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节

2013-06-13 09:01: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清新的粽叶在锅里漂浮,缕缕清香顺着门缝、窗棂飘向远方,村庄,房子,大地,无处不笼罩着粽叶的香味,一抹久远的香气惑动着孩子们的心。街上粽子、粽叶已经火爆上市了,你听,大街小巷不断声儿的吆喝:“粽子,红枣粽子。”“粽叶便宜啦,过了这村没有这店。”端午节在粽叶飘香的日子里近了、近了——

看到这些,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的端午节。记忆中的那些节日气息还清晰地刻在脑海中,恍如昨日。那些记忆每每浮起时内心总是悸动而感慨,夹杂着太多的快乐。

家乡的五月,处处草木葱茏。由青翠渐成金黄的麦子让端午节充满生机、充满希望。远远近近覆盖的金黄色让远山近景朦胧成一种诗意。

在充满诗意的画面里,爸爸坐在大门口的凳子上,双手麻利地动着,先是将煮好的粽叶三片整齐地合在一起,捋平、折成三角,放点米和一颗大枣,抹平,拿粽叶完整地包裹着米和枣,顺手抽过一根马莲(一种草,专门用来包粽子的绳子)左手大拇指紧紧压着马莲绳头,右手在粽子上绕了一圈,伸进圈里拉紧绳子,三下两下就捆了个结实;他并没有直接将粽子放下,而是将粽子掂起来,轻轻地晃动,“哗啦、哗啦!”的声音响了起来。一盆盆大小一致,码放得整整齐齐小山样的粽子横在面前,挤眉弄眼地诱惑孩子们,间接地也诱惑着大人,看看大人们不时地舔着嘴唇,使劲地翕动鼻子闻着粽叶的香气,长长地呼吸就足见他们也陶醉其中。

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们手里拿着艾草,满地撵着跑,大人们都忙着准备过节的粽子、香包,顾不上理睬他们;孩子们就放了羊,走东家、串西户,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上树摘桃子、掏鸟蛋,只要能想出的瞎招就能干出,可以尽情地闹、尽情地耍,难得的快乐哪怕是在大人们怒骂声和噼噼啪啪的暴打下结束也不会后悔。

我就没有那个待遇出去玩、出去疯。爸爸示意我坐在他跟前,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包粽子,小小年纪的我早早就学会了包粽子,可这也成了我头痛的事儿,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手里虽然在包着粽子,心里却想着怎么赶快混出去,给他们提议一个更好玩的、更损的招儿,想着想着,竟然忍不住地笑出了声儿。

“嗯?”爸爸威严地一声轻哼,瞬间打断了我飘飞的思绪,我撒着娇:“爸爸,我想跟我妈学做香包。”爸爸不错眼珠地端详着我,仿佛要从我脸上看出此话的真假。

我努力地镇静着自己,但是难以掩饰脸上渐渐升起的红晕。爸爸终于点了点头:“去吧!”得到许可的我如遇大赦,三步两步蹿出门外。

妈妈正在穿针引线,左手拿着小巧玲珑的圆形香包,右手绕着彩色的细线在绣五毒,然后往里装些香草、朱砂。做好后,让我戴在脖子上,或者小心翼翼挂在裤腰带上。妈妈做的香包,精巧别致,是全村最漂亮的。白天我戴着香包在村里招摇,炫耀着妈妈的心灵手巧;晚上睡觉的时候,放在枕头下,天然的淡香飘过鼻尖,熏得人全身舒适怡然,沉沉入睡!早上,路边柳枝摇曳,大家一声唿哨爬了上去,折些柳枝做成圈戴在头顶上,再削短二三寸长的柳枝,搓搓,抽掉中间的嫩木棍,剩下皮皮,这就是一支简单的柳哨。我们吱吱哇哇地吹着,蹦蹦跳跳悠着,无忧无虑地嬉戏,一时间笑声,打闹声,搅乱了村庄的宁静。童年的快乐至今还在眼前重现,增添了几多憧憬、几多惆怅!现在还想再去寻找儿时熟悉的身影,重温童年的旧梦,手里拿着艾草,吹着柳哨,在粽子的清香中细细品味端午的快乐。杜萍

责任编辑:高卓然

上一篇: 又是一年麦黄时

下一篇: 端午时节话菖蒲