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县苍茫的人祖山中,保存着伏羲与女娲相关的众多建筑,流传着更多的传说故事,在人祖庙伏羲殿附近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块刊于岩石上的清代同治年间的“伏羲岩”石刻,给这座神奇的大山许多遐想和敬畏。
这块石刻刊于人祖庙伏羲殿附近,伏羲殿后有一小路,路头是一直上直下的岩石,攀岩石而下有一紧贴岩壁的小路,沿小路缓行可直行至刊有“伏羲岩”的岩壁下。“伏羲岩”三字就刊于悬崖峭壁上,岩壁突兀而出,人遮于岩壁之下,站在岩壁下有泰山压顶的感觉,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道路窄小,灌木丛生,极目岩下令人心惊而眩晕。“伏羲岩”三字为楷书书写,笔力雄健而舒展,刊刻的年代为“同治甲戍暮春”(1874年),距今已140年,作者为“石艾黄寳X”,刊刻石工为“杜得勝”。
伏羲在《史记》等资料中记载颇多。资料介绍,伏羲,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伏羲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为东方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苍帝、木帝。《晋书·天文志上》:东方苍帝灵威仰。”据传说,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去世后,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原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冯彦山,退休后一直研究人祖山历史文化,冯彦山老先生介绍,人祖山是人祖文化的血脉所在,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时期的文化遗存,140年前刊刻的“伏羲岩”是先辈们对伏羲的一种敬仰和崇拜。 记者 张春茂 文/图
责任编辑:杨洋
上一篇: 泛舟划船享清凉
下一篇: 5·20 我们结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