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离退休老干部党员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

2015-05-06 09:15: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曲沃县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建于2009年6月,现有党员29人,平均年龄68岁。党支部组建以来,党支部书记王震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曲沃县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党支部连续5年受到曲沃县委、县政府表彰。2011年,以该党支部工作经验总结的曲沃县“创新党建模式,激发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力”创新项目在全省推介。

    2014年11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曲沃县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又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

    加强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

    近年来,党支部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思想引导,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确保支部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支部坚持每月两次集中学习,每年都要举办支部委员专题读书班,带动全体老同志学习;采取报告会、学习讨论会、政治理论讲座等多种形式,及时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帮助老同志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了解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市、县的工作情况。深入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即每天读一小时书、每月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年记一万字的学习笔记),要求“人人要领读、人人作辅导、人人谈体会”,先后开展各类学习活动近百次;党支部还坚持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把组织生活会作为加强老干部党员思想建设的主阵地,着力加强对支部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先进性教育。

    王震是从县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下的老同志,德高望重,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同时,兼任县关工委主任、县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协会会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他注重配齐配强支部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实行每位支委成员联系两名老干部党员、每位党员联系两名非党老干部制度;针对部分老同志长期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不能正常参加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亲自上门,把学习活动开展到老干部床头,将“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照顾、身体上关爱”落到实处,切实让老同志感受到自己还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还是“圆梦队”的一员。

    创新载体 开展特色活动

    结合曲沃县历史和老干部优势,党支部提出以“兴趣爱好为纽带、量力自愿为原则、特色发展为方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晋文化研究、通讯和文体三个特色党小组,由支部委员担任小组长,党员为骨干,吸引离退休干部和社会人员200余人参与其中,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晋文化研究党小组积极开展晋国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编辑出版《晋文化研究》杂志28期,发表了300多篇理论调研文章;出版了《晋都曲沃》《华夏霸主》《东周晋国志》《曲沃革命老区》《我的舅舅彭真》《曲沃抗战史实录》《张公十二案》等50余部曲沃历史研究书籍。根据晋国历史典故,协助设计了晋国博物馆文化墙雕30幅;协助县纪委建立了廉政文化一条街,把晋国历史廉政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对建设“美丽曲沃、幸福家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讯党小组积极开展采编活动,进学校、到工厂、入社区,以群众乐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形式,用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84岁的韩其昌老人每天坚持工作,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用“微心愿”力所能及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几年来,党小组在《山西日报》《山西老年》等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以个人名义著书或担任主编著书8部,参与县志、乡镇志等著书11部。

    文体党小组立足“讲述身边的故事、传递党的声音”,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各类文艺作品100余件,被各级文艺团体排练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0年创作的碗碗腔小戏《人约黄昏后》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13年创作的眉户小戏《带着妈妈上大学》荣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小戏《带着公婆改嫁》《泥窑》,歌曲《沟南妹妹沟北哥》《磨盘岭好风光》,历史情景剧《桐叶封唐》《改唐为晋》等作品均获市“五个一工程奖”。该小组创作的大型现代蒲剧《酸枣岭》不仅荣获省第十三届“杏花奖”,还参加了全国“喜迎十八大”优秀新创剧目展演。

    与此同时,文体党小组还积极动员和鼓励老同志参与体育活动,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健康”的原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大力推动门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采取“党员联骨干、骨干联群众”的方式,组织带领老干部门球爱好者,建立了全县第一个门球队,填补了曲沃县门球运动的空白。他们坚持“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评比、年年有比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运动中。目前,全县已建立起9支县、乡、村三级门球队,定期举办友谊赛,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搭建平台 实现老有所为

    党支部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积极搭建有效平台,引导老同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银色人才资源”的作用。

    成立特色宣讲组,理论宣讲进社区,服务群众到基层。组织“五老”人员与贫团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捐资助学捐款累计达106万元,资助修建了6所学校,赠送了价值30万元的教学器材。建立特色专家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间精粹技艺。支部党员郑月巴创立了郑家民间美术社,大力传承发展葫芦艺术、平阳木版年画、剪纸艺术、沥金漆画、布艺作品等五大系列民间艺术,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被省政府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郑月巴等剪纸作品《千辛万苦一袭衣》《中国吉祥》《中国梦中国囍》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公益广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登,并在中央1台、2台等多次播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组织引导老同志“进行一次调研、谋划一条良策、传承一种风气、开展一次教育、调解一起纠纷、带动一方群众”。先后有10名党员被聘为中小学校外辅导员,9名党员被聘为行风监督员,5人担任重点工程监督员,3人担任网管监督员。近年来,党支部先后为曲沃县转型发展建言献策80余条,发挥个人特长服务社会1200余人次,直接联系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受到各级领导干部、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李炳俊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