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就住对门儿

2013-05-25 10:21: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发小仰全,老宅子跟我对门儿。四邻八村的小青年称他或叫“王师傅”,或叫“老王叔”,可不,我长他一岁,发小冠“老”,岁月如梭哪。
    老王在我们村是个能人:农活是个全挂子,木匠胜过半拉子,瓦工挂红,圈窑盖厦,放线把角,封山出檐,瓦刀起落,干净利索。一手漂亮的水泥活,人们看了拍巴掌;三轮四轮能开会修,家电脾性揣摩得一清二楚;砖瓦窑场扣砖坯、提瓦筒、拉二火,样样行行通。一把玻璃刀拿在手,他把缺棱少角的废旧玻璃比比划划截长就短裁成钟表盒儿、相片框儿,刀随心至,手到物成,颇有几分“农民创造家”的样样,难怪人们称他“一目先生”,凡经他一眼看过的事儿、活儿,他就了然于胸,拿得起,干得成,正所谓“一目了然”者也。看看,没有三套五下子,眼眶子挺高的小青年会嘴皮子上抹了蜜似的喊他老王为“师傅”?
    我跟王仰全,垂髫一块儿耍,弱冠始分“杈”,他务农,我教书,闲了常拉呱,比手比脚比饭量,纹长理短投缘法,熟。他热心肠,人气好,干活不惜力,办事挺公道。虽说家道正奔“小康”,可他领工干活儿常为事主着想,嘴边常挂着掉渣儿的一句话“咱就会个眼里活,还会弄个啥?有事吱个声儿”。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承想,土得掉渣儿的话倒成了他“包工组合”的“黄金广告”。说是“组合”就是组织、合作,小活跟上仨俩人,大活拉起一二拾,反正“行”里的人手都情愿跟着仰全干,一声吆喝即可组成一个加强排。紧活紧做,慢活细做,干活就要让事主没得说,信誉赢得人心,方圆村人把“仰全土话”看做是信得过、靠得住的“名片”。谁家有个万儿八千、三万两万的活儿,就是等上个月儿半载,也宁愿留着请仰全他们来干。于是,他忙,忙得“木匠家门没栓子”、“铁匠家门没关子”,泥瓦匠虽然搬出了茅草房,可自家的事总是能推一天算两晌,这不,忙得自家街门上挂灯笼的门柱也没顾上修,看看!
    晋南产麦产棉更盛产乡谚,有老话儿就是专夸邻居的。乡谚云: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跟仰全既是近邻对门,又是发小知音。逢时到节,男人把盏侃大山,女人炕头拉长短,鸡犬之声相闻,知冷知暖知心。大家都盼家道中兴,啥时间咱街门上也挂盏红灯笼,你看那瑞气、那祥云,乡里城里一样的气派!
    10多年前,灯笼还没挂上,仰全发妻却突患大病,辗转县市几家医院,一下子把家底掏了个空,还背了一屁股的外债,好端端的家立马就像散了架。那时我在一家中学任职,老伴儿分管“后勤”保障充当了“随教家属”,半年仨    月的没事不回故里,加上农村还没通电话,对仰全家的旦夕之灾,竟然毫不知晓。
    记得那是一天中午,仰全的女婿一头大汗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伯伯,我有急事找您和伯母!”我一惊,处理完手头的公务赶忙把他引回距校咫尺的家里,见到我老伴后,这孩子才声泪俱下地诉说他岳母重病住院的事,末了只说:“我爸让来找你们!”
    救人如救火!我和老伴儿忙把家底“扫荡”一下,拿上钱立马乘车赶往县城,细心的老妻特地找一家大一点的食品店,买了探视病人的营养品直奔医院。病榻前,女人们以泪洗面,男人们唏嘘喟叹。仰全说,半月光景扔进去两万元,还没见到一丝儿好转,也没得到医生的一个准信儿,不行转院!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她从病魔手里夺回来。说完这番话,五尺大汉,涕泪满脸,病房里早已啜泣一片……
    这以后,山医三院确诊了仰全爱人的病,并请专家重新开刀,孱弱的病体总算挖掉了可恶之源。巩固疗效期间,仰全蹬着三轮板车拉上病妻,三天两头奔波往返于县市镇村之间,请各方名医复诊复检,寻各种中药偏方、验方,直把高大威猛的篮球健将累得足足掉了几十斤肉,才使一艘小船避过了暴风袭击,绕开了急浪漩涡。知根知底的乡亲们说,仰全这人待妻情同再造,真是义薄云天,方圆少有,百里少见。
    一晃又10年,我退二线、办退休,叶老归根返回故居,后应邀去平阳府一家重点中学打工。事隔春秋,仰全借钱治病这码事已淡忘脑后。前几天的一个晚上,仰全打来电话,说他“想跟你先生聊聊天”。我笑一笑,是发小还是“闰土”?对门儿有事还电话预约?新鲜。
    来的竟是两口子。家长里短后,仰全掏出一沓钱,再三致歉:这治病救命钱早该还了。对门儿送的最早还的最迟。钱放在床上,他推过来,我推过去:你拿回去,拣急事办吧。仰全憨厚地笑笑:先生说送钱解燃眉之急,急也急过了,“眉”也长好了,不还还行?这两年好了,她多少干些活儿,我一年挣个三万两万的,再不还,咱能对得住对门儿?说完又笑,脸上写满了疚意与虔诚,额头上急出了一层碎玉般的细汗,像是刚刚砌完一线青砖。看发小那顶真的劲儿,倒像吟哦诗经传道育人的“先生”。我深知如再推来推去,发小也显生分了。仰全为人实诚,经历多事磨砺,干活、处事钉钉铆铆不错一丝一毫……
    夜阑星笑,仰全家新街门上的红灯笼愈红愈亮,熠熠生辉。目送发小夫妇相濡以沫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感慨良多。沧海瞬间,老宅新颜。对门儿,我的发小,花甲年赶上了艳阳天。

(李关良)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在北董乡

下一篇: 我与幸福常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