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春是近年来颇有成就道德新华社记者,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特别是她写的新闻导语,构思奇巧,不同凡响。万联众研究了她的新闻导语写作后,称赞她“开阔了新闻工作者的眼界”。
郭玲春善于筛选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到导语中去,使导语生辉。
1983年2月10日,首都电影界250余人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按照传统的、一般化的写法,这条新闻的导语可能会写成这样:“首都电影界人士250余人今天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茶会是在京西宾馆大厅里举行的。”或者是:“《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首都电影界人士今天在京西宾馆举行茶会祝贺。”
这样写,没有什么不对,但平淡,感染力不强。而到了郭玲春的笔下,导语顷刻间就变得有声有色了:
新华社北京2月10电 电影艺术家谢晋坐在京西宾馆大厅的主座上笑了。这是今天首都电影节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举行的茶会上,著名演员郑振瑶正向与会者介绍谢晋在国歌声中走上领奖台时,难以抑制的激动状。
有关追悼会的消息写作,几乎行程一个固定模式。但郭玲春报道金山逝世的消息却突破了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从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个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作者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这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有些抽象枯燥,但郭玲春却能从普通事实中提炼出新的意境。
1983年7月27日,《王大观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王大观的美术作品重现了30年代北京古城的风貌。
如果把这样几句话写成导语,其实未始不可。新闻要素也是齐全的。但就事论事,读者未必会留下什么印象。而同一事实,到了郭玲春笔下,就立即被升华到一个新的意境: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当首都已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时候,人们是否还记得旧日北京的风情?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王大观画展》重现了30年代古城的形象。
这条导语巧妙地把新闻事实融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既使人们联想过去,又加深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认识,从而激发读者去参观这个展览。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开幕,议程无非是领导做报告,宣读贺电,老实说,实在写不出什么新意;而郭玲春笔下却出现了新颖奇异的构思: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条消息的导语写作,确实出手不凡,构思奇巧,发人沉思。尤其是“今天”这个确切的时间词语构思得极妙。它既是与“过去”相呼应的对比,又是发电稿的时效表述,可谓一语双关,寓意深长。
郭玲春还十分注意导语与结尾的互相呼应。
这一点,外国名记者就很重视。美国名记者威尔.格里姆斯利的体会是:“一篇好的报道是具有对称美的。它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然后,它应该平稳流畅地过渡到文章高潮;如果可能的话,要用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使之达到高潮。”请看郭玲春所写的《仿唐乐舞》重现首都舞台消息的开头和结尾的互相呼应:
导语:
新华社北京1983年2月4日电 一千多年前辉耀东方的唐代宫廷乐舞今日重现于首都舞台。由古城西安来京的陕西省歌舞团今晚演出的这场独具风格的《仿唐乐舞》,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项创举。
结尾:
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年前在西安观看了《仿唐乐舞》后,称赞这台有浓郁地区特色的节目,在文化艺术上发挥了地方优势。他还勉励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保持民族的、地方的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他说:“失掉了特色,那就使得你自己也消失了。”
【责任编辑: 】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