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山上耕耘希望 求“绿”不忘富民

2016-11-16 10:28: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麓,85%以上国土是山地,其优势在山,希望也在山。近年来,该县不断实施地方生态建设和产业富民工程,紧扣生态脱贫这一核心,大力发展核桃、构树等生态经济林,积极推广专业合作社和庄园经济,坚持增绿和增收同步,不断拓宽贫困户致富途径,不仅让蒲县绿起来,更让广大农民富起来。

  统筹治山治穷,“五大工程”大见成效

  立足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实际,蒲县坚持治山、治水、治穷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产业、景观、兴林、护绿”五大工程,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可持续林业发展之路。

  实施生态提升工程,推进山上治本规模化。1998年以来,蒲县总结历年植树造林经验教训,在政策、资金、科技、机制、工程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制订出台《蒲县造林绿化十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城区荒山绿化、通道绿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中日合作造林等工程,采取深掘坑、垒石坑、客土回填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土石过渡带、裸岩砂石地植树造林新突破,保证了林木成活率,2006年以累计筑垒石坑39万个被录入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筑垒石坑植树达89万株,保存率98%以上。“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宝工程三大“国字号”造林项目累计完成22.5万亩,全县生态状况大为改善。

  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推进林业经济园区化。不断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提出1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建设,成立核桃产业发展办公室,为农民免费供苗、种植补贴、保险贴半,成立技术服务队,扶持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核桃种加销体系,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目前该县核桃已发展到10.6万亩,全县人均1亩,建成了3个万亩和8个千亩标准化种植园区,山中垣2万亩土地实现种植全覆盖。今年,全县核桃挂果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212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700余万元,户均收入16700余元。此外,为破解核桃产业单一、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收入问题,蒲县从去年开始引进杂交构树综合开发项目,将杂交构树产业列入重点精准脱贫项目之一,并建立构树研发基地,同中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民企中科宏发公司,成立国企中科蒲惠公司。今年,该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繁育种苗830万株,示范基地试种3000多亩,年产3万吨青储饲料厂正在加紧建设。

  实施身边增绿工程,推进城乡建设景观化。相继启动实施通道绿化、城区绿化、村镇绿化、县城森林公园等工程,在农村每年安排18个重点推进村,建设环村林、环企林,使广大乡村变成绿色家园。在县城大规模实施环城、城区、河道绿化,见缝插绿、推墙透绿、拆违还绿,广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街道,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0.24平方米,荣获省“园林县城”“卫生县城”。

  实施科技兴林工程,推进造林育林样板化。今年,蒲县高质量完成营造林任务6.74万亩,规划实施西河沟万亩精品造林示范工程;就低产低效核桃林成立了专业剪修、土壤改良、嫁接技术服务队,依靠科技对其进行高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构树产业发展,利用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设施和技术优势,开展种苗研发繁育技术攻关,成功掌握了核心技术,掌握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实施资源管护工程,推进护林保绿常态化。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防火监管网络,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每年都与乡镇、国有林场签订护林防火责任状,职责落实到了人头。进入森林防火期,按“高密度、网格化、全天候、责任制、表格式”要求,增设临时防火检查站,增加基层一线护林员、巡逻队、应急扑火队,加大用火审批、入山检查、野外巡护力度,在打击林业盗伐方面持续组织开展专项整治。

  立足持续发展,“五条经验”弥足珍贵

  全县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初的11.4%跃增到35.3%,林木覆盖率达到53.5%,森林蓄积量达到184万立方米,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三北防护林三十年突出贡献奖”“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称号。以上成绩和荣誉的取得,都是在立地条件差、生态较脆弱、专业人才少、造林难度大的情况下取得的。蒲县靠的到底是什么?始终坚持一个宗旨,以人为本。蒲县是煤炭资源县,又是传统畜牧县,面对产业发展对生态的威胁,该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造林绿化、发展林业放在重要地位,一切为生态让路、一切为生态考虑,持之以恒推进封山禁牧和企业认养荒山造林基地政策,加大林业投入,让煤变林、让绿转富,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子。

  始终贯穿一个方法,因地制宜。蒲县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加之海拔高、气候冷凉,树难栽、树难活、树种相对单一。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县改变传统造林方式和机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积极推广径流整地、覆膜栽植、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生态经济。坚持增绿与增收同步,在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区域,大力推进核桃、构树、苹果等生态经济林,发展庄园经济和专业合作社,同步发展林下种养业,将林木种植的“定期存折”与林下经济的“活期存折”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林打造成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拓宽林农致富途径,实现生态大改善、群众能脱贫的“双赢”。

  始终秉持一种理念,林畜和谐。为解决林畜矛盾,抢抓国家扶贫机遇,引进杂交构树这一适应性强、速生、丰产、耐伐树种,蒲县今年收割的3000余亩构树,已加工成青储饲料,主要用于发展“构树+养殖”产业,以林养畜、以畜促林,推进林畜和谐共生。

  始终坚守一种精神,久久为功。蒲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全县人民智慧勤劳、敢于拼搏,在造林绿化中更是秉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该县采取政府主导、单位认养、企业包片、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等方式,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在缺水少土的石崖陡坡上,硬是靠凿山劈石、砌石垒坑、背土回填、背树上山,一坡挨着一坡栽、一山接着一山干,历经十几年“绿色接力”,使荒山披上了绿装、石崖长出了青松、道路变成了景观。

  紧扣生态脱贫,“五个一批”增收富民

  步入“十三五”,蒲县紧扣生态脱贫这一核心,全力抓好“五个一批”,在“一个战场”上打好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让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森林管护中脱贫致富。

  抓好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积极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块落实工作,指导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核桃、山楂、仁用杏等传统干鲜果经济林和构树、连翘、油用牡丹、双季槐、皂荚等特色经济林,同时发展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绿色产业,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

  抓好生态治理脱贫一批。把县西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县东昕水河发源地生态治理项目60%以上的造林任务落实到贫困人口,帮扶4000多贫困人口通过参与造林稳定脱贫。大力支持鼓励民营企业、造林绿化公司、林业大户等组织贫困户领办、创办由60%以上贫困人口组成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以议标方式优先承包造林绿化工程,实现工程落地、生态脱贫。

  抓好生态保护脱贫一批。依托国家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未成林造林地保护各类林地管护项目,因需设岗,确保现有管护岗位和新管护岗位60%以上由贫困人口承担,让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脱贫。

  抓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脱贫一批。该县规划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4.8万亩,贫困户自己能完成的施工任务,验收合格后劳务资金兑现到户;专业队实施的,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加技术服务队,让贫困户在经济林提质增效中持续受益,在参与建设中增加收入。

  抓好林业产业脱贫一批。坚持“两个十万亩”不动摇,大力培育发展构树扶贫产业,积极扶持核桃深加工和构树饲料加工、构树养牛等“构树+”企业发展,建设全国最大构树种植示范基地、全省优质肉牛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市优质核桃基地,打响“蒲县核桃”“蒲县构树”“蒲县肉牛”等地方特色品牌,带动贫困人口获得资产、股份和劳务收入。

  在持续促进生态提升,打造山清水秀新家园的进程中,蒲县谱写了精彩的“绿色华章”,百姓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实惠、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全县人民将更加奋发图强,使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的宜居、魅力、幸福新蒲县屹立于吕梁山中。(张鹏 贾琳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