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杞柳主要是插条种植,方法简便易行,成活率高,当年就可见效,适合在低洼地和河滩地上种植。”蒲县薛关镇常家湾村“第一书记”高健说:“今年,我们发动村里的贫困户示范种植40亩,每亩种苗900元,农户只需支付150元,其余的由企业垫付,深受贫困户的欢迎。”
蒲县柳编工艺历史悠久。目前已衍生出穿编、定编、平编、拧编、精编、木编等编织技术,形成工艺家具类、果盘类、装饰休闲类、洗衣筐类、宠物筐类5大类与100余种产品。
从2016年开始,该县将柳编产业作为实施就业扶贫、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解决超出劳动法定年龄贫困人口以及双手健全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动贫困群众在低洼地和河滩地示范种植杞柳,获得柳条销售“定期存折”,打牢产业根基,已示范种植1100余亩。依托柳编企业,免费组织开展柳编技能培训,夯实人才基础,目前已邀请柳编技术传承人、经验丰富的柳编技艺师等开展专题培训24期,近千人参加。
4月18日,该县举办首届杞柳编织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达120人,最大的66岁,最小的25岁,主要是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群等参与。
推行集约化生产和庭院经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允许超出劳动法定年龄的群众在公司领用柳编所需原材料,回家进行编制,公司定时回收编制成品,并按件支付劳动报酬,使贫困村民坐在炕头就能把钱赚,平均月收入可达1500元—2000元。
依据该县制定出台的《蒲县鼓励县域内企业吸收贫困人口务工的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吸收贫困人口务工,按每个贫困人口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助,减轻企业负担。
种种措施不仅带动了全县贫困户1000余人,人均增收达5000余元,开辟了脱贫致富新的增收渠道,更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增效、产业增值,实现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三赢”。
如今,蒲县柳编产品已和临汾、太原多家饰品店和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扎稳脚跟,远销北美、中东、西欧和东南亚等地。同时,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失业难题,为社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配套的物流团队和设施,为产品的流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电商的发展和普及,公司也在淘宝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店铺,并由专人维护、经营,目前销量可观,呈逐步增长态势。
蒲县杞柳编织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已由零散家庭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产品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向现代工艺品方向转型,集观赏性、实用性、特色性于一体。如今,小编织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张鹏)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