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是个注水的概念

2009-11-13 09:1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比如文汇报:“今天,本报驻浙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刚刚走出考场的部分学生、老师,对社会关心的问题作了深入的了解”。
新民晚报:“昨天,复旦大学招办在杭州举行新闻发布会,招办负责人与浙江多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会面。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复旦招办主任郑方贤。”
新民晚报:“报料注意事项:电信、移动、联通手机用户,可编辑报料内容直接发送到021-52928686,发送成功后将收到确认短信;记者如需用‘料’,会在第一时间联系您。”
以上文章中出现的“第一时间”,有的表述比较清晰,有的则属于滥用。
“第一时间”的同义词应该有即刻、当即、迅即、旋即、从速等,其实,与“即刻”、“当即”等词语相比较,“第一时间”所特指的时间概念更宽泛,在我们的采访报道中应该慎用,而不该滥用。
这是因为,首先,“第一时间”其实是个注水的时间概念。
数学中有模糊数学,而“第一时间”其实是模糊的时间概念。记者在获得信息后5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可以说是“第一时间”,而记者得到报料后,逐级向报社领导汇报,然后坐上公交车或打的,可在路上堵了不少时间,最后来到了现场——这也可以说是“第一时间”。可见“第一时间”中的水分有不少,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模糊”、“宽泛”的时间概念,此实乃新闻之大忌。
如果记者想突出自己是最早赶到现场的,不如把新闻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而记者是什么时候赶到的,把具体时间写出来,让读者去判断记者“召之即来”的速度,让读者去判断记者是否“第一时间”,从而提高读者对报纸的信任度,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其次,滥用“第一时间”,有刻意标榜、自我贴金之嫌。
如今同业竞争已经白热化,而重大的新闻源基本相同,这就给记者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如同高考中的同题作文。要在素材相同的情况下写出抓人眼球的新闻,记者只能在行文和用词上“跳”一点了。于是,“第一时间”就频频地被拉出来亮相,以至用滥了。
要说“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报社记者确实经常是如此的,但要说是“第一时间”把新闻告诉给读者,纸质媒体却很难独占鳌头。因为在报纸排版的时候,网络以及广播电视早把新闻播出去了,已经把“鲜头”尝掉了。
报纸由于存在着印刷发行的周期,往往要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下午甚至第二天才能将新闻传递给读者。这就使得报纸的许多报道步人后尘,给读者的感觉是别的媒体报道“翻版”。当我们报纸还在标榜“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领导在第一时间审阅通过,编辑在第一时间排上版面”的时候,读者却大呼“似曾相识燕归来”。如果再一味地去强调我们这是“第一时间”抢来的新闻,反而会引起读者的质疑甚至反感。
第三,“第一时间”其实并不卖座。
原创新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即时效性和独特性。新闻的卖座除了速度、时效外,还要靠可读性来吸引读者,这就是新闻要有深度和独具慧眼的报道角度,而强调“第一时间”,并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
比如重庆市万州区潭獐峡内搞自驾游的10多名游客被齐头山洪水冲走一事,新民晚报在报道消息之后,还用整版篇幅做了《驴友命丧潭獐峡纯属偶然吗?》的专版,有事件回放,有资深驴友对事件的剖析以及忠告,还有“新驴”上路必走的8步路……这比“第一时间”几个字卖座率高得多了。我们不该总想用“第一时间”去吸引读者,而应多策划一些有深度、有嚼头的好版面。
当然,除了“第一时间”不该滥用外,还有“零距离”等词语也应该慎用,道理是一样的。  (周忠麟)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