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新闻的眼睛

2014-06-11 17:07: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蒋剑翔

写新闻有一件事很头痛,就是做标题。如何既准确,又标新立异,确实需要煞费苦心。好新闻没有好标题是遗憾,就像好马没有好鞍,水灵灵的村姑没有漂亮衣服一样,会让人失望的。2002年我写过一篇小消息《重点乡镇企业——朝阳水泥厂改制“出彩”/摘集体牌 走民营路》,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篇稿子。之所以满意,并不是说它新闻事实如何了得,也不是说它写得如何精彩,而是我对它的标题比较满意。一个乡镇企业搞改制,可以说是一件很小的事,不值得一写。但我去写了。我透过他们的改制,看到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弊端,看到了民营企业的力量和曙光。我重点琢磨了标题,在标题上首先亮明观点“摘集体牌,走民营路”,大胆地指出了当前乡镇企业改革的方向。标题一出,满堂喝彩,一个乡企改革的稿子竟然登上了党报一版的重要位置。

当记者、做编辑离不开制作标题,常常琢磨一下标题,也是很有趣味的。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主要有通俗、民族、美声等三大唱法,新闻标题若给它分类,也可归为三个类型,即:平实、艺术、通俗。它们各有特点,其间也相互交融。

平实标题亦称实题,它用较少的文字把新闻事实凸现出来,使读者一见标题就知道新闻的大概。其特点是:平实,突出新闻内容不做作;简约,读起来琅琅不拗口;抓眼,开门见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眼球。平实标题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占绝大多数。新华社发的新闻稿多数是用这类标题。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标题,也多数属于这一类型,如获第18届新闻奖的报纸、广播、电视一等奖的消息标题《跟城里人一样享受政府公共服务/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工人王洪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铜鼓县砍掉2亿元香菇产业,保住30万方天然阔叶林》等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一读标题就知道新闻内容。平实标题准确、简洁,但往往欠形象生动。

艺术标题亦称古典标题,它是中国传统的标题制作方法,严格控制字数,讲究文字工整有韵律。制作时或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或借用古诗词格律,或在动词上做文章,制作的标题言简意赅,富有文采,读来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是中国报纸所特有的。其中妙用古诗制作标题,读来尤其让人妙趣横生。《人民日报》曾就西班牙假橄榄油中毒事件造成200多人死亡一事做标题《奸商一何毒 百姓一何苦》;《新民晚报》就上海夏天一场暴雨之后旧危房漏雨新闻做标题《夜来风雨声 屋漏知多少》;《浙江日报》就一家重视环保的企业在屋顶上搞绿化制作标题《鸟鸣厂房顶 鱼跃排污池》;《永州日报》就某县发动群众开展三冬生产做标题《一纸冬修令 召回十万兵》。这样的标题,读起来会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当然,制作艺术类标题要求编辑、记者有较深的文字功底特别是古汉语基础,而且还要有“为求一个字,捻断几根须”的精神,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到的。

通俗标题也称白话标题,亦称俗题,它往往不受字数限制,可以用土得不能再土、白得不能再白的方言俗语,主副标题没有严格规定,一套标题几乎把新闻的全部内容都说出来。例如杭州《都市快报》早些年在一版刊登消息:《浙大教授培育坚韧西瓜叫小芳(主)每斤减少破瓜损失一毛六农户大大受益(副一)快报征集15个三口之家参观生态园(副二)环保篮子请你自备,篮子有多大,免费瓜果就给你装多少(副三)》。你看看,一套标题几乎就是一条简讯。2008年,我们永州籍运动员李宏利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奥运会参赛名单,我特意安排记者电话采访李宏利,8月2日《永州日报》一版头条,我做了这样一套标题:《2001年,一举成名;2002年,兵败釜山;2004年,无缘雅典;2008年,雄风再起——(引)李宏利:二十年磨练剑指北京奥运金牌(主)》。看了标题,大家什么都明白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第一眼就是看他的眼睛。眼睛会传情,眼睛会说话,眼睛会顾盼生辉。我们读新闻呢,首先读的当然标题,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标题漂亮了,新闻也就有吸引力了。学会擦亮新闻的眼睛,多在制作标题上下功夫,这功夫永远也不会白费。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