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代表委员履职记】把贫困学生的心愿带到“两会”

2016-03-14 08:30:59 来源:山西新闻网

马瑞燕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前。本报记者李联军摄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安全系主任马瑞燕的资料袋里,保存着一份有关学生学费、生活费的详细资料。她调研得知,涉农专业大学生有不少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成绩优秀却因为付不起学费,只能先赚钱养家,把考硕考博、深造学习的愿望埋在心底。所以,来北京参加“两会”之前,马瑞燕收集整理了一份详细情况,硕士生、博士生学费多少、奖学金多少、日常开销多少……,这些都成为马瑞燕开展调研、提交建议的重要参考。
    马瑞燕把这些贫困家庭学生和家长们的心愿带到了“两会”:“希望国家更重视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减免或帮扶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硕士、博士学费,特别是涉农专业的学生。”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马瑞燕一直在为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呼吁。她说:“我曾委托涉农高校做过一份统计,发现学生中有70%来自农村,30%来自贫困家庭。”这些贫困家庭有的靠几亩地、有的靠一群羊生活,最差的甚至家里的桌子四条腿都不全,一面还靠砖块支撑,让这样的家庭凑足研究生、博士生每年8000元至1万元的学费几乎不可能。虽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但每年10个月、每月600元到800元的奖学金也难以满足基本生活,而且,获批国家奖学金的比例也不是很高,所以,各个高校涉农专业硕士、博士招生普遍出现招不到、招不满、招不到专业对口生的现象。
    “这几年,我一直努力让更多人关注涉农专业贫困家庭大学生、研究生,因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和农业、科技、创新、扶贫等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相连,解决了他们求学的后顾之忧,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来说可谓一举多得。”马瑞燕多年带学生,得知农村家庭出身的农学学生,与土地、农作物、树木、昆虫等有天然的亲近感,也能更快适应常年野外试验的辛苦,对创新与改变有强烈的渴望,在条件艰苦的农学专业、涉农领域研究中更能坚守得住。
    马瑞燕建议:公共教育投入要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扩大重点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减免贫困农村家庭学生学费,特别是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增加涉农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比例和数量,让寒门能出学子、多出贵子。
    “作为涉农专业的老师,我要站在更高层面为农业发展、涉农人才培养争取权益。”马瑞燕说,自己以前只专注科研和教学,现在改变了许多,不管在本校还是外出交流,都会不自觉地和学生们多聊一会,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需求。

本报记者 尚慧辉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