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可赞可贺的同学聚会

2013-05-18 09:54: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3年4月1日,春光明媚,和风送爽。原临汾师范1964年毕业离校的52班的同学们,在阔别了50个年头之后,终于聚会临汾,实现了难得的“第二次握手”。其情其景,沁人心脾,感人肺腑,令人慨叹之至,唏嘘不已。

一是同学相见不相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大姑娘们,已然难觅踪影,蚯蚓般的皱纹早已爬满额头,灰白相杂的稀发几可擢数,四目相对,竭尽记忆的闸门,仍然难以辨出昔日曾同窗三年的同班学友。只有报出姓名的刹那间,才能如梦初醒,大声惊呼,一再慨叹岁月之无情,人生之宝贵!

二是热情似火灼心扉。在闻喜籍同学赵国喜的提议下,当年的班团支部书记柴来贵和班长李长泰积极联络,同学们激奋响应。住在青岛市女儿家的浮云籍同学李桂莲连夜乘动车赶回临汾;近年来时有卧病在家的安泽籍同学傅京礼,在其他同学的搀扶下走进了包间;襄汾籍的曹腊梅、临汾籍的曹改兰等同学是一再婉拒了家人的劝阻,撑着多病的身子来到的;吉县籍的翟振杰同学带来了国家级“苹果之乡”的佳果;闻喜籍的5名同学为每个同学的家人带来了我省八大糕点名品之一的闻喜煮饼;安泽籍的赵贞中同学向每个同学赠送了自己撰写的“家传”式的新书《梦之悟》;浮山籍的葛腊、尧都籍的朱三娃等同学带来了上好的奶糖、水果、大瓜子……

三是袒怀剖心诉衷肠。历经了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磨炼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洗礼的我们这代人,半个世纪来,几乎只知拼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为民族和社会无私地奉献,不少平川县籍的同学甚至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县的教育事业,加之通讯工具的匮乏,很少有时间去享受、去沟通、去相聚。工作的繁忙,家庭生活的重轭,使我们这代人生活得太匆忙、太累。现在,儿孙们都已长大成人,终于可以卸下肩上的担子,可以热切地去寻找能够让自己轻松的瞬间,去寻求失去多年而又众望所归的纯真友情。历史与现实的生活浪花,都早就萌动于每个同学炽热的心灵,今天终于迎来了这一难得的重逢。聚会中,同学们人人畅言,讲述了自己50年的工作、经历和个人的家庭、子女状况,倾谈了接到聚会邀请电话后欣喜若狂的激奋心情与美好的祝愿,表达了有生之年已时日有限,希望有机会能再搞几次聚会、再叙友情的期许。这些,便都成了之后每个同学十分珍贵的记忆与收藏啊!

四是载歌载舞似年少。午餐之后,同学们又继续那几天几夜也诉不完的心扉话,并趁合影的照片尚未洗出的间隙,转入了热闹的现场联欢。有的一展歌喉,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朗诵即兴的诗作……大家全都早已忘记了年龄,没有了平日的矜持,笑声、掌声、喝彩声接连不断,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青春勃发的中师生涯,把聚会活动推向了高潮。

五是不花公家一分钱。同学们从教数十年,虽说都有不少学生早已是手握一定权力的当政者,但没有一个人有事后去找学生报销聚会费用的想法与言行,而是自觉地恪守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本着节俭实用的原则,在母校附近找了一家收费档次较低的餐馆,并争着担负费用。在省城工作、退休的石燕丽同学坚持承担了就餐的费用;曾在地区展览馆工作多年、已在临汾城里定居了的洪洞籍同学郭悱坚持承担了合影洗照的全部费用和部分干果费用;提前一天到临汾商量安排聚会事宜的襄汾和闻喜籍同学分担了相关的住宿费用……总之,同学们以坚强的党性与自觉,用实际的言行,为改变社会上奢靡之风和不正之风,加快推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再一次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与贡献。

六是相约明年在安泽县的黄花岭上再相聚。大家说,到了我们这个古稀之龄的年纪,能颐养好个人的身体健康,乃是自己的“第一要务”,子女的第一期盼,人到老年的第一幸福,亦即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再能尽自己的专长,或为有关方面建言献策,或写点文字,甚至著书立说,给社会、给党和人民、给子孙后代多留一些有益的东西,那就是一次“壮丽的落日”,就是人生最辉煌的“晚景”与“归宿”。鉴此,安泽的赵贞中等同学即时提议,明年仍在这不冷不热的4月里,在安泽的黄花岭再次相聚,即可再次与更多的同学畅叙友谊,又可游览观赏黄花岭的花海松涛,愉悦身心,增进健康长寿。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为这次不同寻常的聚会又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光彩,画上了一个让每个同学都十分满意的句号。李克梁

责任编辑:高卓然

上一篇: 游古城公园

下一篇: 栀子花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