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富民新天地
——曲沃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自2012年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开始,曲沃县作为全国100个示范县之一,扎实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该县又被列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近年来,该县立足实际,围绕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总目标,以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评定和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四、三、十”工作新模式,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兴产业,开创兴业富民新天地。
夯实两个基础 培育平稳运行
加强组织领导。该县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成立了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组,明确领导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各涉农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平稳运行。
调研规划先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有个全面的整体规划。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初,该县开展了深入的调查摸底。县农委牵头,组织畜牧、林业、农机、经管、农广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和各乡镇农技人员共56人,分成7个组对全县7个乡镇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大规模、全方位调查。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县农业及从业人员的基础 数据。翔实的农情调查工作,准确掌握了全县农业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从业农民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该县制订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规划,为搞好培育工作奠定工作基础。
力推一个模式 培育落到实处
在推进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工作进程中,该县通过力推“四、三、十”这一工作模式,即注重“四个结合”,拉长培育杠杆;着眼“三个环节”培育支点;做到“十个精准”科学加力,撬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促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紧紧围绕全县四大产业、十个专业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该县的农业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产业依据。二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截至2013年底,该县10.5万农村劳动力共有6.7万人转移到二、三产业,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可能。三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结合。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经营需求。四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培育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为全县8个“晋之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着眼三个环节:一是抓好遴选环节。
即制订职业农民遴选标准,确定什么人可以参加培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示范带动型四个类型。二是抓好培训环节。该县各培训机构严格按照省农业厅制订的培训大纲,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育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分专业、定学时,进行考核,确保质量,严格验收。三是抓好认证环节。该县专门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整套遴选、培训、考核、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档案,对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审核,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全程搞好服务。
做到十个精准:精准制订规划;精准确定专业;精准审批机构;精准遴选学员;精准调配师资;精准编写教材;精准学时安排;精准班级组织;精准资格认证;精准政策扶持。
强化两个支撑 焕发生机活力
制定培育政策。三年来,该县相继出台了《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标准(试行)》《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大纲(试行)》《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试行)》《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曲沃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7个文件,为培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强化扶持奖励。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奖励力度,去年,该县明确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享受各项涉农优惠扶持政策,农业补贴资金向职业农民倾斜,优先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对投资创办农业项目的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13条扶持、奖励办法。近三年来,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涌现出一批“种养大户”。2014年底,全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468个,10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大户367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蔬菜和水果大户1086户,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养殖户813户。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三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确实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永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