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16家世界华文媒体高层这样点评山西,你认同吗

2015-08-26 17:30:53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日报记者 李炼报道 8月21日,以“行走中国middot;寻根山西”为主题的海外华文媒体山西行活动落下帷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6家华文媒体高层齐聚三晋,历时6天寻根问祖,感受山西的日新月异,寄语山西祝福山西。带着好奇和陌生而来,怀揣着激动和希望而去,他们把山西的历史和文化装进行囊漂洋过海,留下了足迹,也留给了我们现实的思考。

此行的各位华文媒体成员长期旅居国外,都是第一次来山西,那么来之前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落地后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行程结束留给每个人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在结束行程的头天晚上,记者对16位参访团成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让他们分别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

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的15位成员一致用“煤”或者“煤老板”概括了对山西的最初印象,他们认为山西因煤致富,也因煤污染,天应该是灰蒙蒙的,想象中的城市应是烟囱林立。对于到达太原后首先感受到的,成员们用了“干净”现代化”“绿化”民风”等词语来形容,都表示与之前的印象大相径庭。行将结束时的最大感受,则聚焦于“文化”和“历史”,突出“潜力”和“希望”。各位华文媒体人的回答,就是整个行程的全貌,代表着每个人对山西的认知过程。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正是代表着山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吗?

感叹

寻根祭祖山西文化博大精深

省委书记王儒林在会见参访团时说道:“临汾襄汾陶寺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使尧文化由传说成为信史,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

行程第二天,参访团来到了襄汾陶寺遗址,一件件古器物仿佛在讲述着沉睡千年的故事。

站在比英国巨石阵还要早500多年的古观象台前,巴拿马《拉美侨声报》董事长周健被深深吸引:“之前并没有听说过陶寺遗址,这里的发现很震撼,我们终于确定了最早的中国在哪里,作为海外华侨,很自豪,很骄傲。”

上香,作揖,虔诚的触摸着古老石壁,认真地寻找着自己的姓氏起源……在洪洞大槐树,参访团感受着历史,大家表示,虽然身在国外,但心系祖国,现在终于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中国行一程故事很多,但山西故事尤其多,这里的故事尤其深厚。”《澳门月刊》社长兼总编王定昌全程双手合十,凝望着千年槐根感叹道。毛里求斯《华侨时报》社长张灌丽在祭祖堂里兴奋地找到自己的姓氏牌位,敬香叩拜,回望根形牌坊,她说:“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是华人之家了!”

6天时间里,参访团先后经过太原、临汾、晋中,参观了晋祠、大槐树遗址、陶寺遗址、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等景点。每到一处,成员们都被文物的雄浑与厚重所折服,感叹着山西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山西博物院,不长的石刻造像文物展厅,却足足走了半个时辰。成员们在每个文物前都驻足观察,反复询问讲解员“这个是否是实物?”在尧庙,当听到当地陪同人员介绍整个临汾市的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0多个时,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不可思议地说道:“之前对山西不了解,原来山西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个金饭碗啊!”

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和沿线的红色历史,深深震撼着每个人,成员们张开双臂任由激流飞溅在脸上,女成员们骑上小毛驴行走在夯实的黄土上。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董事长王燕云感慨:“壶口瀑布的壮观,丝毫不亚于尼亚加拉大瀑布,它更雄浑,更有历史。”美国《世界艺术家杂志》社长屠新时当即挥毫泼墨,写下“奔腾”二字赠与当地政府。

来到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参访团登城墙,游票号,访民居。观看完情景舞剧《又见平遥》后,新西兰TV33华人电视台主席黄思凡说:“在故土与宗祠面前,我们永远都应该虔诚敬仰。在山西我找到了最早的中国,也体会到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真正含义。”

插曲

夜游汾河山西环境变化令人震撼

临汾汾河曾经河草丛生、脏臭不堪,经过近十年的改造和治理,如今一川秀水,两岸锦绣,成为临汾市的城市绿肺。

来到临汾的当天傍晚,参访团一行来到了汾河公园,登船夜游赏景。当聆听了汾河今昔对比的讲解后,船舱内瞬间热闹了起来。

当听说了政府为此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冯咪咪说:“投入如此大,说明曾经一煤独大的山西真的在寻求改变,若不是亲自来考察真的难以置信。”

“我们做记者的也讲究‘贼不走空’,来山西之前我就决定要仔细观察这里的环境。”加拿大维多利亚传媒董事长王燕云说,“透过飞机窗舷我惊讶地发现这里没有雾霾,落地后更是发现道路上没有一片纸屑。我告诉自己这个可能是因为地处省会城市,但是这两天一路走来,我不得不承认,山西的环境变化让我震撼。”

“在来山西之前,一直的印象是重工业内陆城市,污染会很严重,因此我特意准备了口罩。行程从北向南,空气很清新,看来之前准备的口罩多余啦!”毛里求斯《华侨时报》社长张灌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随即向省外宣办的陪同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船行靠岸,成员们沿着河旁小道漫步往回走,凉亭里市民有的唱歌,有的拉琴,情侣依偎私语,身旁不时有年轻人结伴跑步而去。在王定昌团长的带头下,大家哼着“人说山西好风光”,有说有笑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建言

讲好山西故事

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山西更应发展文化软实力。同样,在对参访团的采访中,对于山西当前文化发展有哪些欠缺的问题,各华文媒体高层站在传媒人的角度,用词不同,但都指向了推广不力。他们认为山西文化内容很多,历史旅游资源丰富,但文物赋予的文化内涵不够。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对山西的最初印象是“煤老板”而不是“历史”和“文化”。

山西老陈醋是我国四大名醋之一,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美誉。参访团一行对东湖醋厂进行了参观考察,大家深入到手工制醋的车间,亲自在发酵池里进行搅拌,品尝了不同年份的酿醋。“在澳门我们能吃到镇江香醋、福建老醋,但不曾见过山西老陈醋。它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显然我们的推广还很不够。”王定昌总编说。他给醋园留下了通信地址,准备寄两斤回去给家人尝尝鲜。

曲沃的晋国博物馆,展览着19位晋国国君及夫人的墓葬,10座车马坑,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俄罗斯《龙报》社长李双杰形象地将它比作“晋国兵马俑”,但它每年接待游客人数不足2万人,很少有人知道山西有这样一座雄伟的墓葬坑。

“这几天走了山西几个城市,沿途看到最多的不是煤矿和工人,而是文物古迹。山西文物之多令我诧异。山西不缺文物,也不缺文化,缺的是给文物赋予文化的内涵。山西不缺旅游资源,缺的是经营旅游资源的人才和系统开发旅游业的思路。”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表示。

在随后与省委陪同人员的交谈中,徐静波社长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想法,旅游经济的壮大,“非煤经济”的发展,不是文物的堆砌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把文物、文化、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做精做实。徐静波社长建议:“山西应通盘规划,打造几条黄金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使山西成为旅游大省。”

承诺

让世界听到更多的山西声音

此行的最大意义,就是找到了我们的根。澳大利亚《塔州华人》社长兼总编唐永北说道:“根在哪里,家在何处?在山西!回到澳洲,我会把这几天的感悟传递给当地的华人,让他们了解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山西。”

“我回到日本后,将把山西的的文化历史做成一个专版,刊登在《中国经济新闻》上,让世界听到更多的山西声音。”徐静波社长强调。

王定昌社长在游览完平遥古城后,表示将促使澳门政府和山西有关部门在平遥设立双方文化旅游研讨中心,将更多的澳门居民带到山西游玩。

(编辑:陈美文)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