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去年,蒲县共脱贫2438户7367人,10个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仅剩余贫困人口1845户5369人未脱贫,脱贫攻坚首战得胜。今年,蒲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了全年完成1134户3365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摘帽任务目标,采取五项工作举措,实施六大重点工程,统筹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集中包联领导、包扶单位、包带企业和“第一书记”等多方力量,抓项目、抓典型、抓举措,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该县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一是着力实施富民产业扶贫工程。今年将实施核桃高接换优2051亩,完成提质增效核桃林1万亩。发展马铃薯繁育20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3万亩以上,启动实施3000吨马铃薯保鲜储存库建设。建设2个万头能繁母猪繁育基地,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千头以上的高标准生猪育肥示范基地,带动全县千家万户养猪。推广种植1万亩杂交构树种植和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对贫困种植户进行种苗补助,规划建设年加工100万吨构树、清贮玉米、大麦豌豆生态饲料站,同步推进构树产业观光旅游。
二是着力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继续推进2016年544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确保到年底前全部入住。抓紧启动424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3个村58户180人集中安置和73户244人分散安置项目。公路建设上,投资5882万元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和窄路基公路拓宽改造工程13.5公路,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2.812公里,危桥改造4座,完善6.9公里公路提质工程。水利建设上,投资2460万元治理中小河流10公里,实施1万亩农田灌溉、渠系、高效节水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集镇供水、农村供水项目,着力解决3000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着力实施转移就业扶贫工程。在政策扶持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蒲县鼓励县域内企业吸收贫困人口务工的奖励办法的通知》,及时给企业兑现每个务工贫困人口每月200元的工资补助。在教育培训方面,继续推进贫困户产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工程,完成千村万人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任务。
四是着力实施教育救助扶贫工程。继续实施15年教育免费和“蛋奶工程”等一系列助教兴学政策;完成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000元助学金发放工作;持续对当年考入二本B类以上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给予一次性5000元补助;对贫困寄宿制学生实行应补尽补。持续实施乡村教师补助政策,提高贫困村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是着力实施生态补偿扶贫工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支持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加快启动各项植树造林工程,由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组成的17个造林合作社实施,让参与造林合作社的789名贫困群众在造林绿化中有更多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继续执行140多名村级护林员和120名核桃 技术员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低于60%的政策。
六是着力实施社保兜底扶贫工程。该县开展2017年农村低保申报审核工作,研究制定农村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的实施办法,结合年度脱贫规划,将低保标准相应提高,实现退出贫困村和低保贫困人口低保线略高于贫困线目标。继续实施重大疾病补偿、大病保险等7项健康扶贫行动。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保、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有困难的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继续由县级财政给予资助;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缴纳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落实低保家庭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员每人每月50元护理补贴政策。
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该县采取五项工作举措。一是进村入户解难题。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县乡千名干部精准帮扶行动。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各自工作和所帮扶村、户的实际情况,切实找准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因地制宜抓项目。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以乡镇、以村、以户分别制订产业扶贫计划,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制订兜底脱贫计划,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保障贫困村、贫困人口真脱贫。三是多方帮扶树典型。在全县范围内树立脱贫攻坚包扶单位、包带企业、乡镇等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四是系列行动立新风。开展“蒲子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为建设宜居、魅力、幸福蒲县提供强大思想道德支撑;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创文明户”活动,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实现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村容整洁、庭院静美、民风文明的良好局面。五是机制创新促脱贫。全面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实行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统一”制度。制订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努力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鼓励贫困户利用扶持资金、互助资金等加入农民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扶贫龙头企业,实现保底分红。探索研究制定光伏扶贫、村集体产业等收益分配办法,按照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优先受益的原则,综合测算建设成本、运营费用和分配比例,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提高贫困人口村级保障能力。(张鹏)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