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第二届山西文博会在万众期待中隆重启幕,由山西省晋宝斋艺术总公司筹划举办的“三晋窑火——高古瓷遗珍展”也华丽亮相,集中展出山西失散在民间的宋元时期以前的瓷器珍品,全面展示山西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及精湛的制作工艺。
玲琅满目的展品
99件完整器物 印证三晋窑火曾经燎原
山西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陶瓷烧造历史悠久,历代窑址众多,现遗存的有分量的瓷器不在少数。但山西制瓷不同于南方用柴烧制,大多以煤烧制,出土的瓷器明显带有北方风貌,窑工技法精妙,享有盛誉。
集中展示山西瓷器的“三晋窑火—高古瓷遗珍展”设在本届文博会主展馆的中心展区,金黄色的琉璃瓦为顶、朱漆描绘的圆柱做门柱,还有一块由靳忠先生书写的“三晋窑火”牌匾构成了该展区的大门,古色古香,引人入胜。
“三晋窑火—高古瓷遗珍展”展厅
进入展厅,四面墙壁均为朱红色,依次印有关于浑源窑、平定窑、八义窑、大同窑、怀仁窑、交城窑、榆次窑、介休窑、霍州窑和临汾窑发展历程的简介。“整个展区占地120平方米,共有从民间收藏者、部分窑址及各地文管局等处征集而来的99件完整器物。”晋宝斋工作人员马凯介绍。
琉璃、珐华、红绿彩 再现三晋窑火昔日辉煌
“说起三晋窑火,离不开琉璃、珐华、红绿彩。”听了讲解员的这句介绍,再回头仔细观看,清代高58厘米、长65厘米的琉璃麒麟;元末明初时,高42厘米的珐华八仙人物盖罐;金代高10厘米的红绿彩禅坐童子,金代长15厘米的红绿彩捆抱婴,金代直径16厘米、高5.5厘米的红绿彩鱼纹碗等纷纷映入眼帘。
山西琉璃生产历史之长,工艺之精,质量之高,选型之美,色泽之艳,均为全国之首。产品分玻璃砖、琉璃瓦、“法花”及居室陈设品四类,品种繁多,光亮如镜,色艳久鲜,防腐防潮、坚固耐久,选型精美。
琉璃麒麟
珐华则最早是在山西省南部的蒲州阳城、高平和晋城一代烧制,当时常见器型有花瓶、香炉和动物等,所用胎体皆为陶胎,分为砂胎与缸胎两种,砂胎酥松,缸胎坚细。由于山西所产珐华器的胎为陶胎,再加上烧制年代较早,因此传世的早期珐华器已不多见。
珐华八仙人物盖罐
山西长治八义窑是经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红绿彩瓷的古窑址之一,并且为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较丰富的窑口。该窑口以烧制红绿彩瓷为主,也烧制质量上乘的黑画花或铁锈花及其他品种瓷器。
红绿彩瓷展品
介休窑残件现展区 保护窑址势在必行
在“三晋窑火——高古瓷遗珍展”的展厅中央,设置有一块直径为3米的圆形区域,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许多瓷器碎片,这里“营造”出了一片“微型窑址”。“这都是我们工作人员从介休窑窑址周围捡回来的残件,再铺上一层土,仿佛一片窑址现场。”马凯说,介休窑窑址方圆一到两公里内,随处可见金代和元代的陶瓷残件,由此可见,介休窑当时烧制瓷器品种之全、数量之大。
“微型窑址”
经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文献的考证,山西窑址最早见于隋唐时期,最晚止于民国,烧造历史长达一千余年。历代烧造陶瓷的窑口也曾遍布山西全境,共计近百处,晋南、晋中地区是古代生产陶瓷的主要产区。尤其是位于长治县八义村一带的八义窑,它的胎、彩分烧工艺,在中国彩瓷烧造史上还曾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陶瓷烧造历史悠久、历代窑址层见叠出,独具特色的陶瓷器作品驰名中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转,三晋窑火的光芒似乎渐消渐散。“三晋窑火—高古瓷遗珍展”的展出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缓步走近古陶瓷器的机会,尚可感知昔日的窑火温度,但也在向人们发出保护古窑址也势在必行的倡议。
山西新闻网记者 任思雅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