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们每天就是打鬼子的火车、破坏鬼子的铁路……也就在同一年,整个游击大队在对日作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我把手枪里的子弹打光后,抢了鬼子两把冲锋枪,就靠着这两把冲锋枪突围成功,一仗下来,整个游击大队700余人只剩下7个人……”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突围出来的7人中有3名伙夫、1名指导员、1名班长、1名战士和自己,后来,7个人全部加入到当时的临汾地方抗日武装——景五团。“当时部队的条件非常艰苦,装备不足,而日本兵则是三八大盖、机关枪、小钢炮,虽然装备有限,但我们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老百姓的帮助,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小鬼子,屡获胜利。”常金屏告诉记者,当时翼城抗战分区是在浇底乡青城村,那时叫青城县。为了保存实力,抗日政府1943年搬到浮山县东固,1945年才搬回青城。由于地方抗日武装在翼城、浮山等地的积极抗战对日军造成了很大的破坏,1943年后半年的一天,上万日军企图对景五团、青城县大队、青城敌后武工队及翼城驻军约5000余人进行围歼,在被迫退到沁水县、阳城县一带时,八路军的一个特务连绕到鬼子后面,干掉了鬼子的炮兵,使鬼子乱了阵脚开始后撤,我军则从撤退转为进攻。在此次战斗中,常金屏用手榴弹炸死了9名正在做饭的鬼子,由于他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1944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获得了抗日英雄的光荣称号。
由于战争的惨烈,加上缺少医务人员,受伤的战士越来越多,有的战士因为抢救不及时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场面让常金屏不禁流下了惋惜的泪水。老人说那时的心情真的用语言无法形容,他自动转换角色,从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士转而当起了看护员。据老人介绍说,起初他主要负责给医生打杂、帮伤员换药等琐碎小事,后来人手不够,上进心强的常金屏便开始自学医护知识,当起了卫生员。
放下机关枪,拿起手术刀,常金屏极力挽救着一位又一位战士的生命。在老人的记忆中,令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不分昼夜地用手术刀给伤员往出剜子弹的情景,“有的战士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根本认不出来是谁……”就这样,常金屏从前线转到了后方,用自己在战火中学习到的医护知识救治伤员无数,看到战士们渐渐康复,重回战场,他说,在前线真枪实弹地打鬼子痛快,在后方救死扶伤一样光荣!1945年1月,常金屏所在部队入编刘邓大军的陈赓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许多战役中都留下了常金屏的足迹。1955年下半年,常金屏从西藏日喀则复员回到家乡,为人们免费看病,最擅长接骨疗伤,还当过义务清洁工,城内村的大街小巷他不知扫了多少年,直到75岁才安享晚年。
采访结束时,老人摘下胸前的勋章,脱下军装,小心翼翼地叠起来、收好。他说:“这就是我一辈子最大的财富,我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看着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儿,我就觉得我的勋章更亮了,觉得那些牺牲的战友没有白流血!”(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