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吕艳芳,是在一次电视新闻节目中:蒲县电视台以教师吕艳芳为原型拍摄了一部电视剧《坚守》。当时就想,这样一个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后来,在蒲县走基层采访时,特意找到了吕艳芳,这位电视剧原型的老师,这位省妇女大会代表、蒲子好人,她17年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故事也在眼前清晰起来……
村支书深情地说:为了山里娃,你就留下来吧!”
从蒲县县城驱车到克城镇张公庄村,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眼前的张公庄村学校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干净整洁,操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三层教学楼,校舍宽敞明亮。走进一间教室,孩子们围绕着吕艳芳,目光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她则温柔耐心地讲述着……
17年前,20岁的吕艳芳从运城机电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克城镇张公庄村这所偏僻的小学任教。这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地处大山深处,一座座山望不见底,出门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克城镇的空气很不好,到处都有煤窑冒着煤烟。克城镇距离蒲县县城大约有一百里,而张公庄村到克城镇大约有三十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三轮车。吃水也很困难,家家户户没有自来水,仅靠一口井养育着全村人。学校是低矮的瓦房,裂缝清晰可见。孩子们说,只要一下雨,教室里就会流“小瀑布”……
此情此景,让吕艳芳傻眼了。她想,我从小在县城长大,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活吗?难道我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吗?
村支书好像看透了她的心思,满怀深情地说:“艳芳,咱们村的条件是不好,但山里的娃娃也需要知识呀!为了咱山里娃学到更多的知识,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请你留下吧!”看着支书那诚挚的目光,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年轻的吕艳芳心软了,她咬着自己的嘴唇做出了平生第一个重要的决定:“好吧,我留下来!”
山村教学太苦了,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出门交通不便。从张公庄村坐三轮车到克城镇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对吕艳芳来说简直就是活受罪。蹲在三轮车上,时间稍长腿又麻又酸,站起来又很危险;坐在三轮上,也不舒坦,路不平,颠颠簸簸的,硌得浑身都疼。走的时候,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到了克城,每个人都被风吹成了“黑包公”。记得教学第一年的冬天里,克城中心校通知老师们开会,天公不作美,接连下了几天雪,路滑三轮车不能走,他们只能步行。那天早上六点钟,雪下得特别大,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她和几个老师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脚下坡陡路滑,吕艳芳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才赶到克城,等到了会场,她已经变成了白茫茫的“雪人”,浑身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即便如此,听了骨干老师的讲课,她觉得浑身都涌满了力量,身上的寒气竟然慢慢消散了。
好不容易捱过了半年,没料到,教了一个学期全班就考了一个全镇第一。吕艳芳想如果是在城里成绩会更好,于是又有了回城的念头。那天早上,她恋恋不舍地收拾东西,想悄悄地离去,刚走出宿舍,家长们却把她围住了。一个大嫂拉住了她的手,“老师,我娃在班里考出了好成绩,我特地向你致谢来了。”又一个大姐搂住了她的肩膀:“老师,你有什么困难就跟俺们说,俺们帮你解决。”还有一个大妈放下了她手中的行李,“女娃,你可别走,山里的娃家就指望你了。”她看着她们,一刹那,泪如雨下。
张公庄村的日子把吕艳芳从一个娇嫩的城里姑娘操磨成了地道的山里姑娘。村民们甚至班上的孩子们教会了她很多本领:学会了种地、上肥、浇地,学会了到井边用轱辘打水,学会了生火做饭,还认识了许多土生土长不起眼的植物,蘑菇、木耳、猴头……山里的日子是苦的,但苦中溢着丝丝甜意:天天都有村民给她送来新鲜蔬菜,一年四季粮食不断,这里的人们需要她,她有点儿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三年过去了,第一批来的14个老师或迟或早都回城了,甚至放弃了财政指标也在所不惜。按照规定,她也可以回城了,但是对山里娃割舍不断的爱又让她留下来了。整个校园里,只留下两个校长和她,三个人。
在偏僻的农村里,有些家长因为生活困难,或认为读书没什么用,让孩子没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了。艳芳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于是,只要有孩子辍学,不管有多远,她都要上门做工作,直到把孩子拉回来。2001年,班里有个叫闫永斌的学生,基础差,产生了休学的念头。她得知后,中午饭没吃,跑了几里山路,上门为家长和学生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在她的耐心说服下,闫永斌重新背上了书包回到了学校,后来成了好学生。
2005年,她新带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是全校有名的乱班级。其中有两名学生,连起码的拼音都不会讲,一至四年级的生字有一半不会写,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艳芳鼓励他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好好学,你们一定能成为好学生的。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到校,艳芳给他们补课;天气不好的时候,为了安全,艳芳上门为他们补课。在她的无偿辅导下,他们的成绩直线上升,在小考中,语文成绩都达到了优秀。
父亲对她说:你不是我们的亲生女儿……”
作为一名教师,她无愧于她的学生;但作为女儿和母亲,她对父母和女儿充满了惭愧……艳芳的父亲是一位“老教育”,直到退休后依然从事着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她的兄弟姊妹也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亲多次希望她回到县城,他们年龄大了,希望儿女们守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但是,艳芳却做不到,一年四季只有节假日才能见到父母的面。从张公庄村回一次县城很不容易,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艳芳从未请过假,即使她患有严重的胃病,也是一边治病,一边上课,从不耽误孩子们。
艳芳不能在父母身边孝养老人,相反的,父母有时还要接济她。那年假日,她特意买了肉等礼品回家看望老人。母亲给她做了好吃的饭菜,却舍不得做她买下的肉。下午回家时,母亲把肉又塞回她包里,“城里啥都有,你把这带回去,给自己补充补充营养。”就这样,硬是把她买下的肉又塞到她包里。回来的路上,她一摸裤兜,又多了200块钱……
那是2007年的冬天,父亲由于摔伤住进了医院,艳芳得知消息后,真想飞到父亲身边,但为了不耽误毕业班的学习,她一直等到学生期末考试后才回去看望父亲。在病榻前,父亲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欣慰之中又有些许责怪:“艳芳,你不是我们的亲生女儿……”
在家人和亲戚眼里,艳芳的许多选择不能让他们理解。在扎根山区的寂寞岁月教学的日子里,艳芳和当地的一位煤矿工人结了婚,男方的老家还是甘肃的。家人不明白,有着干部身份的艳芳为何要和一个学历比自己低、还不是本地的男子结婚?面对别人的疑问,艳芳这样淡淡地回应,只要他对我好就够了……
生下女儿刚过百天,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们,艳芳把女儿托付给了婆婆。婆婆家远在甘肃,一年她只能看女儿一次。在女儿牙牙学语、会叫第一声“妈妈”的时候,她不在身边;白天忙着工作,而只有夜深人静时,她常常会想女儿想的泪流满面,女儿是娘的心头肉……直到女儿4岁时,她才把女儿接回身边,一家三口住在学校给的一个简陋的套间里,虽然蜗居,却也其乐融融……
她对朋友说:你们太自私了,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
如今的张公庄村,早已修建了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煤窑也都关闭了,空气很新鲜,重现了蓝天白云的美景。只是,分配来这里的一批批教师,或忍受不了曾经的恶劣条件,或忍受不了寂寞单调的生活方式,都悄然离去了。吕艳芳依然是“大包”,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都带,像一只小蜜蜂,在课堂内外辛勤地劳作着。
多少次,分来的教师临走时对她说:“艳芳,这儿出门就是山,有钱都没地方花,太没意思了,你也想办法赶快调走吧!”他们不知道,她也有几次调入县城的机会,只是被她放弃了。同学、朋友见她的第一句话都是:“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女儿考虑,你总不能让自己的女儿也在山沟里呆一辈子。”其实,艳芳的思想也多次动摇过,但沉思静想后她选择了淡定,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深处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对他们说:“你们太自私了,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
在张公庄村教学17年,艳芳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始终在全镇名列第一,数次在全县拔头筹。她为山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赢得了全村父老乡亲的认可和称赞,而且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她多次被评为市、县级模范,被选为妇女代表参加了省第十届妇代会,去年被评为首届“蒲子好人”。《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了她的事迹。
在采访的过程中,吕艳芳说话不多,目光不时投向远方的群山。她说,不要问为什么,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清贫寂寞的生活方式,她已经和这里的孩子们融为一体,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嵌入了大山的深处……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