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今年春节期间,北京、上海、济南、杭州等地烟花爆竹燃放量较上年大幅减少,不少实行限制燃放政策的城市,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也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
“烟花爆竹”少了 空气质量好了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发布数据显示,截至正月初五晚,农历鸡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共销售烟花爆竹12.2万箱,比去年同期的17.5万箱下降30.3%,燃放总量和持续时间比往年明显减少;除夕零时至初五24时,全市共因燃放烟花爆竹伤人81人,同比下降21.4%,无死亡、摘眼球等情况发生。在上海、杭州、天津、合肥、济南等地,今年烟花爆竹的燃放量也较往年明显减少。
烟花爆竹少了,空气质量也好了。“过去春节走亲戚,一路乌烟瘴气。现在,这种情况大有好转。”上海市民殷俊告诉记者,上海连续两年“禁放”,大家耳根清净不少,呼吸的空气也更清新了。
据环保部通报,除夕夜,上海、南京、杭州、太原等实施禁放限放措施的城市,PM2.5浓度均未出现明显上升,和本地未禁限放的年度相比大幅下降。除夕18时至初一6时,上海、南京、杭州和太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7、44、39和11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至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90%、78%、77%和42%,保持在优良水平。
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绿色文明过节渐成共识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2月,我国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共计138个,出台“限放”政策的城市共计536个,2016年,上海、郑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加入“禁放”城市行列。记者采访发现,今年春节,少放甚至不放鞭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燃放烟花爆竹是个风俗,图个热闹和吉利。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集中燃放,确实污染空气,也是安全隐患。”经营多年烟花爆竹生意的上海老板庄先生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烟花爆竹的生意也逐渐冷淡,今年他主动上交了56箱烟花爆竹,以实际行动加入绿色文明过年的队伍中来。
小爆竹引领“大共识” 推动绿色春节成新风尚
舆论认为,今年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减少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愿意以实际行动投入环保之中。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共识”,推动包括治霾在内环保全民行动。
不过,对于延续多年的春节放鞭炮的年俗,也有不少人仍然很怀念,感慨如果春节不放炮,一点年味也没有了。对此,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安徽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程波涛说,春节放炮是古时传承下来的悠久年俗,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寄托和庆祝方式。因此,对于烟花爆竹燃放应坚持“文明和怀旧、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原则来引导,不搞强行的“禁限”。
“民俗有着传承性和变异性。”程波涛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环保理念的深入,“过年放炮”的年俗将可能逐渐淡化。今年多地燃放减少就是一个标志。某种程度上,这是年俗变化的一个转折期,但也是难得的环保“共识期”,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逐渐引导这种共识在条件成熟时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本栏文图均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