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山:看好古城墙,直到干不动为止

2015-08-12 08:49:31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在忻州市代县古城西门城楼下,每天早晨都会有一位老人清扫城楼卫生,老人名叫王凤山,今年77岁了,是五台山林业局的退休干部。因其退而不休,热心为家乡文化事业发挥余热,2012年被评为“代县基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老人。

王凤山老家在代县城北十里的陈家庄。70多年前,他和童年的玩伴常常在代县古城玩耍,钻胡同、登城墙、爬钟楼、看大戏、逛庙会,每一条街道,每一处房屋、庙宇、牌坊、戏楼,每一棵老柳、古槐……童年,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我跟古城有缘,没想到退休了,还能跟城楼做伴!”老人笑着告诉记者,解放前,他父亲是县城的名中医,在代县城开着中药铺,给人看病,家境殷实。

“这是西门城楼,门外有瓮城。西门城楼这些精雕细刻的石雕、砖雕、木雕,非现在的建筑可比。这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我家到我这辈,三代人住在代县城里,1958年考上太原林业专科学校,我才离开代县,到省城上学。”老人介绍道。“虽然退休了,作为家乡人,我现在腿脚还利索,要尽一份力保护好这些‘宝贝’。”1961年,王凤山从太原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省林业局和五台山林业局工作,1986年从木材经销站副站长岗位上退休。2011年,代县县委、县政府修缮恢复西门城楼、瓮城,加固旧城墙及修复西北角楼工程完工后,需要一名守护城楼的人,王凤山听说后,主动到县文管所报名当上城楼唯一一名城楼看护员。

西门城楼下的石台阶,是王凤山休息的地方,扫地累了,他就在石台阶坐一会。“这座西门城楼离我家只有1000多米,我小时候天天去爬西门的城楼。”77岁的王凤山坐在西门城楼下的石台阶上,从包里拿出水杯,喝了一口水,手指远处的西北角楼说,那边的西北角楼和这边的西门城楼之间相距有600余米,他每天做的事,就是往返两趟从西门城楼到西北角楼之间,打扫城楼上卫生,清除城墙道上杂草,巡查城楼防火安全。有游客来游览,就向他们介绍代县历史,讲讲杨家将和雁门关的故事。老人说话爽朗。春夏秋冬,王凤山老人吃住都在城楼下的小屋,这一干就是4年。

西门城楼,是目前代县的制高点,可以瞭望城外的雁门关和城内民居。每天干完活,站在城楼上,远眺城里城外的风景,王凤山觉得心里特舒坦。

代州古城,原为古上馆城,始建于西汉。北魏孝明帝元诩时,雁门郡和广武县治所由广武古城(今代县古城村)迁入上馆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迁来,上馆城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肆州改名为代州。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吉安侯陆亨对州城大修,对原有城墙加高加厚,全部用青砖包筑,在四城门、四瓮城、城四角建楼,城中筑边靖楼,对衙署、民居、寺庙陆续修缮,使代州古城成为楼阁耸峙、城垣坚固的北方名城。

说起代县,老人如数家珍。王凤山向游人讲述发生在代州城里的故事:隋炀帝巡雁门被突厥所围;唐代薛贵检校代州都督数败突厥;北宋名将杨业“领云州观察使”、“判郑州、知代州事”,一门忠烈抗辽保国;金朝掠徽、钦二帝绝尘而去,北宋灭亡……。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毛主席还来过我们代县呢!”王凤山说。1948年4月6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同志由陕北去河北西柏坡途中,曾在代县城内的县委大院原州衙三堂后西侧的小院内住过一个晚上。新中国成立后,院落被辟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

王凤山儿时记忆里攀爬过的城楼、阿育王塔、边靖楼、钟楼;曾经穿行过的街巷和一处处四进、五进的院落;曾经仰望过的一座座古庙、坊表……现在这一切好多都在。民国时,县城还有完整的城池和四城门外的瓮城。城内中心的边靖楼与城门、城角和城外逻城上的13个城楼遥遥相对,曾经构成古代州的一道风景。九街十八巷,几十个道观寺庙香烟缭绕。至日本入侵前,官衙肃穆,五社二十行商业鼎盛,书声琅琅,山河景明,民居相连,鸡犬声相闻。

近代、现代,代州古城遭受了战争的蹂躏;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城垣大部分被拆毁,一大批古街区、古建筑被毁坏。说起这些历史沧桑,老人禁不住眼泪潸然。

说起小时候翻墙到冯家大院的鱼缸里摸鱼,爬上城边的老柳树掏鸟窝,在东关二虎寺跟在和尚后面学着敲木鱼这些童年的顽皮趣事,老人又“呵呵”笑了,像个孩子。

王凤山说:“代县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县里鼎力恢复古城原貌、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稀之年,我还能尽微薄之力,看好这些古城墙,能做多少做多少,直到干不动为止。”

本报记者许瑞峰通讯员成和平李健力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