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大师傅修炼成坐诊“小大夫”

2015-11-12 09:25:4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张明辉在北田镇卫生院给患者看病

    

    从“伙夫”到大夫,他用了近8年的时间;但从普通医生到家喻户晓的名医,他用了不到两年。如今,“成名”十多年,从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到现在的区人民医院,他一直都是所在医院里门诊量最大的大夫,也是乡亲们眼中最没架子、也最为患者考虑的大夫。
    他叫张明辉,是晋中市榆次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一名普通大夫。

    1 乡亲找他看病从村里追到城里

    11月6日16时,记者来到榆次区人民医院时,张明辉正在出诊,诊室里挤满了人,诊室门口的椅子上也坐满了候诊的人。说起张明辉,每个人好像都有话想说。
    50多岁的田先生因为咽炎、糖尿病来找张明辉开药。“已经吃了几服了,挺管用,准备再开点儿。”田先生说,两年前,85岁的老母亲摔了一跤,造成神经蛛网膜下腔出血,邀请的省市知名专家会诊,并做了手术,医生断言,老太太身体状况不太乐观,顶多再活半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田先生带着老母亲找到了张明辉,准备用中药调理。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老太太依旧健在。田先生说,老母亲40多岁时,就出现了大便不通、胃口不好等毛病,经常是十来天一次,还几乎每次都得使用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老太太的旧日顽疾居然也好转了,大便通畅了,胃口也好了。两个多月前,田先生远在北京工作的姐夫突然脑出血,在北京治疗了近一个月,钱没少花,但田先生姐夫的病情也没有起色。在家人的建议下,田先生的姐夫回到晋中,专门找到了张明辉。“已经吃了一个多月的药了,明显精神好了,气色都好了。”田先生说,现在,他们全家人谁要有个头疼脑热的,第一时间肯定是找张医生。“我家是一对双胞胎姑娘,从小身体就不好,现在都15岁了,一直都是找张医生看。”从榆次区北田镇专门赶过来的郭女士说,女儿们一岁多的时候,扁桃体发炎,发烧,附近医院都走遍了,就是高烧不退,到最后找到张医生,孩子的烧才退了。“以前在村里,张医生就没架子,还经常给我们垫付药钱,现在到了城里,还是处处为我们考虑,教我们怎么省钱、怎么少跑弯路。”郭女士说,本来周六张医生会回北田镇卫生院出诊的,可每次回去乡亲们都是排着长队找他看病,她怕看不上,就专门跑城里来了。
    榆次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段先志介绍,张明辉是2012年年底才考入医院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慕名而来的患者有很多,每周一到周五都是全天门诊,每天的门诊量都有五六十人,是医院里门诊量最多的医生。周六下午、周日上午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去曾供职过的北田镇卫生院出诊,因为他放不下当地的乡亲们。

    2 为了学习中医 他当过厨师卖过大米

    张丁世是晋中市有名的中医,特别擅长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的治疗。他是张明辉的三爷爷,也是他的医学启蒙老师。“多会儿去,三爷爷都在忙着招呼病人,院子里总是排着长队。”张明辉说,每次看到院子里排起的长队、听到人们对爷爷医术的赞美,他就想,将来一定要成为像爷爷一样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人。
    “这孩子脑子好、悟性高,也踏实,就学医吧。”因为家境比较贫寒,父母亲都是朴实厚道的农民,家里孩子又多,张明辉初中毕业后,就在三爷爷的点拨下,上了晋中市卫校的中医班。
    1991年,18岁的张明辉卫校毕业,正好赶上爷爷所在的北田镇卫生院招聘厨师。张明辉想着,虽然每个月只有45元钱的工资,但不用再依赖父母,而且还能跟着爷爷学习,积累点儿实践经验。于是,他成了北田镇卫生院的一名厨师。“那段日子是我最艰难的时候,但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张明辉说,“掌勺”期间,为了能多学点儿东西,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凌晨四五点,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就起来背书、背方;晚上十一二点,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在挑灯研究当天接触到的病例,琢磨咋用药会更有效。即便是做饭的时候,他也会利用烧水、煮饭的空闲时间背会儿书。爷爷出诊,他就坐在旁边,跟着抄方、把脉。
    即便如此,“厨师”的主业张明辉也从没落下,卫生院里十多个人的饭都是他一个人操持,甚至还把院子里闲置的空地利用起来,种上了新鲜蔬菜。直到现在,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回想起来,还对张明辉的厨艺赞不绝口。
    1994年,张明辉考进了山西中医学院的自考班。为凑够3200元的学费,他还开着家里的农用三轮车,卖了近半年时间的大米。“刚开始上街的时候,都不敢大声叫卖,就躲在角落里,低声叫一叫,一天下来,别人都不知道我是干啥的。”回想起多年前的情景,张明辉自己都觉得可笑。

    3 实诚“小大夫”不光治病救人还救急

    从山西中医学院自考班毕业后,张明辉又自费在山医大二院中医科学习了一年。1998年,张明辉学成回来,正好赶上北田镇卫生院招人。通过考试,张明辉成为北田镇卫生院的一名正式医生。“那时候,工资就是诊费,看一个病人是5毛钱,大家都看我年龄小,觉得我没经验,也不愿意找我看。”张明辉说,正式上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找他看病。后来慢慢有些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找他,他就特别珍惜这些机会,慢慢的,有了些名气,大家都叫他“小大夫”。但真正让他的从医经历有了转折的,是1999年年底看过的一个病人。
    那是一个白血病女患者,40多岁,住得也偏僻,因为放化疗,身体特别虚弱,每次出门都大费周折。张明辉得知情况后,就主动提出,上门服务。就这样,每次约摸着药吃得差不多了,张明辉就走上十几里的山路去病人家里,没想到,吃了一段时间后,病人气色明显好转,这在周边村镇有了很大的反响,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去卫生院找“小大夫”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明辉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医。
    成名后的张明辉,一心想着怎么才能更好地为父老乡亲们服务。他从来不摆架子,不管多晚,也不管路程有多远,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二话不说,上门服务。十多年下来,本镇的、外乡的,甚至还有患者从外省慕名而来,而且很多都是因为看病相识、相知。
    因为都是熟面孔,常有患者和张明辉借钱,借50、100、200、300元,都是常事。“借出去,我也不做记录,有时候自己都忘了。”张明辉说,“几年前,就有个老太太,突然跑来说是要还50块钱,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老人说借了有好几年了,一直没机会,这一次就是专门来还的,还带了自己家种的苹果。”两年前,有个患者因为儿子要结婚,给张明辉打电话借5000块钱,“结婚那是人生中的大事,人家找咱借,那是看得起咱。”张明辉当下就答应了。

    ○记者手记
    他一心为患者着想很少考虑自己

    在张明辉看来,从开始学医到现在,他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一心一意地想做个好大夫,做个像爷爷一样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人,切切实实地为父老乡亲们办点儿实事。
    两天的采访下来,张明辉的憨厚、老实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不善言谈,或许在他看来,给大家看病那都是分内之责,不值一提。北田镇卫生院院长宋海宏说,卫生院总共有十多个大夫,张明辉还在这里上班的时候,他每天的门诊量都在100个以上,比其他所有大夫的总量还多,他走后,卫生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门诊量。从公来说,作为院长,宋海宏心里确实有些不是滋味,但在私来说,宋海宏认为张明辉是一个特别负责任、讲情义的人。他后来离开了卫生院,但是会利用周末时间专门回来出诊,不为别的,就因为北田百姓需要他。
    宋海宏说,有一年,太谷县一个村的村民因为病重,不能前来。张明辉就自己开车去病人家里,两天去了4趟。那时,张明辉在不熟悉道路限速规则的情况下,被一处摄像头来来回回拍了八个违章的单子,累计罚款1600元。别人都对他说,应该去找病人报销,张明辉却笑着说:“那哪能呢?怨我自己呗。”
    还有一年冬天,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找张明辉看病。经皮试,输了点儿青霉素,前几天都没事,突然有一天出现过敏,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从理论上来说,明辉的用药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宋海宏说,当时,卫生院也已出面解决了问题。但为了缓解病人家属的伤痛,张明辉一次次上门,给家属解释、道歉,最后,大家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现在,老太太的子女全都和张明辉成了好朋友,一有病痛就去找他。
    11月9日21时,我因为一个小问题,拨通张明辉的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张明辉气喘吁吁的声音,他说自己刚回家,正在爬楼。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家,他笑着说:“这算早的了。”
    经询问得知,医院正常18时下班,但几乎每天下班后,张明辉都会去看望一些重病患者,而这一天,是专门去给医院打扫卫生的一个师傅家孩子看病,“孩子才10个月大,太小了,天气又冷,去医院又怕交叉感染,咱下了班顺道去看看,也不是个事儿。”张明辉说。

本报记者 薛琳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