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推进计划是省政府首次提出来的,这对我省的轻工业发展意义重大。”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阎振恒手握着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三年推进计划》和《2015行动计划》激动地说,两个计划或将使山西轻工业“重整河山”。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较轻——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我省工业产业的整体现状。
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输出为主的单一超重型产业结构,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细数我省轻工业的发展轨迹,现状不容乐观。上世纪70年代我省轻工业还占全省经济的30%,到上世纪90年代就只有10%多了,再到现在已变成百分之几。
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就业率也比较高……在经济下行的今天,轻工业成为了吸引资本的一个新阵地。结合山西轻工业的发展优势,《三年推进计划》和《2015行动计划》为其“重整河山”制定了更详尽的路线图。
优势陶瓷酒瓶山西造
精美的曲线,优美的烫金,古朴的纹路……如今,醇香的美酒都要有精美酒瓶的陪衬,你可知,市场上造型美若画的陶瓷酒瓶,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山西造”。
7月8日,闻喜县华隆瓷业车间工人为杏花村汾酒厂精心制作陶瓷酒瓶。近年来,闻喜县华隆瓷业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青花瓷瓶,中国红瓷瓶,亚光釉瓷瓶,浮雕色釉瓷瓶,裂纹釉瓷瓶等30个系列1000余个品种的陶瓷酒瓶,畅销山西杏花村汾酒、新疆伊力特、泸州老窖等20余家名优酒厂家,跨入了中国陶瓷酒瓶制造十强企业。
日用陶瓷算是我省轻工业中的优势产业,我省现有产能25亿件,2014年实际产量21亿件,排在全国第6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和配套较为齐全。已形成朔州、晋城、阳泉三大陶瓷产业集聚区。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能源优势,后劲足、发展空间大。
除此之外,日用玻璃、日用陶瓷、造纸、塑料、新兴家装业等行业也日渐成为我省轻工业中的亮点。我省玻璃器皿的产量、质量都是排全国首位的,现有祁县、闻喜两大生产基地,太原齐心伟业造纸公司生产的石膏板护面纸也是一枝独秀,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5。南风化工的日化产品是民族品牌的旗帜,奥瑞特健身器材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数据显示,我省轻工业有17个子行业,主要优势产业集中在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新兴家装、造纸、塑料等行业。2014年,全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9户,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不含食品)。
劣势重视程度不够
我省的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份额比较小,在全国轻工业中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仅占全国轻工(含食品)销售收入的0.45%,占全省工业比重的6%,如果不包含食品产业的话,仅占全省工业比重的2%。虽然近年来,我省一些轻工产品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发展中表现出的劣势,更应值得重视。
我省有着丰富而且品质很高的瓷土,但大量的瓷土供应景德镇、唐山等制瓷企业,而我省的陶瓷企业不仅要与这些地方的企业竞争,还要与本地同类产品企业互相压价进行恶性竞争。
山西祁县虽然有160余家企业制作玻璃,被定为中国日用玻璃出口基地,但仍处于小而散的局面。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轻工业的投资不如一个国有企业化肥厂一期项目的投资。企业里也同样如此,一些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没有长远目光。投资跟不上,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落后,有些企业仍然在使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备,这样就直接导致有些产品的品种少、档次低、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除此之外,规模总量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都成为轻工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方向做大做强做精六大产业
发展山西轻工业,首先要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过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行业的发展。
按照计划,三年内,我省将做大日用玻璃、日用陶瓷,做强新兴家装、包装印刷,做精造纸、塑料制品,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知名品牌。2015年——201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不含食品),年均同比增长5%;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不含食品),年均同比增长11%。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省内日用陶瓷、日用玻璃、造纸、塑料制品、日化用品、新兴家装等轻工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装备的薄弱环节,实施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示范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升级。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规划等,重点支持以朔州、晋城、阳泉为核心的特色陶瓷产业基地,晋中祁县、运城闻喜为核心的日用玻璃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太原、运城两大特色造纸产业集群,长治、运城、太原为核心的塑料制品产业集群等9个产业集聚区建设。
今年,我省将推进40项重点项目,培育37户重点企业,攻关10项关键技术,打造9个重点基地,推进我省轻工业发展。
本报记者 丁岭燕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