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四个村落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02-25 20:52: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住建部官网公示了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共有2646个村落入选。我省有266个村落入选,其中包括曲沃县的乐昌镇安吉村、曲村镇曲村、里村镇石滩村、北董乡南林交村。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入选的2646个村落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了解,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乐昌镇安吉村为县内古老村落之一,北周建德六年(577),曲沃古城南部被浍河水冲毁,县治移于乐昌堡。县衙门在此地驻10年,该村南部也被浍河水冲毁,县治才移至今天的曲沃县城。安吉村,因意愿得名,取平安吉祥之意。古名乐昌堡,俗名河底村。清乾隆五年,县令张坊题字曰:“古乐昌堡”。又因张坊任期内,该村无一诉讼事件,故命名为“安吉村”,沿用至今。另据文氏家谱记载,南宋文天祥在大都慷慨就义后,其弟文天赐为避株连,逃来本县文敬,其一支迁徙本村后,因庆幸在此安居乐业,故更名安吉村,今村仍有文家巷。安吉村是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故里。村内有古建筑千佛洞、南寺院、尼姑庵、三官庙、花窑、古济庙、洋人坟,古院落20座。另外,古井3眼,古树28棵,石刻20块,石碑70通,浍河流域(小支流)一条,古庙4座,楼阁4个,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踩高跷和旱船。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蔬菜大棚和劳务输出。

  北董乡南林交村历史悠久,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早在2700年前的周朝,这里就被辟为当时晋国的围场御苑。这里有一棵近三千年的银杏树、树旁曾有碑记,先有银杏树,后有林交村。由此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在这里栖水而居、散落而生。晋国的君主们为了彰显猎苑的显贵,便在交界处设有“围场临郊,狩猎圣地”的石碑,后晋国灭亡,石碑断裂,掩埋沟中,至宋金时期,人们为扩种莲菜、挖沟清淤,从沟中挖出写有“临郊”字样的断碑,便以此为村名。村民不断繁衍生息,原村中容纳不下,便在村北建起了北堡子,后官府登记时,为使两村有别,加之这一代林木茂盛,林荫相交,便更名为“南林交”“北林交”了。元明以后更是大兴土木,在村内村外兴建了22座大小庙宇、20余座居民四合院、4座戏台。该村学风浓厚,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出了3位进士,改革开放以后,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200余人,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十多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4人。目前,村内环境优美,是当之无愧的省级美丽宜居村。

  曲村镇曲村,在元代因地震而重建,村民以村中多达官显贵之墓为荣,更有远古尧王衣冠冢于村北,其墓呈‘曲’形,故以命名为曲村。曲村及周边地表大致平整,地势由北向南逐步降低,北望太行山余脉北山,山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南部地势逐渐降低,背山面河,远山遥对,视野开阔。曲村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悲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靳家祠堂。村中传统建筑主要集中成片分布在这两处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建筑质量普遍较差,部分建筑已经破败废弃。村内庙宇殿堂建筑较早,明清两代都有碑文记载重修或重建,但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现在村内古院落就是清代居多。村落现存建筑遗产丰富,主要以明清两代的建筑装饰风格为主,注重坚固、实用,并运用了大量的装饰图案对其加以衬托、美化。村域主要传统资源有石雕一处、牌坊两处、古树一处、石碾两处、古墓群3处、古遗址3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沃碗碗腔和曲沃琴书。

  里村镇石滩村,是一个东西走向、北高南低的典型丘陵地带,是位于太行山脚下的一村落,石头房屋土窑洞,山沟相连,独具一格。传统建筑保存至今的有300多眼窑洞(其中有像样的四合院3个左右)和200多年前建造的古庙和砖窑洞,基本上完好无损,保持着原状。村内百年古树随处可见。村落人居环境条件自古较差,交通不便,仅有一条出村公路,1998年修通至大运路的道路。人畜几百年来几乎靠天吃水,建造旱井百余眼、蓄水池一个。面积大约(东西7.5公里,南北10公里)150平方公里。祖祖辈辈与石头打交道的村民,在石头缝里繁衍生息,在山沟里艰苦劳作,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创造了文明的历史。石滩村背靠大山,沟山连片,生态环境优美,原始村貌基本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赵瑞瑞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